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正值“七下八上”防汛關鍵期。進入汛期以來,一些地方出現泥石流、山洪、滑坡等災害。山洪等災害很多都發生在夜間,居民正處于睡眠時間,慣常采用的短信預警效率低,如何預防和提前采取應對措施成為關鍵。目前我國多地已建立直達基層責任人的臨災預警“叫應”機制,解決預警落地“最后一公里”的問題。
云南
“1262”機制
“跑贏”山洪災害
從2022年開始實施的“1262”機制是云南省近年來重點構建的防汛預警“叫應”體系,要求做好提前12小時、6小時、2小時發布精細到縣、鄉鎮的強降水預警,完善以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為先導、遞進式氣象災害預警服務。
今年7月14日,因連續強降雨天氣,云南省西雙版納州勐臘縣勐臘鎮竹林社區出現山洪災害,部分村組受災,房屋受損,道路受阻。當地依托“1262”機制,在山洪暴發前安全轉移358名群眾。
今年以來,西雙版納州經歷了12輪強降雨,發布“1262”預警信息306次,精準會商調度67次,安全轉移群眾715人次,實現了洪澇災害零傷亡。
當地還培育了一支6000多人組成的“懂應急會指揮、懂調度會協調、懂避險會疏散”的隊伍,確保在災害初期能迅速組織先期處置。
陜西商洛
提升氣象預警能力
依托指揮平臺精準防災
今年7月初,陜西商洛出現強降雨天氣過程,其中,位于山陽縣南部的漫川關鎮板廟村達到特大暴雨量級。商洛境內5條河流出現超警戒水位情況,當地提前預警、及時“叫應”,轉移危險區域群眾10481人,成功應對本輪強降水天氣過程。
陜西省商洛市山陽縣漫川關鎮鎮長 陳泉:7月8日晚上我們就是果斷撤離了特殊的重點人群,為第二天的撤離奠定了基礎。7月9日早上,經科學研判,果斷地又撤離了3568人,確保了人員的安全。
漫川關鎮及時掌握的預報預警信息來自山陽縣氣象防災減災“三合一”調度指揮平臺。該平臺以縣氣象監測預警業務平臺為依托,接入多部門數據,建立多部門災害預警機制,實現了氣象數據實時更新、災害風險智能研判、應急響應快速聯動。目前,商洛市所轄的7個縣區的氣象防災減災“三合一”調度指揮平臺投入運行。
四川甘孜
遞進式預警
泥石流前10分鐘
成功撤離550人
今年7月4日,四川甘孜瀘定縣發生了一次泥石流災害,幸運的是當地及時啟動了“叫應機制”,在泥石流發生前10分鐘,成功轉移550人,保護了當地群眾的生命安全。
甘孜藏族自治州因地理位置等原因地質災害頻發,當地依托既有防災減災和監測預警體系,充分運用現代技術和先進裝備,建立防汛防地災短臨預警預報系統,在通信薄弱地區加裝北斗傳輸終端442套,確保汛期報訊率達90%以上。以“技術支撐+責任閉環”的協同模式,為地質災害防治提供了系統化、操作性強的解決方案。
貴州
多方力量協同發力
成功避讓多起地質災害
在貴州,通過精準預警、果斷處置以及“人防+技防”的科學防控體系,今年5月以來,“叫應”機制成功避讓了多起地質災害。
受強降雨影響,7月1日,貴州六盤水市水城區化樂鎮泵井社區管家幺巖發生山體崩塌,上千立方米的泥石流沖破防護網傾瀉而下。就在山體崩塌前,一個地災點自動化監測儀自動報了警,當地及時轉移了72名群眾。就在安全轉移五分鐘后,山體就出現了崩塌。由于撤離及時,沒有造成人員傷亡。
據了解,化樂鎮共有包括管家幺巖在內的地質災害點和風險斜坡點83個,其中81個都已安裝了雨量報警器、地災點自動化監測儀等技術設備。
(央視新聞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