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廣東省佛山市各區最新的通報,截至7月24日,佛山市5個區已累計報告基孔肯雅熱確診病例超過4000例,其中順德區報告確診病例3627例,均為輕癥病例。近日,“佛山2公園投放5200尾滅蚊魚”相關話題登上熱搜榜。
佛山兩公園投放5200尾滅蚊魚(中新聞視頻截圖)
據南方都市報消息,記者從廣東佛山禪城城管了解到,7月23日,園林工人在亞洲藝術公園的小湖里投放了200條專吃蚊蟲幼崽的“魚寶寶”;7月24日,在亞藝公園再度投放4000條“滅蚊魚”,在中山公園同步投放1000條 “滅蚊魚”,旨在降低蚊蟲繁殖率,通過生物防治方式有效降低蚊蟲孳生密度,從源頭切斷蚊媒傳染病的傳播鏈條。
記者注意到,網友多對“滅蚊魚”這種滅蚊方式和滅蚊效果進行關注,也有網友擔心生物入侵以及影響當地的水域生態系統,還有網友在評論區詢問是否可以在家養幾條。
記者查閱大量文獻,發現“食蚊魚”(即滅蚊魚)原產于北美洲,上世紀初就引進到我國,適應能力強,有研究院人員研究數據顯示,一尾饑餓數天的雌食蚊魚,一天內能捕食438條蚊幼蟲。
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發布的文獻《食蚊魚(Gambusiaaffinis)的生物學特性及其滅蚊利用的展望》中提到,證明食蚊魚是以動物性食物為主的雜食性魚類,食譜廣但特別愛吃蚊蟲,最喜歡吃剛羽化的成蚊,其次還有蚊蟲的幼蟲和卵塊。食蚊魚的攝食強度是受水溫的變化所制約,食物組成和攝食量是隨著氣溫的升降而出現季節性的變化。在水溫22 ℃的情況下, 小食蚊魚,每天可捕食蚊幼蟲二三十條。
《環境與生活》在2014年發布的《廣州投放食蚊魚防登革熱有風險 “滅蚊英雄”食蚊魚功不抵過》這篇文章中提到,食蚊魚已經在珠三角地區繁衍生息,站穩了腳跟。食蚊魚耐污染、適應力強,繁殖能力高,對消滅瘧蚊及其他蚊子幼蟲有一定作用。食蚊魚被列入世界百大外來入侵物種之一,有專家指出,食蚊魚雖在當地存在多年,但不代表可以隨意投放擴散。
網購平臺上在售的食蚊魚(即滅蚊魚)
紅星新聞記者注意到,多家網購平臺有食蚊魚售賣,網友曬的圖顯示,食蚊魚體型較小,有網友評論原本聚集在水面的蚊子幼蟲很快就沒了。
(紅星新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