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聯合國安理會一場關于烏克蘭局勢的會議上,美國代表突然點名中國,指責中國企業“暗中”為俄羅斯提供無人機關鍵零部件,加劇戰火蔓延。
就在前兩天,路透社獨家披露了一條重量級消息:中國制造的發動機,被貼上“工業制冷設備”的標簽,繞過西方制裁,送往俄羅斯一家國有無人機制造商。更令人震驚的是,這一切并非傳聞,而是有合同、有發票、有運輸文件為證。
從發票、海關單據到企業內部郵件,一份份文件如同拼圖,拼出了一條看不見的供應鏈。這家俄羅斯無人機制造商名叫Kupol,是俄羅斯國防部的外包合作方。
9月,Kupol首次被曝出使用中國制造的L550E型航空發動機,供應商是廈門林巴赫航空發動機有限公司。當時美歐迅速采取行動,將廈門公司列入制裁名單,試圖切斷這條技術供應鏈。
可不到一個月后,一家名為“北京西超國際科技貿易”的中國企業悄然出現,接過了發動機供應的接力棒。
路透社披露的資料顯示,這些發動機并未以“航空設備”名義出口,而是堂而皇之地被標注為“制冷設備”。運輸路線清晰明了:從北京出發,經莫斯科中轉,最后抵達伊熱夫斯克Kupol工廠。
文件中,西超公司通過俄羅斯前沿公司SMP-138交貨,再轉由LIBSS公司分發至Kupol,層層包裝,滴水不漏。
這一模式的奧妙在于,整個出口流程無需特別報備中國監管部門,也不會被西方金融系統觸發警報。更值得關注的是,運送這些“制冷設備”的竟然是中國南方航空和四川航空。從去年10月至今,這兩家航空公司已多次參與這類運輸任務。
就在7月24日,路透社再次追加報道,稱Kupol與俄國防部簽署了目標明確的生產協議——2025年生產6000架Garpiya-A1攻擊型無人機,是去年產量的三倍。
這種無人機基于伊朗的Shahed型號改良而來,航程遠、載荷高、自動化程度高。烏克蘭方面證實,每月大約有500架此類無人機被用于攻擊其境內目標,涵蓋民用與軍事單位,造成了大量傷亡和基礎設施癱瘓。
更令人不安的是,Kupol在這份生產計劃中明確寫道,其關鍵零部件之一——發動機,正是由中國企業供貨。
是否意味著,中國企業的技術正在間接助力俄軍前線?中國外交部的回應在第一時間給出了明確立場:不知情、不支持、不參與。外交部強調,中國嚴格執行對“雙用途商品”的出口管理,從未向戰爭當事方提供過致命武器。
外交部同時指出,中方堅決反對“沒有國際法依據、未經聯合國安理會授權”的單邊制裁。事實上,這種“技術繞行”的方式并非中國首創。西方國家內部早有企業通過中東、東南亞第三國為俄方提供設備。只不過,當中國企業被聚光燈照到時,一切責任似乎都被刻意推向了北京。
歐盟顯然也意識到了這一點。本周四,歐委會主席馮德萊恩將訪問北京,重點議題之一就是“中俄技術走廊”的問題。
7月2日,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卡賈·卡拉斯曾公開向中國外長王毅表達關切,稱中國公司對俄戰爭機器的支持可能對歐洲構成“戰略威脅”。她要求中國“加強海關和金融監管”,減少可用于軍事的雙用途商品外流。
與此同時,美國則在聯合國安理會上打出“情緒牌”。代表謝伊稱,中國若真的想和平,就該“停止向俄羅斯提供無人機零部件”。
她還聲稱,烏克蘭前線回收的俄軍無人機中,頻繁發現中國制造的控制系統、導航模塊甚至電池。面對這些指責,中國常駐聯合國副代表耿爽當場回擊,強調中國不是烏克蘭危機的制造者,也從未向交戰方提供過致命武器。
耿爽的一句話擲地有聲:“美國應為其言行感到羞恥。”這場外交風波,在國際輿論場上引起軒然大波。支持中國的聲音認為,西方的制裁體系本身漏洞百出,指責中國不過是“甩鍋”行為。更重要的是,中國企業的工業能力確實已達到令世界矚目的高度。
就在上周,一家中國民營無人機企業在社交媒體上展示自研巡飛無人機,聲稱月產能可達2萬架。這個數字是什么概念?俄羅斯目前自殺式無人機月產2000架,已經被譽為“傾全國之力”。而中國一家普通民企,居然能做到10倍產能,幾乎把北約和俄羅斯都甩在身后。
該型無人機具備搭載50公斤載荷、飛行上千公里的能力,外形酷似俄羅斯“天竺葵-2”。這意味著中國不僅擁有制造能力,還有設計、集成、測試完整鏈條。與之相對的,是俄羅斯還需從朝鮮引入技術工人以擴充生產線,計劃將月產能從2000架提升到5000架。
中國,僅靠100家大型民營無人機企業,每月即可實現200萬架的潛在產能,是俄羅斯的千倍。更不要說,中國摩托車年產量接近2000萬輛,這背后意味著對二沖程發動機的掌控力遠超俄羅斯。Garpiya無人機所需的L550E發動機,在中國民用動力系統供應鏈中屬于基本配置。
如此強大的制造能力,是中國工業體系的真實寫照。從原材料到芯片、從電池到電機,中國企業不需要向外采購就能完成全部生產流程。這正是美國最忌憚的地方,也是為何他們在推動“廉價導彈計劃”時,頻頻感受到來自東方的壓力。
美國希望用大量低成本導彈壓垮中國防線,但現實是,中國在“廉價”與“數量”上都早已遙遙領先。這場表面上的“無人機戰爭”,實際上早已演變為全球工業體系的較量。誰能在最短時間內制造最多、最穩定、最具性能的無人機,誰就擁有了未來戰場的主動權。
中國,無論是國企還是民企,已不再是過去那個“采購者”,而是標準的“定義者”與“制造者”。
西方認為中國企業為俄羅斯“提供支持”,但忽略了一個事實:中國企業的產品本就占據全球無人機市場的75%。這其中大部分是民用產品,真正用于軍用的比例極低。更何況,中國從未批準過向交戰國出口任何軍用設備。
一切的質疑,似乎都在刻意回避一個問題:中國的強大,已經不再是靠“偷師模仿”,而是真正的體系性崛起。Kupol、Garpiya、L550E,只是冰山一角。真正讓西方忌憚的,不是幾臺發動機的流轉,而是這背后所代表的中國工業能力、資源整合能力和全球技術影響力。
這場圍繞無人機的外交風波,遠遠不是一次臨時“對峙”,而是一場關于未來工業霸權的博弈。西方聚焦于中俄之間的技術往來,試圖通過制裁和輿論施壓阻斷中國企業的全球影響。但現實是,中國的制造能力早已脫胎換骨,非制裁所能遏制。
真正的問題不在于中國是否支持俄羅斯,而在于世界是否準備好接受一個擁有完整工業體系、產能無敵的中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