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在某基地搞出個"怪物級"導彈,射程直接飆到1000公里,速度還快到連F-22都跑不掉。這玩意兒要真服役,臺灣上空的美軍預警機、日本沖繩的F-35全得退到第二島鏈才安全——這不就是給西太平洋空中力量來了次大洗牌?
看看歷史就知道,空戰規則從來都是導彈射程說了算。1965年印巴戰爭那會兒,巴基斯坦拿著美制AIM-9B吊打印度米格機,就跟現在中國拿著千公里導彈畫禁飛區一個道理。
當年蘇聯偷了顆啞彈仿制出K-13,現在輪到中俄反過來給西方上課了。最諷刺的是,這次中國導彈的射程直接把歐洲"流星"、美國AIM-174B這些"頂配"甩開五條街,俄羅斯吹上天的R-37M也才夠到人家一半距離。
這玩意厲害在哪?簡單說就是"看得遠+打得狠"。現代戰機雷達最多掃400公里,但中國這套打法是用隱身無人機當"天眼",在戰區上空織張監控網。等于是把預警機、偵察衛星和導彈發射車揉成一個系統,專挑加油機、電子戰飛機這些高價值目標下手。美軍現在最頭疼的,恐怕是關島起飛的B-21還沒到南海,就得先吃幾發"天外飛彈"。
技術層面細琢磨更有意思。1000公里射程聽著像吹牛,但中國在三個關鍵點確實有突破:一是火箭沖壓組合發動機能讓導彈"中途不歇氣",二是耐高溫材料解決了大氣層邊緣"打水漂"的難題,最絕的是那個"人在回路中"的制導模式——導彈飛到最后階段還能接收無人機回傳的實時目標數據。
不過也別急著下結論,美軍手里還有幾張牌沒打。AIM-260導彈項目去年突然加速,六代機NGAD的激光武器據說能燒毀來襲導彈導引頭,更別說那些神神秘秘的太空偵察衛星。
但問題在于,這些反制措施沒個五年十年形成不了戰斗力,而中國這招"超視距點殺"可是隨時能上桌的硬菜。最近日本急吼吼增加防區外導彈預算,澳大利亞把F-35全改電子戰配置,都是被逼出來的應激反應。
更深層的沖擊在軍事理論層面。過去空戰講究"發現-鎖定-發射"三板斧,現在直接變成"衛星定位-數據鏈共享-遠程狙殺"的電子游戲模式。俄烏戰場上R-37M打出的213公里擊殺紀錄,放在中國新導彈面前就像弓箭對狙步槍。未來空戰很可能演變成:雙方預警機躲在后方拼算法,前線戰機淪為導彈發射架,誰先暴露電磁信號誰先完蛋。
站在戰略角度看,這玩意兒比東風快遞還狠。反艦彈道導彈只能嚇唬航母,但千公里空空導彈配合北斗導航,等于給西太平洋畫了個立體禁飛區。美軍現在最現實的選擇,恐怕得把沖繩的F-15C撤到關島,那第一島鏈的防空缺口誰來補?韓國薩德系統可防不了從天頂灌下來的高超音速導彈。難怪五角大樓今年突然追加207億美元專攻"穿透式制空",都是被逼出來的。
當然也有變數,比如導彈量產成本(據說單發抵三架無人機)、抗干擾能力(面對EA-18G咆哮者效果存疑),還有最關鍵的——中國是否真愿意打破現有戰略平衡?但無論如何,解放軍彈能覆蓋東京都市圈上空時,亞洲的天空已經換了主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