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馬斯克宣布“美國黨”成立,或遭聯合打壓,競選資金籌備也是難題)
紅星新聞消息,當地時間7月5日,美國企業家埃隆·馬斯克在社交媒體平臺X上發文稱,“美國黨”于當日成立,以還給人民自由。
近期,馬斯克與美國總統特朗普就“大而美”稅收和支出法案產生分歧。6月30日,馬斯克猛批特朗普力推的所謂“大而美”稅收和支出法案并表示,如果法案通過,第二天就會成立“美國黨”。
當地時間7月4日,美國總統特朗普簽署“大而美”稅收和支出法案,使其生效。法案簽署成法的幾個小時前,馬斯克再次在社交平臺上發布有關建立新黨派“美國黨”的投票。在收到的約124.9萬網絡投票中,65.4%的網民支持成立新黨。
據了解,馬斯克于6月5日首次提出這一想法。
法律層面和經濟層面困難重重
新政黨成立后或遭聯合打壓
據紅星新聞此前報道,有分析指出,即便是對“不差錢”的馬斯克來說,“成立新黨”也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即便馬斯克創建了很多成功的公司,但想要創建一個能挑戰美國“兩黨制”的第三黨,確實不容易。
事實上,除了民主黨和共和黨這兩大黨,美國也有包括綠黨、自由黨在內的政黨,但后兩者根本無法撼動兩大黨的地位。
多名專家學者指出,美國之所以到現在也沒有第三方能撼動兩大黨的地位,是因為這件事無論是在法律層面還是經濟層面都非常困難。
資深選舉律師布雷特·卡佩爾稱,美國各州對想要參選的新政黨的參選資格認定并不相同。以加州為例,若一個新政黨想出現在該州的選票上,就必須吸納并維持該州至少0.33%的選民成為該黨成員,或收集110萬名選民的簽名。
想要獲得國家層面的認可,新政黨還需要獲得聯邦選舉委員會的認可?!斑@幾乎肯定會遭到民主黨和共和黨的強烈反對。”卡佩爾補充稱,新政黨在獲取選民簽名的過程中也有可能應對法律問題,“所有州的法律都偏向兩大黨,第三方很難‘出頭’”。 埃默里大學政治學教授艾倫·阿布拉莫維茨表示,這些法律規定幾乎無法讓第三方成功。
卡佩爾說,無論如何,想要建立一個全國性政黨至少需要耗費數年時間。“看看綠黨和自由黨就知道有多難了。”卡佩爾解釋道,這兩個黨都成立了數十年,現在都還在掙扎著成為各州選票上的選項。
7月4日,特朗普簽署“大而美”稅收和支出法案 圖片來源 新華社/法新
競選資金籌備也是難題
“錢不是問題,但捐不出去”
除了時間和法律問題,競選資金的籌備也是一大難題。美國前聯邦選舉委員會主席李·古德曼表示,馬斯克可能需要數千名捐款人共同來資助他的政黨?!坝捎诼摪罹杩钕拗?,一個非常富有的人無法像創辦公司那樣直接為一個新的全國性政黨提供資金?!蹦壳埃瑐€人每年只能向州級政黨捐款10000美元,或向國家級的政黨委員會捐款44300美元。
美國法律規定,個人可以隨意資助超級政治行動委員會,但不能直接資助一個政黨。有分析解釋稱,馬斯克的確可以通過其控制的超級政治行動委員會捐款,這樣就可以沒有捐款限制。但問題在于,按要求該超級政治行動委員會不能直接向候選人捐款或協調競選活動,只能不受限制地直接花錢幫助候選人打廣告等。
除了法律和資金問題,還有一個關鍵的問題在于選民和候選人的意愿。阿布拉莫維茨說,盡管有時民調數據顯示民主黨和共和黨兩黨的支持率有所波動,但事實上兩黨的黨內忠誠度依然很高?!霸谶@樣的背景下,第三政黨的人很難說服選民投票給自己的候選人?!卑⒉祭S茨稱,這無疑是在告訴別人,你在投給一個沒機會贏的人。
對馬斯克而言,最方便的辦法就是通過他的超級政治行動委員會捐款給獨立候選人,這樣他既能無限制地注入資金,也能幫助獨立候選人獲得選票。
延伸閱讀
這僅僅是虛驚一場嗎?
