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由中國健康促進與教育協會主辦的中國健康知識傳播激勵計劃2025年健康體重科普傳播大會在北京舉辦。與會專家呼吁關注體重對生活質量的影響,以及對肥胖人群進行分層管理等。會議由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動國家行動辦公室、中國健康促進與教育協會自我健康管理分會提供專業支持,并得到微博健康、諾和諾德中國、雀巢中國、藍角醫療等多方支持。
中國健康知識傳播激勵計劃健康知識宣傳員白巖松表示,保持健康是性價比最好的投資,是在“做對的事情”,而同時需要在專業人員指導下“把事情做對”。在體重管理方面,白巖松建議保持適當的饑餓感,不要吃得過飽,而要在餐前半小時到一小時能感到有點餓。
減肥、運動及減脂成公眾關注熱詞
會上發布了微博健康體重管理關注度報告。公眾關注度較高的話題涵蓋政策倡導、肥胖標準、肥胖危害、減肥門診、減重方式等多個方面,其中減肥、運動、減脂則是用戶最為關注的3大熱詞。關注度前十的熱詞還包括肥胖、減重、健身、身材、瘦身、超重、塑形。同時,不同年齡用戶的關注各有不同,18歲及以下網民更關注肥胖,19-29歲更關注超重,30-39歲關注健身、肥胖和減重,40歲以上網民更關注肥胖。
肥胖人群往往低估體重對健康的影響
相關研究顯示,我國肥胖人群會低估體重對于健康的影響。約30.0%的肥胖人群認為自己體重過輕、正常或超重,而非肥胖。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內分泌科主任醫師羅櫻櫻表示,隨著體重指數(BMI)的升高,多種并發癥患病率和合并的并發癥數量有增加趨勢,在肥胖癥人群中,約90%至少有1種并發癥,而超過60%的肥胖癥人群有兩種或兩種以上并發癥。
對于什么情況下應當及時就診進行體重干預的問題,羅櫻櫻主任醫師給出三個判斷建議,包括出現體重快速增加或下降、或體重異常到影響日常生活能力甚至損傷身體器官,或通過控制飲食與加強運動仍然不能控制體重,應盡早到體重門診接受專業診斷及治療。
研究顯示:BMI在22-23之間生活質量更好
國家心血管病中心預防醫學處副處長李希分享了基于心血管病高危人群早期篩查和綜合干預項目的一項體重相關研究。研究揭示了從生活質量角度評價的“健康體重”。BMI與生活質量的水平呈倒J形曲線關系,BMI在22-23之間生活質量最高,而體重過輕或超重肥胖都會帶來生活質量的下降。老年人對BMI在生活質量方面的影響更為敏感,女性中高BMI在行動能力、自我照顧、日常活動方面的影響更顯著,而男性中低BMI在抑郁焦慮方面的影響更顯著。
生活方式是體重管理的基礎
在體重管理方面,中國健康促進與教育協會自我健康管理分會主任委員賴建強表示,健康生活方式是體重管理的關鍵。同時,賴建強提醒,單純依靠BMI評估身體狀況雖然便捷但有局限,建議從體型、體重、體成分和體能等多指標綜合判斷,并制訂相應的體重管理目標。
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營養與食品衛生學系馬冠生教授表示,所有有減重需求的個體都應接受全面的生活方式干預,而其中膳食干預是主要手段,推薦通過限制總能量攝入的均衡膳食模式來控制體重,要保障食物多樣化以及確保攝入足夠的營養素。(工人日報客戶端記者 姬薇)
來源:工人日報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