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感受陽新歷史底蘊,助力非遺傳承。近日,湖北第二師范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拾遺”志愿服務隊走進陽新,通過參觀博物館、體驗布貼制作、召開交流總結會等活動,深入探尋陽新文化的深厚內涵。
志愿服務隊首先踏入陽新博物館,開啟與歲月對話的旅程。歷史文物展區內,“故里陽新,文脈興國”浮雕墻勾勒地域文化脈絡,“陽新大事記”清晰呈現從商周雛形到當代發展的建制沿革,新石器時代大路鋪遺址的陶鬲、陶罐等文物,見證了這片土地最早的文明印記。
圖為陽新建制沿革大事記。溫雅茜 供圖
紅色文化展區中,1921年陽新縣蘇維埃會議決議案、鄂東道委舊址照片等實物,還原了早期黨組織活動軌跡,再現工農代表為解放事業奮斗的場景,彰顯革命老區的紅色基因。民俗展區的雕花古床、布貼“梅蘭竹菊”等物品,展現出陽新獨特的民俗風情與手工技藝。
隨后,志愿服務隊走進陽新文化館學習布貼制作。在布貼制作區域,布貼工坊負責人洪老師介紹陽新布貼起源于南北朝,興盛于唐宋,流傳于明清,由修補衣物演變而來,色彩鮮艷、造型生動。
布貼傳承人孔老師向隊員們講解制作方法,從固定底布的技巧講起,強調要選擇合適的底布并將其平整固定,在縫制環節,孔老師說明采用鎖邊縫的方式,講解了針腳間距的要求和縫制時的注意事項,確??p制既牢固又美觀。隊員們在孔老師的指導下動手實踐,在實踐中逐步完成自己的布貼作品,切實感受非遺技藝的獨特魅力。
圖為孔老師教學布貼。溫雅茜 供圖
活動期間,志愿服務隊在陽新文化館開展陽新非遺文化傳承交流總結會。洪老師對服務隊助力陽新布貼宣傳傳承表示感謝,肯定隊員們的作品,并介紹陽新近年發展,其GDP增長率全省第一,以特色產業助力鄉村振興。
圖為洪老師發言。蔡準 供圖
隊員們積極建言獻策,提出線上發售布貼材料包、打造布貼與 IP 聯名、發售相關文創等建議,為非遺發展注入新思維。洪老師和陽新文化館伍副書記表示,非遺傳承需老一輩堅守與新一代創新形成合力,共同推動陽新非遺在堅守中新生。
此次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讓“拾遺”志愿服務隊隊員們深刻領略陽新的歷史與文化,也為陽新非遺傳承注入青年力量,有效推動陽新地方文化的當地傳播和活態傳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