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風5B核導彈作為一款井射導彈,其機動性為零,但我國至今仍在堅持發展之,為什么呢?
整體來看,原因有兩個。
【東風5B核導彈】
原因一:價格低但威力大
相較于同樣可以實施核打擊的東風41洲際彈道導彈,東風5B足夠便宜,但其打擊能力卻很有保障。
不管是在什么類型的戰爭當中,武器裝備的“效費比”如何備受參戰方關注,因為它能對戰爭結果構成較為明顯的影響。
就比如說在俄烏戰爭期間,烏克蘭方面充分無人機實施了“蛛網行動”,此次行動烏克蘭出動117架無人機,襲擊了俄羅斯中部、南部的5個空軍基地。
【烏克蘭出動無人機襲擊俄羅斯】
從俄羅斯國防部的官方聲明來看,這還是俄羅斯首次有西伯利亞地區的軍事基地遇襲。
可見烏克蘭利用無人機,充分實現了“縱深推進對俄全境的無差別打擊”,但其卻并沒有付出多高的成本。
烏方無人機主要是用商用現貨組件組裝或簡易作坊生產的自殺式無人機,單架成本也就幾千幾萬美元。
但其針對的,卻是俄方單枚價值數百萬的防空導彈以及單架價值1.5億美元的圖95轟炸機等高價值目標,即時效費比直達1:390。
【俄羅斯裝備的防空導彈被擊毀】
如果烏克蘭持續以無人機換俄羅斯的防空導彈、轟炸機等,那必然會讓俄羅斯承受來自經濟和軍事資源方面的沉重壓力。
從這個例子我們再來看東風5B。
由于目前東風5B仍然是我國陸基核力量的核心組成,對于其具體造價等信息,官方捂得很死。不過網絡媒體通過分析東風5B的液體燃料技術以及材料升級等因素,推測東風5B的造價可能在數百萬到數千萬元。
相比之下,東風41洲際彈道導彈就貴得多了,網絡媒體對估計其造價在2億-30億元。
【東風41洲際彈道導彈】
這意味著若是未來中國被迫卷入的常規戰爭升級為核戰爭,在同樣的成本條件下,中國發射東風5B收獲的打擊效果,要比東風41更大。
畢竟東風5B雖然便宜,但其打擊效力一點兒也不弱。
它的發射質量近200噸,這能賦予東風5B強悍的突防能力,加之東風5B具備攜帶多彈頭,可對不同目標實施精確打擊的能力,這使得東風5B有驚人的毀傷威力。
原因二:維護和用前準備更加便易
第二個原因則是東風5B的維護和用前準備更加容易。
東風5B使用的是液體燃料,在使用前需要進行燃料灌注。
【東風5B核導彈】
而東風41這一類可機動發射的洲際彈道導彈,則使用的是固體燃料。
雖然液體燃料的灌注需要耗費一定的時間,但整個過程的技術要求不算太好,也更容易準備。
固體燃料就不一樣了,它得要專業的火藥雕刻師純依靠一柄刻刀,手工一點點雕刻到滿足使用規定的程度,它的維護和用前準備,需要耗費的時間成本等可要高的多。
也是因此,在其他擁核國逐漸以固體燃料彈道導彈取代液體燃料彈道導彈的時候,我國仍然在堅持發展東風5B。
【東風5B核導彈】
原因三:機動性其實不影響發揮
還有就是,核戰爭模式與常規戰爭有本質上的區別。
核戰爭一旦爆發,擁核國都會在監測到有核彈飛來的瞬間下達發射境內所有可用核彈的指令,因為稍微慢一點,像東風5B這一類固定部署的戰略資產就可能受損,從而無法使用了。
從這方面來說,東風5B的機動性如何,其實不太會影響到它的具體使用。
既然如此為什么我們還要發展可機動的東風41等洲際彈道導彈呢?
【東風41洲際彈道導彈】
這就涉及到了“二次核反擊”。
之前我們有文章解讀過“二次核反擊”,像“戰略核潛艇+潛射洲際彈道導彈”、“機動式車載洲際彈道導彈”,都是方便進行后續補充打擊的。
參考資料:
【1】《解讀東風5乙洲際導彈:射程1.5萬公里 配多彈頭》 中新網[2015.9.2.] 【2】《現代戰爭新形態:烏克蘭的戰術創新與俄羅斯的破局之道》 央視網[2025.6.18.] 【3】《第二次核打擊能力到底需要多少枚核彈?》 光明網[2018.8.29.]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