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1日 星期一 晴
清晨,陽光輕柔的灑在榆次老城的青石板路上,古老的城墻在光影中更顯厚重。我漫步于其中,目光被那精巧的榫卯結構所吸引,梁枋間木塊兒相互契合,如同天作之合,無需一釘一鉚,卻經歷歲月而屹立不倒,它們似在默默訴說著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藝和無盡的智慧,每一處的銜接都是時光雕琢的印記。
沿著老城的小巷前行,我尋到了中國非遺棗木制品拓片的柏樹齋,推開那扇古樸的木門,一股淡淡的木香與墨香撲鼻而來。柏樹齋的主人正是棗木制品拓片技藝傳承人劉廣德先生,此時,劉老師正伏案工作,面前擺著一塊兒精心挑揀的棗木板,他手持刻刀,眼神如炬,緊緊盯著木板,鋒利的刀尖兒在木頭上劃出痕跡,下刀時力度恰到好處,刻刀宛如一條長龍,在棗木上緩緩游走,木屑輕輕飛瀉,他的手穩如磐石,每一刀刀都精準無誤,他眼神中透著專注與執著,那神情仿佛整個世界只剩下他手中的刻刀和眼前的木板。片刻,劉老師停下手中的活,抬頭看到我,他面容和藹,微笑著招呼我過去,并且耐心低向我介紹棗木制品拓片的歷史與工藝,從棗木的挑選、雕刻到拓印,每一個環節都飽含著他的匠心。同時我也了解了劉老師的執著堅持:多年來,他潛心研究源于宋代的棗木制品拓片技藝,他用本地特有的密度大、硬度高的牙棗樹芯材制板。棗木自身的疤、節、裂紋制成的板顯得古樸蒼桑。他采用的獨特的千噬刀法,刻出來的拓板,都十分精美。他刻的棗木制品拓片已經不僅僅是簡單記載古代圣賢們的文章,而是一種代表我晉中文化的符號。分別時,劉老師把一幅作品送給我,囑咐道:“孩子,希望你要好好學習,將來能把我們國家傳統文化發揚光大,要有文化自信!”我雙手接過,心里多了一份沉甸甸的責任感。
中午的陽光曬得石板發燙,向北的面館飄出醋香。只見一位師傅站在沸騰的鍋旁,筷子一挑一撥,那兩頭細中間圓的剔尖面就撲嚕的滑進了沸水,沒過多久,一碗香氣撲鼻的剔尖面就端上了桌,我迫不及待地澆上西紅柿雞蛋和過油肉,再倒上山西人的靈魂老陳醋,那如白色小魚一搬的面條,裹著琥珀色的肉汁和酸香,這美味是榆次人藏在煙火里的實在。
夜幕降臨,大學城的怡然青年廣場熱鬧非凡:街道兩旁,小吃攤、小商鋪燈火通明;每一間商鋪都造型各異,很富有現代感;烤串的滋滋聲,人們的談笑聲交織在一起,彌漫著濃濃的煙火氣息。我在人群中感受著這份熱鬧與活力,心中滿是溫暖。
這一天,我在榆次老城感受了歷史古韻與非遺的魅力。收獲了劉老師的殷切希望,也體驗了城市的煙火生活。這座古城我的家鄉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也有著蓬勃的生活氣息,身為榆次人,我深深的為這份守得住古韻,接得住新潮的家鄉魅力而自豪,這份自豪如同老城的根基,穩穩扎在心底,也如同大學城的燈火,對未來充滿憧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