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印度政治評論家維杰·普拉沙德對中國媒體說:“我強烈建議,在9月3日中俄兩國國家領導人將在天安門廣場會面、共同慶祝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之際,莫迪先生也能一同前來北京。”
中國9.3閱兵是紀念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重要活動。對于是否邀請印度總理莫迪參加,需結合中印關系現狀、地緣博弈邏輯及印度國內政治生態綜合研判。以下從必要性、可能性及潛在影響三個維度展開分析。一管之見,僅供參考:
一、印度參加的價值,象征意義大于實質作用。
印度作為人口大國和新興經濟體,若受邀參加,可體現亞洲國家共同維護和平的姿態。所以印度學者維杰·普拉沙德等提議,中俄印領導人共同觀禮有助于化解分歧,推動“亞洲團結”敘事。
莫迪若出席,可能被視為印度對華政策調整的信號,尤其在邊境問題緩和的背景下,如2024年喀山金磚峰會后的互動。
莫迪與中國領導人同框,可緩解國際社會對中印對抗的擔憂,為金磚擴員創造積極氛圍。
同時,印度在經濟有訴求,亟需中國市場投資與技術合作(如鐵路、新能源),參與閱兵或可換取中方在金磚機制中的支持,并可能對中印邊境問題起到催化作用。
此外,從莫迪個人政治遺產考量,若促成中俄印三方互動,莫迪可塑造“亞洲和平締造者”形象,為其今后大選加分。
二、莫迪參加面臨的問題,風險與困境考量
必須看到,印度的戰略搖擺性,會使現實受到明顯的制約。印度長期奉行“平衡外交”,既希望深化與中國的經貿合作(如加入金磚、上合組織),又擔憂對華依賴損害自身利益以及與美西方關系。參與閱兵可能被解讀為“親華”,沖擊其“戰略自主”形象。
同時,印度國內政治壓力巨大。中印邊境問題雖暫趨緩和,但核心矛盾(如實控線爭議)未徹底解決,印度對華仍存戒心。目前印國內民族主義情緒高漲,莫迪政府若高調訪華,可能被反對派攻擊為“向中國屈服”,影響其“強人政治”人設。
長期的風險是,印度肯定會“借勢漲價”,若莫迪借此向中方索要更多讓步(如市場準入、克什米爾問題支持),可能影響今后談判平衡。
此外中美博弈激烈,印度參加可能引發美西方過度解讀,特朗普政府可能會施壓印度在對華問題上“站隊”,可能以“中國施壓印度”為由,迫使印度在對華政策上倒退。對此莫迪肯定會避免被卷入大國對抗。
三、中國對莫迪訪華,持理性開放包容態度
當前中印關系的核心矛盾是結構性矛盾(邊界、地緣競爭),而非短期外交姿態。
因此,中國無需刻意追求印度參與93閱兵活動,歡迎但不強求。
中國一貫主張“不針對第三方”的多邊主義,對印度參與持開放態度。中印更需通過務實合作(如經貿、氣候議題)積累互信,而非依賴象征性外交動作。
因此,若莫迪愿意共同紀念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中國自當以禮相待。
莫迪來或不來,中國閱兵照常震撼。中國不需要通過任何外國領導人的出席來證明自己的國際地位。
7月21日,中國駐印度大使徐飛洪對印度《印度教徒報》采訪時說:中方將于今年8月31日至9月1日在天津主辦上合組織峰會,歡迎莫迪總理赴華參會。莫迪總理曾表示,印方愿全力支持中方擔任上合組織輪值主席國工作。
那么,莫迪是否出席天津峰會?讓我們拭目以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