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內容均引用網絡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請悉知。
電影《戲臺》熱映的這些天,影院里總出現有趣的場景:年輕人為荒誕的臺詞笑到拍腿,中年人盯著屏幕若有所思,散場時有人對著片尾字幕里的 “陳佩斯” 三個字拍照。這個 70 歲的老藝術家,用一部改編自話劇的電影,再次證明 ,好作品從不需要刻意討好,卻總能打動人心。
在央視新聞的專訪鏡頭里,陳佩斯穿著件洗得發白的中山裝,袖口卷到小臂,露出手腕上戴了多年的老手表。聊起拍電影的變化,他突然笑起來:“以前拍話劇,就一個攝像機架在臺下,鏡頭都懶得挪?,F在拍電影,大場面時十臺機器圍著轉,燈光師喊‘準備’能嚇到我,這陣勢,擱以前想都不敢想。”
他說這話時,指尖無意識地敲著桌面,節奏像在打快板。作為從舞臺走到銀幕的導演,陳佩斯對 “技術升級” 始終保持清醒:“機器多了是好事,但不能讓技術蓋過內容。就像《戲臺》里那身霸王戲服,布料是新的,針腳得按老規矩走,該有的講究不能少?!?/p>
采訪中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他聊起 “觀眾” 的態度。當被問 “擔心年輕人不喜歡傳統題材嗎”,他擺擺手:“藝術這東西,就像開茶館,有人愛喝龍井,有人就愛喝粗茶,你不能逼著人家換口味。要允許觀眾不看你的戲,這才是對人家的尊重?!?/p>
這話里藏著他幾十年的創作哲學。早在上世紀 90 年代,他拍《二子開店》時就拒絕過 “加流行歌曲” 的建議:“觀眾是來聽故事的,不是來聽歌的。硬塞進去,就像餃子里包糖,不對味?!?后來做話劇,他堅持 “不搞提前劇透”,哪怕票房壓力大,也不肯在宣傳里放關鍵笑點:“得讓觀眾自己走進劇場發現驚喜,就像拆禮物,提前看了包裝就沒趣了?!?/p>
《戲臺》從話劇改成電影的三年里,他改了 17 版劇本。有次編劇建議加段愛情戲吸引年輕觀眾,他翻著劇本說:“這戲講的是亂世里的無奈,硬加愛情就像給關公戴花 ,不合適。觀眾要是不愛看,說明我們沒做到位,不能怪人家口味刁?!?/p>
這種 “不討好” 的底氣,來自他對 “手藝人” 身份的堅守。采訪時他反復提到 “口糧錢” 三個字:“有人拿著剛發的工資來買票,看完說‘值’,這才是真本事。要是人家走出影院覺得‘虧了’,那就是我們騙了人家的口糧, 這行當可不能干。”
為了對得起這份 “口糧錢”,他在片場常當 “較真派”。拍《戲臺》里六姨太送金嘯天的戲,他讓演員重拍了 12 遍,不是因為演技不好,而是 “眼神里少了點癡迷又卑微的勁兒”。“觀眾可能說不清哪里不對,但能感覺到‘假’。就像蒸饅頭,面沒發好,再好看也嚼不動?!?他說。
如今的陳佩斯,依然保持著話劇演員的習慣:每天早上吊嗓子,睡前翻劇本,連看電影都帶著筆記本。有人勸他 “都 70 了該歇著”,他指著窗外的樹笑:“老槐樹到了春天還發芽呢,手藝人哪有歇著的道理?”
他最常跟年輕導演說的話是:“別總想著‘抓住觀眾’,先想想‘憑什么讓人家來看’。就像《戲臺》里的戲班老板,哪怕快餓死了,上臺也得把水袖抖精神, 這是本分。”
采訪結尾,夕陽透過窗戶落在他身上,像給老照片鍍了層金邊。被問 “想對觀眾說什么”,陳佩斯想了想:“愿意來看《戲臺》,我謝謝大家;要是不愛看,也沒關系 ,咱們下次有機會再在別的戲里見?!?/p>
這話里沒有絲毫刻意的謙卑,卻透著真正的通透。就像他用一輩子證明的:真正的藝術從不是強迫觀眾 “必須喜歡”,而是哪怕有人轉身離開,也能挺直腰桿說 ,我對得起手里的活兒,對得起買票的人。這種清醒與堅守,或許就是陳佩斯能在 70 歲依舊被觀眾惦念的原因。
(免責聲明)文章描述過程、圖片都來源于網絡,此文章旨在倡導社會正能量,無低俗等不良引導。如涉及版權或者人物侵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內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聯系后即刻刪除或作出更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