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鳴則已,一鳴驚人?!?/strong>
眼看中美第三輪談判在即,特朗普政府手里的牌不多了,對他不好的消息卻一個接一個地來。
特朗普萬萬沒想到,李在明一連串出手,讓朝鮮半島的緊張氣氛出現明顯緩和。
比起前任尹錫悅的“親美抗朝”,李在明走的是另一條路。
難道朝鮮半島要變天了?
李在明出招快準狠,半島“降溫”有跡可循
6月11日,韓國總統李在明親自下令,暫停三八線沿線的對朝擴音器喊話。
這不是普通的廣播,而是自尹錫悅政府于2023年重啟后,日夜不息的“政治喊話系統”。
其目的明確——反制朝鮮空飄的“垃圾氣球”,通過擴音器播放韓流音樂、時事新聞、政治宣傳,甚至是反朝口號,試圖在心理層面施加壓力,干擾朝鮮邊境部隊。
這種“聲波對抗”盡管不見硝煙,卻實質上加劇了朝韓邊境的緊張局勢,隨著廣播持續進行,朝鮮方面的反應也愈發強硬,半島局勢持續升溫。
李在明上任不到7天,第一個動作就是“關掉喇叭”,此舉貫徹了政府推進半島永久和平、修復韓朝關系和互信的意志,是李在明兌現競選承諾的措施之一。
李在明不但停了軍方的音響,還關了情報機關的電臺,等于是從上到下全面“降噪”
7月21日,韓國國家情報院宣布:全面終止對朝廣播,包括 “自由朝鮮廣播”“希望的回憶” 等具有長期歷史的對朝電臺。
這些電臺多始于 20 世紀 70 年代冷戰高峰期,持續運營超過 50 年,在過去的半個多世紀中幾乎從未中斷,其廣播內容長期帶有政治宣傳色彩,是韓國對朝信息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被外界解讀為韓國對朝戰略轉向緩和的重要標志,體現了李在明政府推動半島和解、降低對抗的政策方向。
文化“破冰”:朝鮮電影合法入韓,前所未有
緊跟其后的,是一項更具象征意義的動作。
7月,韓國政府正式宣布解除對朝影視資料的全面封鎖。
過去幾十年,朝鮮的電影、動畫、紀錄片在韓國是非法內容。
大家可千萬不要小瞧電影這個東西,要知道電影就是“國際文化交流的主要手段”,通過電影就可以傳達很多東西。
李在明政府如今取消對朝鮮電影的限制,很明顯就是想和朝鮮的關系更進一步。
邀請金正恩參會APEC,韓國試圖重塑半島話語權
不僅如此,7月15日,韓國總統辦公室公開宣布,李在明已經向APEC 21個成員國領導人發出正式邀請。
峰會將于10月31日至11月1日在慶州舉行。
因為今年的峰會在韓國舉辦,所以他們有權決定邀請誰。
據韓媒報道,李在明政府正認真考慮邀請朝鮮最高領導人金正恩以國家元首身份出席。
不過,還是在于金正恩這邊的態度,但能夠預見的是在李在明政府如此示好的態度前提下,韓朝關系改善是遲早的事。
“即便短期內難以從美軍手中完全收回‘戰時作戰權’,但韓朝關系的持續緩和若能實現,或許會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半島的緊張程度。
也可能為韓國逐步提升軍事自主能力、減少對美軍的依賴創造有利條件?!?/strong>
美韓同盟“擴圍”遇阻,關稅成施壓工具
美國當然不愿看到韓國“另起爐灶”。
于是,特朗普政府換了種方式。
不是直接施壓,而是拐著彎來:用經貿手段逼迫韓國就范。
美國財政部與貿易代表辦公室聯合拋出一個“貿易談判議題包”,其中明確提出——希望韓國擴大《美韓共同防御條約》的適用范圍。
原本,這份條約只涵蓋朝鮮半島,現在,美國想把它擴展到整個印太地區。
換句話說,如果臺海出事,美軍要動,韓國得跟上。
這一要求被李在明政府視為“牽制中國的政治工具”。
同時,在 7 月 24 日披露的談判細節中,美方要求韓國將國防預算從 GDP 的 2.3% 提高到 5%。
還要求韓國設立 4000 億美元的對美投資基金,否則將對韓國鋼鐵、汽車加征 25% 關稅,以此逼迫韓國配合其軍事要求。
經濟綁軍事,舊套路又搬上臺面。
但這次,韓國并沒有屈服。
李在明明確表示 “臺海的事,跟韓國沒有任何關系”,拒絕將韓國卷入臺海沖突。
李在明清楚,擴大條約適用范圍,就等于把韓國送上火線。
這也是為什么李在明政府推動與朝鮮關系緩和,試圖擺脫美國的軍事捆綁,降低對美國的軍事依賴。
日韓澳態度模糊,美在印太戰略聯盟逐漸“失血”
美國不止讓韓國表態臺灣問題,還逼迫日奧也做表態,但結果并不理想。
對于美國的這一要求,日本防衛省稱“很難回答‘臺灣緊急狀態’這個假設性問題,任何回應都將根據憲法、國際法和國內法律法規,根據具體情況實施”。
澳大利亞國防工業部長康羅伊也表示,澳大利亞不會提前派遣軍隊參與任何沖突,強調 “我們不討論假設”。
日澳兩國均拒絕按照美國的要求作出明確承諾。
日本政府甚至悄悄做出了一項決定。
7月19日,英國《金融時報》報道,日本政府已警告在臺日企,“若臺海爆發沖突,企業需自行撤離員工,政府不會組織撤離行動?!?/strong>
三國都在回避“站隊”。
這不是巧合,而是現實判斷。
對他們來說,臺海若爆發沖突,成本太高,勝算太低。
從“喊話對抗”到“安靜外交”,韓國主動降溫釋放強烈信號
李在明政府的“降噪”不只體現在邊境,它是一整套系統工程。
從暫停擴音器,到終止情報廣播,再到解禁朝鮮影視,這是一場有準備、有節奏的政策轉向。
不是短期應對,而是長期戰略。
朝鮮也做出了回應。
6月12日,韓國軍方證實,朝方已主動停止對韓廣播。
這種“非協議式互動”,在朝韓關系中極為罕見,雙方沒有握手,也未公開表態,卻彼此在行動上達成默契。
這是“安靜外交”,也是“無聲試探”。
中國不動如山,卻得實利
這場變局,中國并未直接推動,卻從中獲益。
過去十年,中國在東北亞方向長期面臨三重壓力:美軍駐韓、韓日軍演、朝韓對立。
如今,李在明政府上臺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緩和與朝鮮的關系,日本對臺海態度模糊,澳大利亞不愿站隊。
這些變化使得中國在東北亞方向的軍事壓力有所下降,外交空間得到一定程度的擴大,中國迎來一段戰略空窗期。
中韓關系也有望在李在明任內逐步恢復。
此前因“薩德事件”與“芯片政策”導致的裂痕,可能在半島局勢緩和中找到修復路徑。
而對于中方來說,韓國政府高層在臺海問題的態度上很重要。
本來美國就是個瘸子,現在連拐杖都跑了,他還能掀起什么浪花來?
對于中國來說,這不是一場勝利的終點,而是戰略節奏的重新調度。
兵無常勢,水無常形。
朝鮮半島的變,才剛剛開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