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7日,今天是陳奕迅生日。真巧,剛好是周日筆者更文的日子,于是決定把我骨折養傷期間寫的半篇文章寫完整。
7月14日刷到媒體發《50歲陳奕迅,突發意外》。一看“50歲”,就很敏感;看到他踩空臺階摔倒,更敏感。
我崴腳骨折的前幾天,就看到熟悉的財經大V自媒體同行因為看手機從樓梯摔下,深夜去醫院急診還錄了個視頻提醒大家注意……近些日子,在路上碰到跛腳走路的人也多,覺得甚是怪異……
我是5月12日動的手術,最疼的幾天,剛好恰逢陳奕迅因得了新冠取消高雄演唱會(5月15日)。過了幾天,又被傳“走了”,想著人真是脆弱啊,隨后,本人出來辟謠。
他的人生真是好折騰啊,據說,去年6月10日他在室外打網球時,中暑休克暈倒,倒地撞擊下巴導致嚴重受傷,縫了30針。
陳奕迅早些年間在中國臺灣的舞臺上發生過重傷。2002年,他才28歲,卡住了重要部位,據說半個那啥沒了,這是多大的心理陰影啊。
沒想到他7月13日的演唱會又摔了,不過他的心真大,隨后就在故宮溜達。發生啥事,過去了就過去了,該怎樣怎樣,松弛自在。即便痛苦,馬上健忘。人生都苦,不滯留,好好活著就是涅槃,也符合我的理念。
他的故宮微博,讓網友們想起他在故宮曾拍過的侍衛照片,感覺像回家一樣。于是網友們發揮聯想,覺得那是他唱《1874》的氛圍。
果然“人生如戲,戲中見人心”。各種奇妙的聯想、感受性、幻想、意志混合在一起,充滿了生活,跟真相一起構成社會現實的圖景。
《1874》里面唱著:
為何未 及時地 出生在 1874
邂逅你 看守你 一起老死
互不相識 身處在 同年代中
仍可 同生 共死
從來未相識 已不在 這個人
極其實在 卻像個 虛構角色
莫非今生 原定陪我來 卻去了 錯誤時代
“1874”這個年份大概是一根時空鑰匙。最近在浦東美術館展出的奧賽美術館的部分作品,也叫“巴黎1874·印象派之夜”。為什么叫1874呢?因為1874年4月15日,莫奈、雷諾阿、德加、塞尚等30名被主流沙龍排斥的藝術家,在巴黎卡普辛大道35號的攝影師納達爾工作室舉辦首次獨立展覽,展出165件作品。這一行動公然挑戰了學院派壟斷的藝術評審體系,宣告了藝術自由創作的新時代。
看來這個年份,很藝術,很自由。他生于1974,100年后。其實,人生吧,也就是一場隨物賦形的體驗。痛就痛吧,愛就愛吧,痛并快樂著,隨意切換,大開大合,就是藝術和人生的永恒主題。
雷霆總在無聲處醞釀,破局往往悄然而至。光明未必照徹,更多時候是壓著走、忍著活——人生啊,有時不是高歌猛進,而是低處蓄力,這是我們這個年代的人應有的自覺自律。
我會觀察一個人在50歲附近的內核的凝結、核心理念的閃耀。
有一天,他說50歲左右,人生到現在這個階段,唱歌越來越像講話了。以前是深情抑揚頓挫地演唱“狼在叫,雪在飄,月似鏡子天上照。路正長,酒樽搖”里的每個字,現在是平和地唱一句話,就像在講故事,敘述感強烈。
經歷沉浮后,他褪去了炫技姿態。這種講故事的唱法,就像把整首歌吞進去再唱出來。所謂“賁極返樸”,華美形式終服務生命真意。
“現在不太追求完美了,也不急著證明什么?!?/blockquote>“我想慢慢唱,慢慢生活,和重要的人在一起?!?/blockquote>他曾坦言,年輕時有很多“演出來”的狀態;而到了現在,他說:“很多歌,不用再演出來了,就是我自己。”
黃偉文曾說:“Eason是唯一一個我寫到一半歌詞會感動自己的人選?!边€有人說,“他像一個神經質的孩子,卻總能唱出成年人的委屈。”
