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18歲的李芳背著滿滿一筐牛草走在鄉間小路上時,她的人生正在發生最美麗的轉折。汗水還掛在臉頰,沾著草屑的雙手接過郵政快遞員遞來的文件袋——北京大學錄取通知書就這樣在不經意間到來。這個被村民拍下并發到網上的瞬間,短短半天收獲300萬點贊,被網友稱為"這個夏天最治愈的畫面"。
田埂上的夢想花開
"正在給家里的老黃牛備飼料,聽到郵遞員喊我名字時還以為聽錯了。"李芳回憶當天的場景仍難掩激動。照片里,她站在金黃的麥田邊上,藍布衫被汗水浸透,捧著錄取通知書的雙手還帶著勞作后的粗糙。身后是黔東南山區典型的吊腳樓,不遠處低頭吃草的黃牛成了最質樸的背景板。
這位來自貴州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姑娘,每天清晨5點起床割草喂牛已成雷打不動的習慣。家中三畝薄田的收入勉強維持生計,但父母堅持"只要孩子能讀,砸鍋賣鐵也供"。李芳的班主任楊老師透露:"她總帶著自家腌的酸菜當午餐,省下伙食費買輔導書。"
灶臺邊寫出的高分答卷
在這個手機信號時有時無的山村,李芳創造了縣一中文科班的歷史:語文138分、數學145分、英語143分,以總分689分被北京大學中文系錄取。她常掛在嘴邊的話是:"牛吃飽了才能耕田,人讀好了書才能改變命運。"
村民們都記得那個蹲在灶臺邊寫作業的身影。冬天借著燒火的熱度暖手,夏天就著灶膛的光亮看書。李芳的筆記在同學間傳閱——密密麻麻的批注間,偶爾能看到牛草汁染綠的痕跡。"沒有課外班,就把課本吃透;買不起習題集,就把老師發的卷子做三遍。"她這樣總結自己的學習秘訣。
未來想為家鄉寫本書
"通知書到的前一小時,我還在擔心秋季學費。"李芳坦言,縣里給的5000元獎學金剛給父親買了治腰傷的藥材。消息傳開后,鎮上企業主動提出資助四年學費,北大校友會也表示將提供"綠色通道"幫扶。
當被問及大學規劃,這個愛寫詩的姑娘眼睛發亮:"我想把苗族古歌翻譯成漢語,將來為家鄉寫本書。"她隨身攜帶的帆布包里,除了高中教材,還有一本翻爛的《苗漢詞典》。這個從牛草筐旁走向未名湖的故事,正在激勵無數個山里的清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