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7月27日),瑞蒼高速蒼南段前村橋施工現場,隨著最后一方混凝土完成收面,橋梁伸縮縫首件工程順利完工。這一關鍵節點的突破,標志著這條貫穿浙南的交通大動脈正式進入最后沖刺階段,為年底建成并具備通車條件按下“加速鍵”。
作為浙江省 “十四五” 規劃重點工程,瑞蒼高速由浙江交通集團投資建設,全長52.6公里,總投資159.53億元,途經溫州市瑞安、平陽、龍港、蒼南四縣市,承載著完善區域路網、助力山海互濟的重任。截至目前,項目累計完成投資157.96億元,占總概算的 99.02%,總體形象進度達98.45%,沖刺決戰的號角已然吹響。
該項目橋隧比高達87%,主線36座橋梁需設置1213條伸縮縫。這些藏在梁板銜接處的 “呼吸縫”,既是調節橋梁熱脹冷縮位移的“調節器”,也是直接承載車輛荷載的“緩沖帶”,其質量直接關乎橋梁結構安全與行車舒適性。
此次完工的首件工程,將橋面高差精準控制在1.5 毫米以內,相當于混凝土面與瀝青路面間的高差甚至比一粒大米寬度還要小。這近乎嚴苛的精度,正是為了從源頭避免行車顛簸。“高差哪怕再大一點,車輛駛過就會產生明顯顛簸,長期下來不僅影響體驗,還可能加劇橋梁損耗。”中盛路橋科技集團班組長張民解釋道,這種“毫米級控制”是對行車舒適度的極致追求。
要實現這樣的精度,項目在源頭設計、原材料把關、工序管控、成品保護等四個環節下足“繡花”功夫。要求建設者嚴格遵守“每道工序經驗收合格后才可進入下一道工序”的施工鐵律。在項目編制中,對切縫、開槽、鋼筋安裝、混凝土澆筑、養護等關鍵工序均有明確標準。項目實行“一縫一檔”制度,每條伸縮縫都有專屬數字檔案,詳細記錄設計、施工以及每道工序的關鍵信息。通過數字檔案,建設者可追溯伸縮縫的全生命周期,真正實現工序管理和施工質量靠數據決策、用數據說話。
建設中的瑞蒼高速括山橋-攝影/李昭奕
目前,首件工程已進入14天養護期,現場采用硬隔離封閉管理,達到設計強度后才可開放交通。剩余的伸縮縫將以首件工程為標準加緊施工。
道通人興,路通民富。通車后,瑞蒼高速將串聯起浙江 “九縱九橫五環五通道多連” 高速網,推動長三角交通提質增效,為城鄉融合注入強勁動能。而這一條條精準到毫米的 “呼吸縫”,不僅承載著車輛的平穩通行,更托舉著山海協作、共同富裕的民生期待。
讓我們共同期待
這條民生路、共富路、發展路
早日通車!
來源/蒼南發布
縣融媒體中心記者/徐舒婷 攝影/徐舒婷 劉金雷
加小編微信:cnw000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