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劉老師,這個花瓣怎么卷才好看呀?”
“咱們把這個扭扭棒像小蝸牛一樣卷起來。”
7月26日上午9:30,淄博經開區南定鎮南宿舍社區老年大學的手工教室里已是一派溫馨景象。教室前方,一位青年教師正耐心示范著每一個步驟。十幾位銀發學員則專注地擺弄著手中的扭扭棒玫瑰花盆栽。每周二上午,這里成了他們最期待的“銀齡聚會”。
這位被老人們喚作“小劉老師”的90后姑娘劉虹瀟,是社區老年大學教師團隊里最年輕的志愿者。2022年劉虹瀟通過社區招聘考試成為基層工作者,恰逢社區組織手工活動,缺一位手工老師,她主動請纓:“我從小跟姥姥學剪紙,讓我試試吧!”
在一次次手工活動中,劉虹瀟發現,社區里的許多老人渴望的不僅是學習新技能,更是在尋找退休生活的意義和樂趣。“我希望通過手工,教會他們哪怕只是一個小小的剪紙、一朵衍紙花,也能讓他們收獲快樂和力量。”劉虹瀟說道。看著老人們完成作品時的笑容,她找到了堅持的意義。2023年社區組建老年大學時,她毫不猶豫地選擇繼續擔任手工班志愿教師。
走進手工教室,最引人注目的是墻上那組“指尖上的二十四節氣”作品展示。立春的剪紙窗花,立夏的鈴蘭衍紙掛件,冬至的臘梅扭扭棒花束……劉虹瀟將傳統手工藝與節氣文化巧妙融合,形成了布藝堆繡、衍紙花藝、剪紙藝術等六大課程模塊,讓老年人在陶冶情操的同時,成為傳統文化的傳承者和傳播者。
“每周來上課都特別開心,和老姐妹們說說笑笑,整個人都開朗了。小劉老師教得特別細,我們年紀大了,手沒那么靈活,眼睛也花了,但她總是不斷地鼓勵我們,她不像老師,倒像自家孫女在教手藝呢!”75歲的學員程阿姨笑著說。考慮到老年學員的特點,劉虹瀟摸索出“分步拆解+創意延伸”的特色教法,把復雜作品分解成若干簡單步驟,確保每位學員都能在課堂上完成作品。
眾多學員中,最讓劉虹瀟觸動的是左阿姨的變化。手工班首次招生時,左阿姨因沒有智能手機,錯過了報名。她拉著劉虹瀟的手說:“姑娘,明年報名的時候能來告訴我一聲嗎?”原來,左阿姨的丈夫剛剛過世,孩子們都在外地,她希望能找到些事情讓自己走出悲傷。
第二年,左阿姨順利進入了手工班。剛開始上課時,左阿姨總坐在角落,口袋里揣著塊小手巾。有時做著手工,眼淚就掉下來了。劉虹瀟發現后,經常對她進行心理疏導,還讓其他學員多和她交流。幾個月后,左阿姨漸漸走出陰霾,還成為了班里的“手工達人”,那塊小手巾也從擦淚變成了擦汗。
在每月舉辦的南定鎮“睦鄰集市”及各類公益集市上,劉虹瀟會帶著老人們完成的部分作品進行義賣,所得收益用于社區困難幫扶等各項服務,不僅為社區公益事業籌集了資金,更讓老人們感受到自身價值,從“被服務者”變為社區治理的積極參與者。
青春與銀發相遇,傳統與創新交融。在這場跨代際的“雙向奔赴”中,劉虹瀟用青春的熱忱,守護著這份“老有所學、老有所樂、老有所為”的幸福,讓銀發歲月綻放出別樣光彩。
(大眾新聞·魯中晨報記者 蒲泫奇 通訊員 陳曉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