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推動中國學界與世界前沿學術的平等對話?走過30年累計推出37部著作,國內首套以國際政治學原創理論專著為特色的“當代國際政治叢書”恰是生動注腳。
這套叢書創辦于1995年,致力于挖掘優秀學術成果、打造頂級學術平臺,見證推動了中國國際關系學科的成長。日前,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復旦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主辦的“當代國際政治叢書”30周年與中國國際關系自主知識體系構建出版研討會在復旦大學舉行。
叢書涉及世界體系、國家主權、民族觀念、沖突合作、地緣政治、制度選擇以及交往機制和結構性問題。自2018年以來,叢書中多本著作實現版權“走出去”,并斬獲多個獎項,帶動“關系理論”等核心概念進入全球國際關系研究話語體系。從引介、批判西方理論,到立足中國文化、思想和經驗探索理論創新,叢書在為中國學者發聲、助力國際關系理論“中國學派”發展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其學術價值獲得國內外廣泛認可。
“叢書既強調對國際重大問題的學理性闡述,也兼顧理論范式、學術概念和研究方法的創新,在此過程中體現來自中國視角的關懷。”上海人民出版社黨委書記、社長溫澤遠談到,面對百年變局與人工智能技術新挑戰,叢書要堅持以理論原創為核,以品牌效應為翼,致力于推動中國理論“走出去”,實現從“西方理論消費者”到“經典概念供給者”的躍遷,為提升中國國際話語權貢獻智慧與力量。
華東師范大學俄羅斯研究中心主任、教授馮紹雷以“國際政治理論的范式重探與國際格局的再轉型”為題發表演講。他提到,隨著當代國際形勢深刻演變,面對研究范式轉型的挑戰,具有四條解決路徑——將不可行命題轉化為可行;推動理論多元開放;密切理論與實踐;化復雜生疏問題為熟悉案例。
山東大學講席教授、外交學院原院長秦亞青認為,知識需在開放系統中通過交互涵化檢驗升華,叢書是中國國際關系學界從實踐中不斷汲取知識,與其他地域文化背景生產的知識交互涵化、共同催生的國際政治領域的學術公器,為中國國際關系學科自主知識體系建構發展提供了基礎。期待叢書作為開放性知識生產平臺,繼續促進中外學術對話爭鳴,成為傳播先進理念和建設學術共同體的重要載體。在復旦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院長、教授蘇長和看來,未來中國的自主知識體系建設需積極拓展海外學術市場,通過與本土化與全球化良性互構,提升學術影響力和國際話語權。
專題研討環節,與會專家從各自研究領域出發進行專題討論,探索中國國際關系學科創新的實踐路徑,積極建言獻策。
“當年策劃這套叢書,就是要從國際國內相互關聯的角度,對重大國際問題做出自己的回答?!鄙虾J兰o出版集團原黨委書記、總裁陳昕表示,多部作品“走出去”,說明叢書學術價值與中國國際關系理論建設得到了一定程度國際認同,有望推動學術成果創新性發展和國際化傳播再上新臺階。復旦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陳志敏透露,叢書自創立之初起,滋養了一代代中國國際關系學人。作為國內最早開展國際關系理論研究的學術重鎮之一,國務學院將與多方合作,為學者營造潛心學習、勇于創新的學術環境,構建更加成熟、自信、開放的中國國際關系學科自主知識體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