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最近有點不對勁——這個過去幾年恨不得把印鈔機直接懟進工廠的主兒,突然說今年資本支出頂多花90億,比之前吹的牛少了一大截。要知道,2023年它花了110億,2022年100億,今年這90億,是打算給錢包放年假,還是馬斯克偷偷練起了“省錢神功”?
先給不懂行的朋友翻譯下:“資本支出”這四個字,說人話就是企業搞“基建”的錢。你可以理解為農民種地買化肥、蓋大棚的錢,也可以理解為游戲玩家充錢買裝備、升級賬號的錢——對特斯拉這種靠“堆產能”吃飯的車企來說,這錢就是它的“經驗值”,花得越多,理論上“等級”升得越快。過去五年,它靠著每年百億級的資本支出,硬生生砸出了上海、德州、柏林三座超級工廠,把年產能從50萬輛干到了200萬輛,堪稱汽車界的“基建狂魔”。
但今年這90億,相當于從“一天三頓小燒烤”突然改成“早晚喝白粥”——不是沒錢,是突然說“減肥”了。
一、錢肯定不是問題,問題是“花哪兒不冤”
先掰扯清楚:特斯拉不是沒錢。2023年它凈利潤225億美元,賬上趴著290億現金,比很多小國家的外匯儲備還多。真要擴產,銀行排著隊給它貸款,馬斯克發個推文說“缺錢”,估計股民能把股價炒到讓他當場宣布“再投200億”。所以“沒錢花”這說法,純屬瞎扯。
那為啥不花?核心問題可能出在“花了白瞎”。
過去特斯拉瘋狂砸錢擴產,是因為“車不夠賣”。2020年上海工廠剛投產時,Model 3在國內加價5萬都有人搶,交付要等3個月;2021年德州工廠啟動,美國消費者為了提Model Y,愿意多付2萬刀選裝“加速包”。那時候擴產就像往熱油鍋里撒芝麻——噼里啪啦全是響兒,每一分錢都能換回真金白銀的銷量。
但現在不一樣了。2024年Q1,特斯拉全球交付量才42.3萬輛,同比增長20%,看起來還行?但對比2021年的180%、2022年的40%、2023年的38%,這增速已經跌成“龜速”。更要命的是,為了賣車,它今年已經三次降價:Model 3在美國降了5000刀,在中國降了3萬,歐洲直接送4年免費充電——就算這樣,庫存還是堆成了山。
有經銷商偷偷說,現在提特斯拉現車“當天提走還送充電樁”,以前得等的“熱門配置”,現在倉庫里能挑出十輛同款。有數據顯示,全球電動車庫存天數從2023年的45天漲到了2024年Q1的60天,特斯拉可能更高——畢竟它的產能擺在那兒:上海工廠設計產能120萬輛,德州和柏林各100萬輛,加起來320萬輛,2023年實際只生產了235萬輛,產能利用率才73%。
這就好比你開了家包子鋪,每天能蒸100籠,但只賣出去70籠,蒸籠還空著30籠,這時候你會再花10萬擴建廚房嗎?傻子才會。馬斯克雖然愛吹牛,但他算賬比誰都精——與其把錢砸進“半空轉”的工廠,不如先讓錢包喘口氣。
二、不擴產,錢去哪兒了?馬斯克可能在憋“黑科技大招”
不擴產不代表不花錢,只是錢要花在“刀刃”上。特斯拉的刀刃,從來都是“技術顛覆”。
最近業內都在傳,特斯拉的4680電池和“一體化壓鑄”技術可能要“放大招”了。4680電池是啥?簡單說就是“電池界的變形金剛”——能量密度提高5倍,充電速度快3倍,成本降50%。但這玩意兒從2020年吹到現在,量產進度一直“擠牙膏”:德州工廠的4680產線,2023年產能才10GWh,連給Model Y塞牙縫都不夠。
為啥難產?因為它要用“干法電極”技術,不用傳統的液態電解液,工藝難度堪比“在豆腐上雕花”。但一旦搞定,特斯拉的成本能再降一個臺階。有消息說,馬斯克最近把研發團隊罵了個狗血淋頭,要求“2024年底前必須搞定4680量產”,為此可能把省下來的資本支出,全砸進了研發實驗室——畢竟一條傳統產線要10億,而一條4680產線一旦成熟,能頂三條傳統產線,這買賣劃算。
還有“一體化壓鑄”。以前造一輛車,底盤要焊幾百個零件,現在特斯拉用巨型壓鑄機“一次性澆出整個底盤”,零件數從70個減到1個,生產時間從2小時縮到3分鐘。但現在這技術只敢用在Model Y的后底板,為啥?因為更大的零件(比如整個車架)需要更大的壓鑄機,還得解決材料斷裂的問題。最近有工程師爆料,特斯拉在研發“9000噸級壓鑄機”(現在最大的才6000噸),一旦成功,造車成本能再降20%。
這些技術聽起來玄乎,但都是特斯拉的“命根子”。它以前靠擴產“走量”,未來得靠技術“降維打擊”。與其現在花錢建“落后產能”,不如憋著勁兒把4680和一體化壓鑄玩明白,到時候建個“超級工廠2.0”,一條產線頂現在三條,那才叫“花小錢辦大事”。
三、對比比亞迪:一個“猛踩油門”,一個“踩剎車”,誰對誰錯?