年輕時大道理為什么入不了心,實際上還是不懂,虛不受補。很多事情,很快就會變成歷史,會過去的,但剩在我們心里的究竟是什么?剩的,就是那句道理,它孤獨而無用。
人其實活在自己編織的敘事中,也將按照自己的活法選擇不同的敘事。
林語堂曾經說過一句類似這樣意思的話——需極認真的官事不過是做戲,而極虛幻的演戲卻有真意。所以,看清世間真相,也要嚴肅做人做事。這就是過來人的法寶。那孤獨而無用的大道理,只要躺著玉盤里供瞻仰就好了,看著大珠小珠落下來,也不再驚嘆。
我讀大學時,是從小城市到大上海,很陌生,但上海同學們很活潑,情感似乎也很早熟,大家都喜歡去KTV唱他的《十年》。長大后的我們,也喜歡敘述感,能夠感知比較豐富的心理層次,所謂快樂與痛苦并存的內容感。
陳奕迅堅持“先理解歌詞再演唱”,甚至逐字推敲(如《十年》),將歌曲轉化為親身經歷的故事。這種對作品的“較真”,正是“認真演戲”的延伸。
男人覺而不醒,女人醒而不覺,要演戲的成分實在太多。不如都好好演著。
《陀飛輪》里,他唱:“看透時間虛妄,堅持信念與操守”……“世事是陀飛輪,轉到理想若在眼前”……“若我有天志氣高,盆滿缽滿仍愿我,沒變過”。
《最佳損友》里,他唱:“憑什么要跟你熟到互相背負”……“但凡未得到,但凡是過去,總是最登對”。
這些歌詞里,都是看盡人情淡漠、友誼變質,但依然懷念、理解,也不輕易冷漠待人。
林語堂以“前臺/后臺”解構人生,陳奕迅則用歌聲演繹這場永恒戲劇。
他解構虛偽,如《浮夸》《K歌之王》直指社會表演的荒誕,呼應“官事如戲”;
他重構真實,如《謝謝儂》《盲婚啞嫁》在虛幻角色中注入生命真意,印證“演戲含真”;
他覺醒本我,如《陀飛輪》《孤獨探戈》從角色抽離,回歸林語堂推崇的“凈盡虛飾之本相”。
陳奕迅的歌,恰似林語堂筆下的“后臺朋友”,它不避諱人生的表演性,卻以藝術之虛幻,為無處安放的真實提供了一座祭壇。
過了五十歲的陳奕迅,不只在后臺看人生,也愿意走上前臺認真演這場“不完美的人間戲”。
陳奕迅剛出道的時候也是不被認可的,所以在《葡萄成熟時》中,他將這段經歷隱喻為果農的等待:“苦戀幾多次悉心栽種,全力灌注,所得竟不如別個后輩收成時”。
這個歌詞呼吁“靜候再靜候”,將事業低谷轉化為對堅持的信仰——時間的沉淀終會釀出醇酒。
從早年《K歌之王》的戲劇性,到《沙龍》《葡萄成熟時》這種淡而不膩、潤而不躁的中年歌,他越來越少“扮演”,更多是“與歌合一”。
好像每個人都得當潛龍,其實“潛龍在淵”的深刻含義是一種悖論,最強的力量恰恰表現為克制使用的狀態,真正的力量不在于即時展示,而在于能否在無人喝彩時依然堅持自我修煉。
他12歲去英國留學,在文化隔閡與親情缺失中成長,大學主修的是建筑學,跟吳彥祖一樣,最后放棄,轉了娛樂圈的路。21歲,他瞞著父親參賽奪冠,唱歌出道,如今正好也是三十周年了。
我常跟人說,我總覺得三十年的事業能量是有“場”的,是能形成核心理念和思想總結的。
所以,真正在一個領域沉淀了三十年(一世)以上的人,能量才能交互,才能感受到彼此的專業性、不易和厚重,彼此珍惜生命這悲歡如歌的本質。
用最通透的眼睛看盡人生百態,用最溫柔的聲音承載世事滄桑,他的歌的四維關鍵詞就是——清醒、承載、溫柔、誠實。
人生中,他的各種疼痛不斷。因為名利場的撕扯永無止盡。2000年,《K歌之王》《Shall We Talk》登頂,卻陷入商業與藝術的博弈,他拒絕復制《明年今日》國語版,后來,直到《十年》來了,他才妥協。
