有一句話徹底改變過我膽小謹慎的性格。
不管是職場中、生活里,還是處理關系問題,幫我啃下了不少硬骨頭。
如果你正站在“想做但不敢做”的十字路口,一定要記住這句話:
你可以一邊害怕,一邊勇敢。
有沒有發現?
每當要突破和改變的時候,恐懼感,總是會先一步到來。
會議上想到了新點子,害怕想法太幼稚、表達不流暢,趕緊把話咽回去,先聽聽別人怎么說。
關鍵項目的機會擺在眼前,害怕能力不夠,萬一搞砸了會不會拖累團隊,默默退回來等指示。
哪怕是業余時間想學點東西,提升能力,也會怕家人反對,怕自己學不會,就安慰自己,只要不做,就不會犯錯。
但是,等等!
害怕這種情緒,不是“停止”的指令。
你不要在潛意識里給自己設定這么個前提:只有等我不害怕了,我才能行動。
更不要因此自責,為什么別人那么堅定,我卻不敢?
為什么她們都能力這么強,我這么沒用?
那些看上去無畏的人,只是在恐懼中行動的次數更多。
北京冬奧會上技壓全場的天才少女谷愛凌,每次看滑雪比賽,我都覺得,天呢,好勇敢,這基本上就是飛翔啊。
但你可能不知道,谷愛凌曾在賽前緊張到抱著媽媽大喊:“我不能呼吸了!”
在訓練空翻1440度這個高難度動作的時候,谷愛凌多次重傷,大腿淤青、鎖骨骨折。
怕嗎?怕。
還要繼續嗎?要。
她說:成功做出新動作之前,我也會害怕,我也是個普通的女孩……可我更害怕不去嘗試,害怕給自己設限。
后來,谷愛凌成了全球首位完成該動作的女性運動員,摘下奧運金牌。
成長從不是一下子變強,而是每一次膽怯后的繼續嘗試。
害怕也不是你的錯,害怕只是人面對未知的本能。
很多人卡住,是因為一直在否認害怕這件事。
覺得“我不應該害怕”,于是不斷陷入自我拉扯,等待自己勇敢。可這兩者并不是一組對立的反義詞。
害怕是一種情緒,感受它,承認它,允許它存在,對自己說:是的,我在害怕,這很正常。
而勇敢是一種選擇,選擇不被這份情緒支配,選擇把目光聚焦在下一步我能做什么上。
哪怕只是一個很小的動作,寫下發言提綱的第一點,敲開領導的門,或者撥通那個一直想打的電話,你會發現,只要動了,就有改變。
蘇珊·杰弗斯在《恐懼的力量》里說,“唯一能減輕恐懼的方法,就是去經歷你所害怕的事情。”
創業這些年,管理團隊、寫書、拍視頻、開線下課。
回過頭看,我發現真正的突破,恰恰發生在那些心跳加速、手心冒汗,卻依然向前一步的那一刻。
害怕是靠近新領域的路標,也是成長的信號。
我想到《心態制勝》這本書里寫的。
沖浪的人總是等最大的浪頭打過來才出發,如果他只是想“隨波逐流”,小的浪更安全,為什么要等大浪呢?
因為沖浪者珍惜和渴望大浪帶來的挑戰,更大的障礙,才會調動他全部的技巧、勇氣和專注力去克服,才能突破極限,激發潛能。
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害怕,不是不想做,是因為沒做過,這也正說明你在靠近自己的成長邊界,害怕不是要掉頭走,而是提醒你:前方是新領域。
我很喜歡一句話:正因為你有能力跨越,所以考驗才會降臨。
點分享,讓美好的能量流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