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28日,泰柬邊境首次交火,一名柬埔寨士兵死亡,雙方隨后達成克制協議。6月,泰國總理佩通坦與柬埔寨前首相洪森的通話錄音泄露,佩通坦因被指「妥協賣國」遭停職,軍方強硬派主導政策,邊境局勢急轉直下。
7月24日,沖突升級為大規模武裝對抗:泰國出動F-16戰機空襲柬埔寨軍事目標,柬埔寨以BM-21火箭炮反擊,造成泰國加油站爆炸、平民傷亡。26日,雙方再次交火,泰國關閉邊境口岸,柬埔寨限制天然氣輸入,經濟制裁加劇緊張。
沖突核心仍是柏威夏寺周邊4.6平方公里領土爭議。1907年法國殖民時期的地圖誤差埋下隱患,1962年國際法院雖判寺廟歸柬,但泰國長期占據主通道并主張周邊主權。
(柏威夏寺外觀)
2025年爭議區被曝稀土資源后,雙方加速軍事部署,試圖鞏固開發權。
當前,東盟斡旋下雙方原則同意停火,但泰國以「柬軍持續攻擊平民」為由拖延執行。美國施壓停火的同時批準對泰軍售,中國則支持東盟主導對話,局勢仍存變數。
柏威夏寺那片山不太平的原因埋藏已久了,現在炮聲跟雷似的滾過邊境線,F-16的影子掠過吳哥式的尖頂,看著都讓人揪心。
這仗打得熱鬧,可扒開來看,這哪是什么簡單的領土糾紛,倒像鍋熬了百年的糊涂粥,米是老早的米,火是新添的柴,咕嘟咕嘟冒泡的全是說不清道不明的糾纏。
表面上看,那4.6平方公里的土地就是根導火索。法國人當年畫地圖時大概打了個盹,一條線歪歪扭扭畫下去,給后世留下了筆糊涂賬。國際法院判了歸柬埔寨,泰國人心里總憋著股氣,覺得像是自家菜園被人圈了塊。
今年更邪乎,泰國那邊曝光段錄音,就有人喊著"丟了祖宗地",街頭一鬧,軍方順勢把坦克往邊境一擺,活脫脫把內政的鍋,甩到了邊境上。
柬埔寨那邊也不含糊,新上臺的年輕人正需要立威,抓個無人機、遞個國際訴狀,把"保家衛國"的調子唱得震天響。說到底,兩邊都在拿邊境當戲臺,臺下坐著的是各自的老百姓。
更實在的是山底下的寶貝。那片地底下藏著大量的稀土資源,稀土現在跟現代工業的命門似的金貴,鏑啊鋱啊,隨便挖點出來就能換架戰斗機。泰國偷偷發勘探證,柬埔寨連夜派地質隊,明著是爭主權,暗地里都盯著那堆能生錢的石頭。就像倆鄰居為院墻打架,其實是為墻根下那壇金子紅了眼。
往深了扒,這糊涂賬的根扎得老深。法國人當年劃邊界跟切蛋糕似的隨意,哪管當地山是怎么走的、水是怎么流的,這種"地圖上的殖民",就像在肉里埋了根刺,時不時就得疼一下。
更麻煩的是那點民族情緒,柏威夏寺早不是塊石頭堆的建筑了,成了兩國人心里的疙瘩——柬埔寨人說這是吳哥的魂,泰國人講這是被搶的家,政客們一煽風,老百姓的血就熱得能點著火。社交媒體上那些"誓死保衛"的帖子,轉得比炮彈還快,最后誰也下不來臺。
還有些見不得光的勾當在里頭攪和。邊境那頭的賭場、電詐園區,跟兩邊的勢力勾肩搭背,賺的都是黑錢。泰國這邊要掃電詐,斷了柬埔寨某些人的財路,那邊就拿邊境沖突撒氣,跟小孩打架似的,你踩我一腳,我就得搡你一把。這些藏在暗處的利益鏈,比鐵絲網纏得還緊,越扯越亂。
柬埔寨和泰國的沖突往后會怎么發展?我估計,短期里這炮聲怕是停不凈。泰國的坦克不敢真沖過去,柬埔寨的導彈也不會往曼谷招呼,就這么耗著,今天一架無人機被打下來,明天幾發炮彈落在無人區,跟倆壯漢互相瞪眼睛,誰也不想先動手,但誰也不肯挪步子。畢竟泰國的榴蓮還等著從邊境運出去,柬埔寨的電網還得靠泰國供電,真撕破臉,兩邊的日子都不好過。
說不定過一陣子,東盟該出來說和了,馬來西亞人端著茶碗往中間一坐,兩邊將軍們繃著臉握個手,先把火氣壓一壓。
真要解決問題,怕是得學川滇那邊分蟲草的法子——山是大家的,底下的寶貝不如一起挖,賺了錢按人頭分,再請些國際行家來盯著,省得又吵起來。稀土這東西,單打獨斗挖不出高價,抱團才能把生意做長。
再往遠了看,還得看兩國的日子能不能過順。泰國的文官和軍方要是能少掐點架,柬埔寨的新班子要是能把經濟搞上去,誰還有心思天天盯著邊境那幾座山?等老百姓的日子寬裕了,誰還愿意讓孩子扛著槍去守山頭?畢竟,炮彈炸不出好日子,真金白銀還得靠鋤頭和機床刨出來。
這邊境的烽火,說到底就是塊試金石,照見的全是發展的焦慮、利益的算計。但愿這炮聲能早點歇了,讓柏威夏寺的晨鐘,能蓋過槍聲吧。
柏威夏寺簡介
柏威夏寺位于柬埔寨柏威夏省與泰國接壤的邊境地區,是一座古代高棉印度教寺廟,吳哥王朝時期最具代表性的大型石宮建筑物之一,處于柏威夏省管轄之下。柏威夏寺修建于海拔525米的“鷹喙”式的摩艾丹崖頂,面積154.7公頃,緩沖區面積2642.5公頃,1
分布在長800米、寬400米的范圍內,共4層,有4個庭院。
柏威夏寺建于9-12世紀初,由高棉國王蘇耶跋摩一世下令興建,其建造歷經13位君主,共用了200多年完成。柏威夏寺原是一座印度教神廟,供奉印度教三大主神之一的濕婆。13世紀后,隨著印度教在這一地區的衰敗,柏威夏寺逐漸融合佛教元素,成為佛教寺廟。
柏威夏寺的建筑風格與吳哥窟相似,有大量石雕和佛像造型。寺由建在一條長約800米的中軸線上的一系列殿堂組成,并有長長的走道和階梯相連。
1904年,泰國暹羅當局與殖民柬埔寨的法國殖民者商定邊界協議,雙方同意將柏威夏寺劃入泰國境內。1907年,法國殖民者完成邊界劃分圖,暹羅政府發現柏威夏寺被劃入柬埔寨一側。
1962年,海牙國際法院將柏威夏寺判歸柬埔寨。
2011年7月,國際法院把柏威夏寺周邊17.3平方公里區域劃為臨時非軍事區。
柏威夏寺居于崖頂平臺,扼守柬埔寨與泰國邊境,因此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