家庭上,父親貪污入獄,母親遠走英國,他還遭到公司雪藏,于是,只能賣房籌錢救父,徐濠縈傾囊相助200萬港幣,兩人湊夠600萬港幣保釋金。
人生中的很多得到,會以某種方式失去,但最深刻的情誼也會涌現。生命就是悲歡、雅俗、得失交織。
徐濠縈在他墜臺受傷、事業低谷的時候,不離不棄,成為其精神支柱。所以,人的一生,靠的就是美德,只有美德才能贏得尊重和真正的友誼(西塞羅的哲學)。
注意啊,考驗都是接二連三來的。人與人之間要有巨大的“情結”,才能長久,不然就是輕飄飄的。
陳奕迅的人生軌跡充滿戲劇性與深情厚度,其音樂成就、情感世界與家庭波折交織成獨特的人生圖譜。
2004年,她女兒出生,他創作《Baby Song》傳遞父愛:“你的眼睛像顆水晶通透,里面有一個宇宙”。其實,生育這件事是很傳奇的。好好壞壞都是修煉自己的。香港華納音樂6月23日官宣,陳奕迅女兒陳康堤正式加盟,并推出首支英文單曲《doll》。
他唱孤勇者,其實他本身就是孤獨的。臺上深情,臺下瘋癲,自封“神經病研究所所長”,搞怪行為掩蓋內心敏感。歌曲《孤獨患者》自剖“怕人看破,顧慮好多”,年少留學被霸凌經歷塑造其隱忍性格。
他很清醒,2021年終止阿迪達斯終身代言,面臨6000萬賠償,INS遭港獨攻擊關評。2020年辦日出日落線上演唱會,籌500萬捐抗疫基金,鼓勵公眾“做有益的人”。
陳奕迅的人生交織著“執著與失去”“守護與贖罪”“未完成的愛情”三大情結。他以“小人物”姿態詮釋深情,用戲謔化解孤獨,最終成為華語樂壇罕有的 “治愈系符號”——既道盡眾生情感困境,又以行動踐行“浮夸”之下的真摯。
他曾在一場演唱會里出現了一首《時代巨輪》(出現在演唱會串聯中),意指“在時代變遷中前行”,透露出“巨輪”式的宏觀流動感。人的一生都要“大車以載”。
這不僅是對人生的比喻,更是對思維成熟度的考問:是否有結構化的信仰,能托住風雨?是否有節奏感的緩行,能不急于抵達?是否有共情的承載力,能裝得下世道沉???一個人的精神要能遠行,光靠爆發力不夠,還得靠鉚釘、車軸與厚重的信念。
車輪——行得動:是他對生活仍有好奇、有力氣去愛去痛,不怕重新來過(他受傷后仍然回歸、開唱、旅行);
車廂——裝得下:是他能裝得下生活的無常、他人的冷眼、自身的傷痕、父母的落淚和老婆的溫暖;
車架——撐得住:是他擁有自我沉穩的信仰系統,不隨名利沉浮,不為爭鳴所動搖,能唱出來又收得回去。
四十歲以精進為榮,五十歲以承載為幸。清醒是方向盤,溫柔是減震器,誠實是底盤,而承載,就是那輛慢慢走也不會散架的車。
五十一歲的陳奕迅,也許唱功沒那么鋒利了,但他唱的每一句話,卻像一顆溫熱的詞釘,慢慢釘進你心里。
他教我們什么是成熟?不是變得世故,而是變得寬厚;不是越來越能說,而是越來越愿意聽。
他讓我們知道,清醒并不一定要冷漠,承載也不一定是負擔,溫柔并不意味著軟弱,誠實更不是一種脆弱。
如果說人生真是一場戲,那陳奕迅演的這場,不是主角光環,也不靠聲嘶力竭,而是一場唱到骨頭里的——好戲。
人間浮夸,但愿你仍唱著那首《謝謝儂》,送給你曾咬牙扛下來的每一個自己。一個唱到骨頭里的人,注定不是來唱熱鬧的。他的歌,是給那些熬過黑夜、依然想把光留下的人。
No.6464 原創首發文章|作者 水姐作者:秦朔朋友圈主編,上海作協會員,公眾號:水姐。視頻號:中年好友水姐。代表作:《陽明心能源》。水姐歷年寫人物系列:開白名單 duanyu_H|投稿 tougao99999歡迎點看【水姐】視頻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