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從北京“空手而歸”,馮德萊恩不到72小時就改飛蘇格蘭。她說是“應特朗普之邀”,實則像是趕著去止損。
幾天前還在中國強調對美關稅“要強硬”,話音未落就主動赴會,這節奏誰都看得懂——歐盟慌了。
特朗普那邊不急,反倒是馮德萊恩一步步讓。四月說零關稅,五月接受10%,現在特朗普直接喊出30%,她還要親自上門“溝通”。
這不是“策略”,這是“失算”。
歐盟到底是想談判,還是認罰?是還想掙扎一下,還是準備簽個“體面認輸”的框架協議?
答案,似乎越來越清楚了。
根據7月26日多家歐洲主流媒體報道,馮德萊恩將于27日趕赴蘇格蘭,與特朗普會面,核心議題只有一個:如何在8月1日美國全面上調對歐關稅前,找到“能拖能談能交代”的方案。
而所謂“交代”,其實是給歐盟內部看的——不是為了向特朗普表態,而是為了向法國、德國、意大利等國內企業主交代,告訴他們:“我們試過了”。
但問題是,企業不聽說法,只看結果。
馮德萊恩自己恐怕也很清楚,當前這場會談根本不是對等協商,而更像是一場被動止損。
特朗普明確喊話:30%的懲罰性關稅準備好了,不讓就干。
而馮德萊恩的選項寥寥:要么接受15%的框架稅率,換得臨時喘息;要么硬扛到底,引爆全面貿易戰。
她不敢賭,也輸不起。
問題的關鍵不在特朗普,而在歐盟自己。
這不是歐盟第一次在特朗普面前軟下來了。四月份還強硬聲明“堅決抵制不公正征稅”,結果兩個月后就主動改口“可以協商”。
從“拒絕加稅”到“愿意接受10%”,再到現在的“赴美會談”,整個過程只用了不到90天。
這樣的節奏和姿態,特朗普當然看在眼里。
更諷刺的是,馮德萊恩原本希望通過與中國的會談,拿到一些底牌回歐洲談判用。
可現實是——她什么都沒拿到。
氣候聲明算不上籌碼,電動車、稀土、市場準入等中方關切問題幾乎沒有實質進展。
中方沒有松口,歐方也沒拿出讓步空間。于是她從北京回去,連個像樣的聯合聲明都沒帶回歐洲。
外交上叫“務實訪問”,實質上是“毫無進展”。
這就讓她此刻去見特朗普,更顯被動。
外界普遍注意到一個細節:歐盟原本計劃是等到8月1日前美方正式行動后再“統一反制”,但這一次馮德萊恩親自上門,說明歐盟內部出現了新變量。
德國的汽車出口商、法國的農產品聯盟、意大利的機械制造商——他們不想再等了。
他們擔心一旦30%關稅正式落地,再啟動所謂的“反制清單”,就已經晚了。
他們想要的是“避免沖突”,而不是“對等報復”。
但問題是:特朗普根本不吃這個軟。
你越想緩和,他越要加碼。你越不敢對抗,他越敢獅子大開口。
這也是為何,和中國形成的對比如此鮮明。
同樣面對特朗普式壓力,中方選擇的是直接回擊、擴大內需、推進技術替代,并通過中東、非洲、拉美的出口市場,逐步對沖西方制約。
效果也很明顯。
這幾個月,美國那邊不但沒加稅成功,反而多次釋放“希望重啟接觸”的信號。
因為他們知道,中方不是談軟話的,是直接出手的。
而歐盟,恰恰相反。
從鋼鋁關稅到碳邊境稅,從數字服務稅到汽車出口補貼,特朗普每一輪敲打下來,歐盟不是遲疑就是退讓。
每退一步,特朗普就要多三分。
這是他熟悉的節奏,也是歐盟反復掉進去的陷阱。
所以說,這次馮德萊恩飛蘇格蘭,不是一次普通的會談,而更像是一次壓力極限下的自救嘗試。
她不想成為“壓垮歐盟出口”的那一任主席,也不想被貼上“投降派”的標簽。
但她手里的底牌太少,歐盟的團結太弱,特朗普的胃口又太大。
注定這場談判沒有容易的勝局。
唯一的辦法,就是強硬。
把“反制關稅清單”擺上桌,把“暫停美歐數字協議”作為選項,把“WTO緊急申訴機制”同步啟動。
哪怕是未必真動手,也要讓特朗普知道:歐盟不是沒底線。
否則他根本不會停。
馮德萊恩如果不敢這樣開局,那這趟蘇格蘭之行就只剩一個作用——給特朗普“親手送上籌碼”。
接下來幾天,可能會很安靜。但那只是暴風雨前的最后喘息。
8月1日,關稅一旦落地,歐洲將再無討價還價的空間。
馮德萊恩這趟蘇格蘭之行,是坐著飛機去爭主動,還是去確認結果?沒人替她做決定。
如果她還指望靠“態度”說服特朗普,最終收獲的只會是更狠的下一輪。
時間真的不多了。機會,也只剩這一回。
軟弱,不會換來理解。只有強硬,才能保住底線。
這不是在談合作,而是在保命。而歐盟,必須立刻清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