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7月25日,俄羅斯《消息報》的一則軍事圈報道,揭開了俄烏戰爭以來一個不愿直面的事實:俄羅斯軍隊在現代化戰爭核心領域之一的電子戰,已徹底失去了曾經的技術自信。
對此俄羅斯軍方與軍事專家,罕見地拋開了以往的驕傲與保守,罕見地提出要“主動向中國學習”,甚至不排除直接采購中國殲-16D電子戰戰機。
這是俄軍高層首次公開表態對中國相關軍工技術的追趕意圖,信號明確,分量沉重,為何轉變如此之大呢?
其實俄羅斯并非第一次在戰爭中暴露出裝備短板,但這一次,它面對的不是西方制裁、供應鏈問題或前線戰術失誤,而是戰爭“底層邏輯”的改變。
在烏克蘭戰場上,電子戰已成為決定生死的核心力量,壓制敵方雷達、擾亂導彈導航、切斷指揮通信……這些看不見的“電磁炮彈”,比實彈更致命,而俄羅斯空天軍現有的電子戰能力,竟幾近“裸奔”。
據俄方數據,目前俄空天軍僅擁有3架具備專業電子戰能力的飛機,這不僅遠遠低于中國至少50架殲-16D的水平,甚至連戰場基本掩護能力都無法保障。
曾被俄方自詡為“國之利器”的伊爾-22“削木機”,其電子干擾系統還停留在上世紀技術框架,甚至不如中國早在2005年研發的型號。
此前在布良斯克戰區,烏克蘭軍方通過高效部署防空系統和電子偵察,連續伏擊了多架俄軍戰斗機,分析指出,這批戰機在沒有任何電子干擾或空中掩護的情況下進入攻擊航線,形同送死。
其中一大根源,便是俄軍電子戰機與戰斗機之間速度不匹配、指揮鏈脫節,伊爾-22作為俄軍主力電子干擾平臺,飛行速度偏慢,航程有限,無法與蘇-35、蘇-30等前線戰斗機并肩作戰,這意味著,一旦進入烏軍雷達偵測范圍,俄軍戰斗機幾乎毫無遮掩地暴露在對方射程之下。
更嚴重的是,伊爾-22使用的干擾系統無法壓制美制“愛國者”雷達系統或北約標準的相控陣火控雷達,在現代戰爭的技術對抗中,幾乎毫無勝算。這使得俄軍在進攻和防守兩端都陷入被動。
至于俄軍為何要將目光投向殲-16D,原因也很簡單,這是中國自主研發的新一代電子戰戰機,自2021年首次公開亮相后,迅速成為亞洲空軍電子對抗領域的焦點,與傳統戰斗機不同,殲-16D通過取消機炮、加強電戰吊艙和內部系統,使其擁有強大的壓制與反壓制能力。
它能在進入戰區之前對敵方雷達進行盲區覆蓋,也可以在友軍攻擊期間進行“電子傘”掩護,其干擾頻段廣、反應速度快,可有效壓制北約標準雷達系統,是現代戰爭中不可或缺的“電磁利器”。
對于俄軍而言,這正是他們最稀缺、最薄弱的能力,直接采購殲-16D,或仿制其核心理念,是目前他們“補課”的唯一可行選項之一。
更值得注意的是,殲-16D的作戰速度和戰斗半徑,完全可與蘇-30、蘇-35等俄軍現役機種配合使用,如果能引進或仿制,俄軍將在短時間內大幅提升其空中電子對抗能力,這不僅是戰術調整,更是一種戰略重構。
在過去數十年間,俄羅斯始終將自己視為“前蘇聯紅色軍工血統”的延續者,對引進外來軍備一直極為保守。在技術引進方面,向西方“求助”不可能,向東方“借力”則因面子問題難以下決心。
但這一次,現實顯然更加殘酷,戰爭的代價、戰損的慘烈、兵員士氣的低落,讓“面子”成為無法承受之重。
一名接近俄空天軍技術委員會的專家坦言:“中國的軍事技術發展在過去十年是跨越式的,尤其是電子戰領域,我們如果還按部就班搞自研,十年都未必趕得上,現在不是講民族情緒的時候,而是生死存亡的分界線。”
此類表態在俄國內此前是極為罕見的,但如今,它在軍界、媒體乃至學術機構中頻頻出現。
過去,俄羅斯的“面子工程”曾一度將其軍工拖入閉門造車的困境,如今,這面“面子”正慢慢卸下,取而代之的是一種來自實戰壓力下的務實主義,無論是選擇采購殲-16D,還是在蘇-30基礎上仿制高性能電子戰機,俄羅斯都必須完成一次從“驕傲”走向“協同”,你們認為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