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畫家、“三毛”之父張樂平曾說:“激于民族的義憤,我們曾以苦為樂,不負祖國的托付,盡了自己的職責。”
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張樂平誕辰115周年之際,7月26日,“不負祖國的托付——重溫《三毛從軍記》圖片展”在巴金圖書館揭幕,張樂平之子張慰軍說:“希望大家尤其是小朋友,都像三毛一樣堅強、勇敢、快樂,熱愛和平。”
“不負祖國的托付——重溫《三毛從軍記》圖片展”在巴金圖書館揭幕
1935年7月28日,張樂平筆下的“三毛”在上海的弄堂里誕生。永遠長不大的三毛,今年90歲了,依然受到一代代讀者的喜愛。1937年,張樂平參與抗日宣傳隊,畫完了整個抗戰時期。1946年,他以抗戰時期的見聞,創作長篇連環漫畫《三毛從軍記》,在《申報》連載。作品以抗日戰爭為背景,通過少年三毛在軍隊中的遭遇,展示戰爭的殘酷與荒謬,是中國首部無字長篇漫畫。
展覽現場
此次展覽分為“三毛”成長記、《三毛從軍記》、畫家抗戰記三個篇章。上篇“三毛”成長記展示自1935年“三毛”形象誕生以來到1992年張樂平逝世半個多世紀的三毛形象和系列。中篇《三毛從軍記》精選數十幅四格漫畫原作,漫畫中的三毛身材瘦小,力量薄弱,卻展現出十足的勇氣和智慧,引發了一系列讓人忍俊不禁的戲劇性場面。下篇畫家抗戰記,展示了張樂平在抗戰期間創作的多幅漫畫、彩色海報、戰地速寫等。張樂平在抗戰期間輾轉湘、鄂等地創作墻繪,率漫畫宣傳隊沿途進行抗日的珍貴照片也與讀者見面。由漫畫作品改編創作的動畫片和電影作品,以及現代作家的知名抗戰作品也在現場滾動播出。
展覽現場
“我相信黎明的新時代是一定會到來的。我們在這抗戰中的巨大的犧牲便是建造新的巨廈的基石。……所有的人都為了一個偉大的目標犧牲,這目標會把中國拯救的。”在《〈烽火〉·寫給讀者》中,巴金如此寫道。
“波瀾壯闊的抗日戰爭中,上海人民同仇敵愾、奮勇前進,用生命和鮮血奏響著抗擊侵略的壯麗凱歌。抗戰期間,中國的文藝工作者以筆為槍,表現中國人民艱苦卓絕的精神和奮勇殺敵的不屈意志,他們永遠是我們學習的榜樣。”上海作協黨組書記馬文運說,巴金故居、巴金圖書館和張樂平紀念館攜手創新《三毛從軍記》的“打開方式”,是深耕經典作品的精神內涵,打造承載公眾共同記憶的文化空間,激揚愛國熱情的一種嘗試。
展覽現場
“巴金和張樂平,既是好朋友,也是好鄰居,一個住武康路,一個住五原路,相隔只有幾條街。”巴金故居常務副館長周立民說,1949年,張樂平就曾畫了“人民的文學家巴金先生” ,懸掛在巴金圖書館樓梯入口處展覽條幅上的佩戴著紅領巾的三毛畫像也是張樂平特意贈給巴金的。暑期,巴金圖書館將特設主題創作空間帶來藝術創作體驗活動,帶領孩子們一起畫三毛、印三毛,并將推出現代作家抗戰作品朗誦片段分享,演繹現代作家的優秀抗戰篇章,這些優秀的作品也將在巴金圖書館的閱覽室和各個閱讀區供讀者閱讀欣賞。
張樂平筆下的“人民的文學家巴金”
張樂平贈給巴金的三毛畫像
“我父親非常崇敬李伯伯(巴金),晚年,他一直把《隨想錄》放在枕邊。在巴金圖書館有這樣一個展覽,相信他們倆的在天之靈都會非常高興……”張慰平說。
在各個不同時期,在張樂平家里,總有一群沒有血緣之親但情同骨肉的“編外兒女”,張樂平義子熊耕發說,“做個好人”是他從張樂平身上學到最關鍵的一點,“小時候有一次他帶我去澡堂搓澡,我說給他搓背,他說,不能搶澡堂里的搓背工人的生意,幽默中透著善良,讓大家嘖嘖感嘆。”
展覽開幕式的文壇茶話會分享“我們心目中的張樂平”
張樂平之子張慰平為讀者簽名留念
“從三毛這個獨特的視角畫出了中華民族重要的歷史片段,張樂平的漫畫不僅有藝術價值,更有思想內涵。回首昨天,張樂平子女這幾十年來一直在做重新發掘、尋找三毛的工作;面向明天,對這個中國生命力最強的漫畫形象和上海城市文化IP來說,如何繼承這份歷史文化遺產,用新的技術手段和文創形式,進一步放大其藝術和社會價值,還有更多工作要做。”漫畫研究學者、上海圖書館中國文化名人手稿館原館長、上海師范大學特聘教授黃顯功說。
不同版本的《三毛從軍記》
原標題:《誕生在上海弄堂里的三毛90歲了!重溫抗戰烽火里的中國首部無字漫畫》
圖片來源:主辦方提供
來源:作者:解放日報 施晨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