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是本書,在行走中閱讀。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云彩。” (選自《再別康橋》詩文選段)
大家一定聽過這首《再別康橋》吧?想必大家也猜到了今天的主人公是誰了吧!對,他就是徐志摩。
本期的《1公里行走課堂》將帶你一起走進南昌路136弄里的徐志摩舊居,了解這位文化名人和他背后的傳奇故事。
徐志摩舊居位于南昌路136弄11號,他和夫人陸小曼在這里居住了5年,對這位總在漂泊的詩人來說,算是很長一段安穩的時光了。
舊居斜對面的1號就是巴金先生曾經的住處,當年這條弄堂里,文人們往來唱和,想想都覺得浪漫。
徐志摩出身浙江海寧望族,家族里藏著不少“文化密碼”——民盟創始人沈鈞儒是他表叔,武俠大師金庸是他姑表弟,作家瓊瑤是他表外甥女,連科學家錢學森都和他有表親關系。
他是這個家族唯一的大詩人,也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無法回避的大詩人,可惜徐志摩的精彩只停留在了34歲那年。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爾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訝異,更無須歡喜──在轉瞬間消滅了蹤影”。
徐志摩作為新月派代表人物,他的詩就像一股清風,推開了中國現代詩的新大門。
這些詩句,對于白話文現代詩啟蒙,無論用什么溢美之詞來贊美,都不為過。可惜詩人英年早逝,有人說或許是為了支撐生活奔波,或許是為了奔赴一場相見。但就像他詩里寫的,“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他在云中浪漫離去,卻把詩意永遠留在了人間。(此為原文,按現行語法應為“悄悄地我走了,正如我悄悄地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
南昌路是一條承載太多文化人記憶的路,試想在一個仲夏的傍晚,我們從南昌路53號林風眠故居走出,幫林先生送一幅佳作給他的好友巴金欣賞;順便請志摩幫我改幾句詩,最后找傅雷借一本羅曼·羅蘭的小說回家品讀。
南昌路毗鄰淮海中路與思南路,安靜悠然,彌漫著海派文化的氛圍,承載了幾代人的回憶。這條幽靜的小馬路名氣雖然比不上淮海中路、思南路,但是透過斑駁樹影的建筑里弄,依稀可以見到這條馬路曾經的模樣。這個夏天同學們,有空不妨多來幾次南昌路,去體會一下文化的清風拂面和悄然浸潤。
記者 / 姜東鋒
特約記者 / 伋升彪
編輯 / 樊陸佳
圖片 / 孫高南 于依凡
視頻 / 孫高南 于依凡
轉載請注明來自上海黃浦官方微信
黃/浦/進/行/時
1.
2.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