有人說特斯拉“慫了”,看看比亞迪——2023年資本支出120億,同比增長30%,2024年計劃再花150億,還要在巴西、匈牙利建新工廠,簡直是“油門焊死”。為啥兩家車企差距這么大?
因為“家底”不一樣。比亞迪的王牌是“全產業鏈自研”,電池、電機、電控自己造,成本比同行低10%-15%,所以敢擴產——就算電動車不好賣,它還能靠燃油車、電池外供(給特斯拉、豐田供貨)賺錢,抗風險能力強。而特斯拉除了電動車幾乎沒別的業務,一旦車賣不動,擴產就是“自殺”。
更重要的是,比亞迪的產能利用率比特斯拉高。2023年比亞迪全球銷量302萬輛,同比增長61%,產能利用率超過90%——它是“真·不夠賣”。而特斯拉呢?2023年銷量181萬輛,產能320萬輛,利用率73%,再擴產就是“給倉庫打工”。
這就像兩個學生考試:比亞迪是“學霸”,每次考90分還覺得能進步,所以拼命刷題;特斯拉以前是“學神”,考100分覺得太簡單,現在突然考了70分,發現“題目變難了”,趕緊停下來改錯題——不是慫了,是終于意識到“不能只顧往前沖,得看看路”。
四、馬斯克分心了?X平臺和星艦可能“偷”了特斯拉的錢
當然,也有人懷疑:馬斯克是不是把特斯拉的錢拿去“養其他娃”了?畢竟他現在天天泡在X平臺(原推特)和SpaceX,又是給X搞“付費認證”,又是炸星艦火箭,忙得腳不沾地。
X平臺確實是個“吞金獸”。2023年X營收僅110億,虧損卻高達70億,馬斯克自己都承認“每天虧400萬”。為了讓X活下去,他可能從特斯拉“調”了不少資源——比如特斯拉的工程師被派去給X搞“視頻直播功能”,特斯拉的服務器被X拿去存數據。雖然馬斯克嘴上說“兩家公司獨立運營”,但明眼人都看得出,X就是個“吸血鬼”。
SpaceX更燒錢。星艦火箭每次發射成本1億刀,炸一次就沒了,2024年已經炸了3次,光這就燒了3億。雖然星艦未來能賺大錢(送衛星、載人登月),但現在就是個“無底洞”。
但要說馬斯克不管特斯拉了?不可能。特斯拉是他的“提款機”,2023年貢獻了他80%的財富增長。他最近在特斯拉內部發郵件:“所有部門必須砍10%成本,出差只能坐經濟艙,打印紙要雙面用”——摳門到這個地步,反而說明他對特斯拉上心了:以前是“用錢砸出增長”,現在是“省錢擠出利潤”。
2023年特斯拉凈利潤率15%,比比亞迪(4.7%)、蔚來(-25%)、小鵬(-40%)高一大截,要是今年少花20億資本支出,凈利潤說不定能再漲5%。對投資者來說,與其看“畫餅式擴產”,不如看“真金白銀的利潤”——最近特斯拉股價從2023年的低點漲了50%,可能就是市場在給這種“保守策略”投票。
五、未來:是“戰略收縮”還是“憋大招”?年底見分曉
特斯拉這次砍資本支出,到底是“收縮防守”還是“蓄力進攻”?關鍵看兩點:4680電池量產進度,以及墨西哥工廠的動作。
墨西哥工廠是特斯拉2023年宣布的“新寵”,原計劃投資50億,2024年開工,2026年投產,主打“低成本電動車”(傳聞售價2.5萬美元)。但最近有外媒拍到,墨西哥工廠的工地“只有幾個工人在除草”,根本沒動工跡象。有人說馬斯克故意放緩了——等4680電池和一體化壓鑄成熟,直接在墨西哥建“超級工廠2.0”,一步到位。
如果真是這樣,那這90億資本支出就不是“砍了”,而是“延遲支付”——把錢攢到2025年,一口氣砸進墨西哥工廠和4680產線,到時候產能可能不是“320萬輛”,而是“500萬輛+”,成本再降30%,直接把電動車市場殺成“血海”。
當然,也可能玩砸了:4680還是搞不定,墨西哥工廠拖到2027年,這期間比亞迪靠著瘋狂擴產,銷量突破500萬輛,把特斯拉甩在身后。那馬斯克就得從“硅谷鋼鐵俠”變成“硅谷糊涂蛋”。
但不管怎么說,特斯拉這次“剎車”是對的。過去十年,電動車行業靠“擴產-降價-搶市場”的模式狂奔,現在終于到了“拼技術、拼利潤”的階段。就像跑馬拉松,前5公里你可以沖在最前面,但10公里后還想領跑,就得學會“調整呼吸”。
最后說句大實話:企業不是“擴產機器”,賺錢才是硬道理。馬斯克以前靠“撒錢擴產”封神,現在要是能靠“省錢搞技術”再封神,那才叫真本事。至于這90億花得到底值不值?年底看4680電池的產能,明年看墨西哥工廠的工地——到時候咱們再舉杯,是“慶祝馬斯克牛逼”,還是“嘲笑馬斯克翻車”,就有答案了。
作者聲明:作品含AI生成內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