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俄烏戰場上,俄軍頻繁將S-300地空導彈用于打擊地面目標,這讓不少軍迷感到疑惑:一款防空導彈怎么突然成了 “對地攻擊手”?其實很少有人知道,S-300地空導彈從誕生那天起就藏著對地打擊的 “副業技能”,只不過多年來被其防空主力的光環掩蓋了而已。
回溯到冷戰時期,蘇聯軍工在設計S-300時就埋下了伏筆 —— 這款導彈從研制之初就同步具備對地打擊能力。它的最大射程可達120公里,配備一枚150公斤的爆破型戰斗部,單論威力就相當于俄軍 “龍卷風” 火箭炮的300毫米火箭彈,作戰效能更是能和圓點- U近程彈道導彈掰掰手腕。這意味著在緊急情況下,S-300完全能客串近程彈道導彈的角色,對敵方陣地、倉庫等固定目標實施火力覆蓋。
不過,使用S-300打地面目標,精度確實是個短板。它采用的中段慣導 + 無線電指令 + 末段半主動雷達制導體制(TVM 制導),本是為攔截空中目標設計的,挪到對地打擊時就顯得有些 “水土不服”。具體來說,導彈發射前需要先把地面目標的坐標、射程、方位角等數據轉換成射擊指令,輸入火控系統。彈道前半段靠慣導系統修正偏差,地面火控雷達全程跟蹤,再通過無線電指令不斷校準軌跡,直到導彈抵達預設的彈道最高點。此后發動機關機,導彈便沿著拋物線做無控飛行,直到砸向目標區。
經過這樣一番操作,S-300的落點精度能控制在幾十米以內,這個水平大概相當于上世紀80年代的近程彈道導彈。說起來不算優秀,但對付倉庫、陣地這類大面積目標也夠用了,屬于 “聊勝于無” 卻能派上用場的程度。有意思的是,這種打法和傳統彈道導彈的作戰邏輯高度相似,只不過S-300把原本用于攔截敵機的制導資源,巧妙地轉化成了對地打擊的控制手段。
俄軍之所以敢這么 “跨界使用”,關鍵在于S-300的庫存實在太豐厚了。作為冷戰時期蘇聯大規模生產的主力防空導彈,俄軍手里光是各種型號的S-300就有幾萬枚,在烏克蘭戰場消耗起來完全不心疼。對于前線急需火力支援又面臨彈藥壓力的俄軍來說,把這些 “過氣” 的防空導彈改成對地武器,既能彌補近程彈道導彈的數量缺口,又能快速打擊敵方縱深目標,堪稱性價比極高的選擇。
從實戰效果看,S-300的150公斤戰斗部落地后,其爆炸威力足以摧毀加固工事或輕型裝甲目標,這與烏軍常用的圓點-U導彈效能相當。雖然精度不如現代戰術導彈,但在飽和打擊下,幾十米的偏差完全可以靠數量來彌補。如今在烏克蘭戰場上,俄軍每天發射數十 S-300打擊地面目標,與其說是 “無奈之舉”,不如說是對這款老導彈潛力的深度挖掘 —— 畢竟能用幾萬枚庫存導彈實現戰術目標,這筆賬怎么算都不虧。
這種 “防空導彈兼職對地” 的操作,其實也反映了現代戰爭中武器多功能化的趨勢。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讓老舊裝備煥發新活力,既是對裝備潛力的充分利用,也是戰場智慧的體現。或許在未來的沖突中,我們還能看到更多類似的 “跨界操作”,而S-300的這場 “副業秀”,已經為我們揭開了武器裝備多用途潛力的冰山一角。
那么,俄軍是怎么想出這一高招的?其實,都是跟中國學的。這種使用地空導彈改為地對地彈道導彈的案例,以我們中國做的最經典。
早在在上世紀90年代,中國就將一大批庫存的紅旗-2地空導彈改裝為地對地彈道導彈,并大量出口多個國家,還以此發展出了B611地對地彈道導彈家族。后來伊朗和土耳其等國以這種導彈為基礎搞出來自己的系列彈道導彈。中東國家以紅旗-2為祖宗的龐大導彈家族,全都是紅旗-2的徒子徒孫,有幾十個型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