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中關于河谷地貌的考點是流水地貌的核心內容之一,主要圍繞河谷的形態特征、形成過程(侵蝕與堆積作用)、發展階段以及相關的特殊地貌展開。
一、 河谷的基本結構與形態
1. 基本組成部分
(1)谷坡:河谷兩側的斜坡。
(2)谷底:河谷的底部,相對平坦。包括河床、河漫灘。
(3)河床:河流平水期(枯水期)河水占據的谷底部分。
(4)河漫灘:洪水期被淹沒、枯水期出露的谷底部分。是河流側蝕和堆積作用的產物。
(5)階地:分布在谷坡上,呈階梯狀的平臺(見下文詳解)。
二、 河谷的形成與發展
(河流侵蝕作用為主)
河谷的形成是河流下蝕和側蝕共同作用的結果,不同河段、不同發展階段主導作用不同。
1. 河流侵蝕作用類型
(1)下蝕(垂直侵蝕):河水向下侵蝕河床,加深河谷。主要發生在河流上游、構造抬升區或侵蝕基準面下降時。形成V形谷。
(2)側蝕(側方侵蝕):河水沖刷河岸,加寬河谷。主要發生在河流中下游,尤其是在河道的凹岸。使河谷展寬,形成河漫灘和自由曲流。
(3)溯源侵蝕:向河流源頭方向的侵蝕,使河谷向上游延伸。常發生在瀑布、跌水處。
2. 河谷發育階段與典型形態
(1)上游/幼年期
①地形起伏大,河流落差大,流速快。
②下蝕作用強烈,側蝕作用弱。
③典型地貌:深切V形谷(峽谷)、嶂谷、急流、瀑布。
④谷底狹窄,幾乎全被河床占據,無或僅有狹窄的河漫灘。
(2)中游/壯年期
①地形趨于和緩,流速減慢。
②下蝕作用減弱,側蝕作用加強。
③典型地貌:河谷展寬,出現河漫灘,發育自由曲流(河曲)。
④河流在凹岸侵蝕、凸岸堆積,形成連續的河灣。
(3)下游/老年期
①地形平坦開闊,流速緩慢。
②下蝕作用微弱,側蝕作用顯著,堆積作用為主。
③典型地貌:寬廣的谷底平原(沖積平原),河漫灘廣闊,曲流發育到極致(自由曲流或形成牛軛湖),可能出現三角洲(入海/湖處)。
④河谷橫剖面呈寬淺的U形或碟形。
三、 河谷地貌的核心考點 - 河流階地
1.定義:分布在谷坡上,高出洪水位的、呈階梯狀分布的古河漫灘或古河床遺跡。
2.形成原因:是地殼間歇性抬升或侵蝕基準面相對下降(如氣候變化導致海平面下降),導致河流下蝕作用重新增強(稱為回春或復活),使原先的河漫灘或河床相對抬高,不再被洪水淹沒而形成。
3.階地結構
(1)階地面:較平坦的部分,是古河漫灘或古河床的遺留表面。
(2)階地陡坎(階坡):階地面之間的陡坡,是后期河流下切形成的。
4.階地類型(按物質組成)
(1)侵蝕階地:階地陡坎和階地面全由基巖構成。形成于地殼抬升幅度大、河流下蝕能力強、原河漫灘堆積物被完全侵蝕掉的情況下。多位于上游。
(2)基座階地:階地面由沖積物組成,但階地陡坎下部可見基巖出露(基座)。表明下蝕深度超過了原堆積物的厚度。常見。
(3)堆積階地:階地陡坎和階地面全由沖積物構成。表明每次下蝕深度都未超過原堆積物的厚度。多位于下游。又可細分為內疊階地(新階地套在老階地之內)和上疊階地(新階地疊在老階地之上)。
5.階地的意義
(1)地殼運動/氣候變化指示器:階地的存在和級數(有幾級階地)反映了地殼經歷了多次間歇性抬升或侵蝕基準面多次下降(常與冰期-間冰期氣候變化有關)。
