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越南在走鋼絲,稍有不慎,就會惹惱中國")
文 觀察者網 阮佳琪
距離7月9日所謂“對等關稅”談判截止日不足一周,當地時間周三(2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宣布與越南達成貿易協議,將對越南輸美產品征收20%關稅,低于其最初威脅的46%。
圖為特朗普帖文截圖
他同時還稱,任何被視為“通過越南轉運的商品”都將被征收40%的關稅。這種做法效仿了美國與墨西哥和加拿大現有貿易協定中的相關條款,旨在打擊那些含有其他國家零部件、經越南轉運或僅經過簡單組裝便出口至美國的產品。
盡管目前協議的細節尚不明朗,尤其是所謂“轉運”的定義與執行標準,但《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等美媒3日均指出,這一條款顯然是將矛頭直指中國。經濟學家與區域分析師認為,美越貿易協議的相關條款凸顯了特朗普政府在亞洲的核心目標之一:遏制與中國的貿易往來,將中國“擠出”供應鏈。
報道認為,這種將正常經貿問題政治化、惡意排擠中國的做法,給與中國邊境相鄰、產業鏈深度融合的越南帶來了巨大挑戰。
澳大利亞智庫洛伊研究所的首席經濟學家羅蘭·拉賈(Roland Rajah)指出,特朗普政府對“轉運”的最終定義,將對越南的出口能力產生重大影響。
他分析稱,“如果美國對‘轉運’的定義過于寬泛,只要越南產品里含有中國成分,不管比例多少都算在內,那麻煩會大得多。”
河內國家經濟大學的經濟系主任Pham The Anh補充說,這還會“惹惱”越南最大的貿易伙伴中國。他稱,越南在談判中一直保持謹慎,但現在“處境艱難”。
《華盛頓郵報》報道提到,在美越談判期間,越南方面已開始加強對產品原產地的核查。
如果新的“轉運”規則更為嚴格,非政府組織“國際危機組織”(ICG)的亞洲項目副主任Huong Le Thu難掩擔憂道,“越南正在走鋼絲(a very thin line)……任何機制都很容易激怒中國。”中方已多次警告稱,如果自身利益受到威脅,將會產生后果。
欣里奇基金會的貿易政策主管黛博拉·埃爾姆斯(Deborah Elms)一針見血地指出,美方核心意圖就是“排擠中國”,但對于越南這樣的國家而言,順從美國的要求存在地緣政治風險。
“這完全是一場賭博,賭的是美國、中國以及本國企業會做出怎樣的反應。”她說。
對于美越協議,7月3日,中國外交部、商務部均明確表示,美國對全球貿易伙伴加征所謂“對等關稅”是典型的單邊霸凌做法,中方一直堅決反對。中方注意到相關情況正在開展評估。中方的立場是一貫的,我們樂見各方通過平等磋商解決與美方經貿分歧,但堅決反對任何一方以犧牲中方利益為手段達成交易。如果出現這樣的情況,中方將堅決予以反制,維護自身正當權益。
一家越南工廠內,工人正在熨燙衣服(資料圖/美媒)
越南是第一輪中美貿易戰的“早期贏家”,多年來吸引了服裝、電子和家電行業的大量中國制造商。這種轉變加速了越南的經濟增長,使該國成為出口強國。
美國人口普查局數據顯示,自2018年以來,越南的出口增長近三倍,從當年的不到500億美元增至2024年的約1370億美元,占其總出口的近三分之一。
而同期美國對越南的出口僅增長約30%,從2018年的不到100億美元增至去年的略高于130億美元。
這也使越南成為美國施壓的目標。美國官員時常炒作越南對美國的大量貿易順差,并指責該國允許大規模轉運中國商品,試圖將之重新定義為“非法轉運”。
《華盛頓郵報》報道稱,以消費電子產業為例,越南已成為平板電腦、手機和耳機的重要生產樞紐,許多這類產品的越南工廠由中資控股,采用中國生產體系,零部件也多從中國進口。這是區域產業鏈自然形成的結果,通常不被視為“轉運”,也符合越南法規要求,卻被白宮貿易顧問納瓦羅等特朗普擁躉故意歪曲為“非法轉運”。
有人猜測,美國對轉運商品征稅,可能迫使制造商將更多產能轉移至越南,從而分流中國的商業活動。但經濟學人智庫((EIU)駐北京高級經濟學家徐天辰認為,事情并非如此簡單。
“這就像打地鼠游戲,”徐天辰說,“更大的結構性問題是,中國是全球最大生產國,而美國是全球最大消費國……沒有越南,也會有其他渠道冒出來。”他補充稱,印度尼西亞和摩洛哥可能成為替代選項。
美國鞋類分銷商與零售商協會(FDRA)的首席執行官馬特·普里斯特也向《紐約時報》表示,適得其反的是,如果對中國零部件的限制過于嚴格,美國企業可能會將產能遷出越南。
“如果合規要求設定得過于繁瑣或難以滿足,企業就不會選擇在越南擴大采購,”他補充說,“如果中國在價格上仍有競爭力,它們甚至可能回流中國。”
“國際危機組織”的Huong Le Thu國際危機組織的黃黎秋還表示,如何執行相關規則也是個問題。
過去幾十年,越南已經建立了一個與全球貿易緊密融合的經濟體系,供應鏈相互嵌套,難以拆分。Huong Le Thu說,“追蹤、溯源、執行——這對任何國家來說都是一項艱巨任務,越南也不例外。”
《華盛頓郵報》提到,越南是亞洲首個與特朗普達成貿易協議的國家。布里斯托大學的研究員 Quoc Tuan Ho指出,美越協議會成為亞洲其他國家的一個借鑒范例,也因此被中國密切關注。
“我們知道,如果披露的協議細節損害了中國利益,中方一定會做出回應,”他補充道,“這不僅是越南的問題,也是許多國家將面臨的問題。”
美國總統特朗普宣布與越南達成貿易協議,圖為美國和越南國旗(資料圖)
據《紐約時報》報道,除了越南,特朗普的貿易談判代表還在向印度尼西亞、泰國等出口導向型東南亞國家施壓,要求其減少供應鏈中的中國成分、對外國投資進行審查,以阻止中資企業進入泰國。他們甚至向一些國家施壓,要求其考慮對半導體等技術實施出口管制。但限制中國在該地區的貿易,可能引發連鎖反應,損害與中國經濟聯系緊密的東南亞國家的利益。
“特朗普政府的意思是,‘如果你想成為美國的貿易伙伴,我們需要看到(和中國)的戰略脫鉤,”公共事咨詢公司APAC Advisors的首席執行官史蒂夫·奧肯(Steven Okun)懷疑道,“但問題是,這些國家會同意嗎?”
美媒報道稱,許多亞洲國家政府擔心,中方可能會對孤立中資企業的協議做出強烈反應。華盛頓此舉還可能將一些與中國經濟深度融合的國家“推向北京的懷抱”。一些國家甚至開始討論是否要為美國市場單獨建立一套供應鏈。
泰國法政大學國際商務教授帕維達?帕南農(Pavida Pananond)坦言,“中國是非常重要的經濟力量,不僅是(我們的)商品進口國,也是投資來源地和出口目的地。我們必須在兩個超級大國之間謹慎周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