今年4月,唐納德·特朗普總統在“解放日”加征的關稅引發的全球經濟恐慌,如今已逐漸被日益增長的樂觀情緒所取代。迄今為止,關稅引發的通脹效應尚屬溫和。美國商界領袖私下表示,他們現在預期貿易摩擦將促成貿易協議,而非為了摩擦而摩擦。調查顯示,盡管企業和消費者信心仍處于低位,但情況正在改善。標準普爾500指數更是創下了歷史新高。
正如我們所報道的,7月1日在美國參議院通過、7月3日在眾議院通過的“大而美法案”(BBB),其核心更像是保羅·瑞安或米特·羅姆尼所代表的傳統共和黨式議程——減稅與削減開支,而非一場“讓美國再次偉大”(MAGA)運動的幻想。突然間,商界領袖們愿意再度將特朗普視作其首個任期中的那位民粹主義者:一位值得認真對待,卻不可逐字逐句聽信的人物。
然而不幸的是,特朗普計劃于7月4日簽署成法的“大而美法案”,很可能給這幅樂觀圖景蒙上陰影。它揭示了特朗普對美國經濟繁榮的根基造成的長遠損害。
當地時間7月3日,共和黨議員慶祝眾議院表決通過“大而美法案”視覺中國
該法案的主要作用是延長特朗普首個任期內本應到期的減稅措施,共和黨人將此粉飾為對現狀的延續。然而,他們同之前的民主黨人一樣,無視了一個事實:現狀已經不可持續。過去12個月,美國預算赤字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例高達驚人的6.7%。若該法案通過,赤字將維持在這一水平附近,而國家債務與GDP之比約在兩年內就會超過二戰后曾達到的106%。關稅收入雖能緩解壓力,但不足以阻止該比率上升——這意味著美國滑向危機的趨勢將持續。
即便法案在財政的某些方面勒緊了褲腰帶,其選擇也是失當的。在預期壽命增長和人口老齡化的背景下,美國本應削減對老年人的福利支出,例如提高退休年齡。但現實卻是,退休人員獲得了稅收減免,而共和黨人卻在削減面向貧困人群的醫療補助(Medicaid)。
法案中雖包含一些明智的措施,例如限制各州利用制度漏洞套取聯邦資金,但官方預測顯示,其總體效果將是令失去醫療保險的美國人增加近1200萬。對于全球最富裕的大國來說,這是個可恥的數字。許多失去醫保者將因新的工作要求(即“受益人必須工作”)而陷入困境。此類規定過去曾給申請人設置繁瑣的文書障礙,卻未能有效促進就業。
更多的“節流”來自法案廢除了喬·拜登總統任內通過的清潔能源稅收抵免政策。這些抵免政策充斥著本報曾經反對的保護主義“買美國貨”要求。但由于國會厭惡碳定價,沒有任何替代方案會取代它們。美國將再次缺乏聯邦層面的脫碳政策,其溫室氣體排放量將高于應有水平。特朗普對化石燃料抱著懷舊情結,忽視了可再生能源在創造更豐富的能源供應方面的潛力。在人工智能通用模型(AGI)的競賽(某種程度上也是對訓練大模型所需電力的競賽)如火如荼開展之際,這顯得尤為愚蠢。
就連該法案的通過方式也暴露了美國日益加劇的治理失靈?!按蠖婪ò浮斌w量龐大,是因為執政黨每年很少有機會僅憑參議院的51票(而非繞過阻撓議事所需的60票)來通過一項稅收與支出法案。在一份如此龐大的法案中,重要改革難以得到充分審議,大量“政治分肥”式的資金可被用來收買國會議員的支持。
樂觀主義者承認以上部分或全部的問題,但辯稱經濟增長將消除所有擔憂。更快的經濟增長會減輕債務負擔,通過增加就業機會和提高工資來惠及窮人,并使政治失靈在經濟上顯得無關緊要。果然,美國政府預測未來四年的經濟產出將增長近5%。
特朗普怒斥馬斯克畫面
然而,指望該法案帶來繁榮的經濟增長是錯誤的。“大而美法案”中已生效的減稅措施提供的刺激作用甚微,而關稅則起到了抵消作用。無論如何,當前利率已是特朗普上次減稅時的三倍,美聯儲更可能通過微調貨幣政策立場來平衡更寬松的財政政策。供給側減稅雖有助于促進投資,但按成本計算僅占總減稅額的8%。許多新減稅措施(包括針對小費和加班費的免稅)實際上是噱頭。政府的放松管制議程或許能提供助益,但作用有限。
事實上,美國如噴泉般發行的債務將日益損害經濟增長。在正常情況下,公共債務會排擠私人投資,推高數據中心等新項目的資本成本。而若債券市場迫使美國進行突然的財政調整,其代價將是巨大的。高盛銀行估計,若美國國會將財政緊縮問題再推遲十年,屆時可能需每年削減開支或增稅達GDP的5.5%,方能穩定債務與GDP之比。這超過了2010年代歐元區主權債務危機后經歷的緊縮程度。若立法者覺得這過于困難,美國或許會訴諸二戰結束后采取的策略:通貨膨脹和金融抑制(financial repression)。
“馬拉松式投票”引發借貸危機
“大而美法案”對長期性問題的忽視,反映了一種更廣泛的痼疾。特朗普倚仗美國的經濟實力和無可置疑的談判籌碼,卻忽視了美國成功的根基。他重啟了對美聯儲的攻擊,給經濟穩定增添了新威脅。他削減科研經費的政策將損害美國創新。他對法治的輕率態度使美國的投資風險上升。盡管貿易戰有所緩和,但平均關稅稅率仍處于一個世紀以來的最高水平,貿易政策的不確定性仍構成了負擔。即使以美元計價的美國資產在大幅升值,但以外幣計價時已顯落后。美元今年貶值了11%,反映出美國經濟面臨的真實且日益增長的長遠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