(2)地貌演變證據:記錄了河流下蝕-堆積的歷史過程。
(3)人類活動場所:階地地勢較高,不受洪水威脅,土壤肥沃(尤其堆積階地),水源相對便利,常是聚落、農田、交通線分布的理想場所。
四、 河谷中的其他重要地貌
1. 河漫灘
(1)形成:河流側蝕使河谷展寬,并在凸岸發生堆積形成淺灘;洪水期,流速減慢,大量泥沙在谷底堆積,逐漸形成平坦的河漫灘。
(2)結構:常具有二元結構 - 下部為較粗的河床沉積(礫石、砂),上部為較細的河漫灘沉積(粉砂、黏土)。
(3)考點:洪水威脅區,但土壤肥沃,是重要的農業區(需防洪)。
2. 曲流與牛軛湖
(1)曲流(河曲):河流在側蝕作用下形成的連續河灣。凹岸侵蝕,凸岸堆積。
(2)牛軛湖:極度彎曲的河曲,洪水期可能發生裁彎取直,廢棄的舊河道被淤塞成湖,形似牛軛。是河流堆積地貌(湖相沉積)。考點:牛軛湖的形成過程是高頻考點。
3. 壺穴與巖檻(多見于上游基巖河床)
(1)壺穴:河床基巖上被水流旋渦攜帶礫石磨蝕成的圓形深穴。
(2)巖檻:河床基巖上橫臥的堅硬巖脊,常形成跌水或瀑布。
五、 河谷地貌的考查重點與答題思路
1. 識別地貌類型:根據圖片或文字描述(如“V形谷”、“階地”、“牛軛湖”、“河漫灘”等)準確判斷地貌名稱。
2. 分析形成過程
(1)強調流水作用(下蝕、側蝕、堆積)是塑造河谷地貌的主要外力。
(2)結合區域背景(如上游/中游/下游、基巖/松散沉積物、地殼運動狀況、氣候)。
(3)過程描述要清晰、邏輯連貫:例如分析牛軛湖形成:側蝕形成河曲 → 河曲頸部變窄 → 洪水期水流沖開頸部裁彎取直 → 廢棄河道淤塞成湖。
(4)分析階地形成:地殼穩定期(或間冰期)→ 側蝕堆積形成河漫灘 → 地殼抬升(或海平面下降/冰期來臨)→ 侵蝕基準面下降 → 河流下蝕 → 原河漫灘抬高成為階地 → 新的穩定期 → 形成新的河漫灘...如此反復。
3. 理解地貌的演變:河谷如何從V形谷演變為寬谷平原?階地序列如何反映地殼運動歷史?
4. 分析地貌與人類活動的關系
(1)有利:階地(居住、農業)、河漫灘(農業)、河谷(交通、水源)。
(2)不利:峽谷(交通不便)、河漫灘(洪水威脅)、滑坡/崩塌(陡峭谷坡)。
5. 區域實際分析:結合具體區域(如長江三峽-V形谷、長江中下游-曲流河漫灘、黃河中游-階地)分析其河谷地貌特征及成因。
六、總結與備考建議
1.核心邏輯:流水作用(侵蝕/堆積)+ 時間尺度 + 區域背景(地形、巖性、地殼運動、氣候)→ 塑造不同形態的河谷地貌。
2.重中之重:V形谷、河漫灘、階地(類型、成因、意義)、曲流與牛軛湖的形成過程。
3.圖文結合:務必熟練掌握河谷橫剖面圖(顯示谷坡、谷底、河床、河漫灘、階地)、階地類型示意圖、曲流演化成牛軛湖的示意圖。
4.過程描述:練習用規范、準確的地理語言描述地貌形成過程,特別是階地和牛軛湖。
5.聯系實際:關注我國主要河流(長江、黃河等)不同河段的典型河谷地貌特征及成因。
深刻理解河谷地貌的形成過程和相互關系,并能夠結合具體區域進行分析,是攻克高考地理相關試題的關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