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8日(星期三)消息,國外知名科學網站的主要內容如下:
《自然》網站(www.nature.com)
告別天價治療?體內CAR-T技術或將顛覆癌癥醫療
20世紀90年代,研究人員開始嘗試改造免疫細胞以對抗癌癥,但當時這一技術備受質疑。如今,CAR-T細胞療法已成為治療多種血癌的重要療法,并有望應用于腦癌、實體瘤和自身免疫疾病。據估計,CAR-T療法市場規模今年將達110億美元,2034年或增長至1900億美元。
然而,CAR-T療法存在明顯缺陷:制備復雜且成本高昂。目前,該療法需從患者體內提取T細胞,在實驗室進行基因改造后再回輸,全程耗時數周,費用約50萬美元,全球僅少數醫療機構能夠提供。為突破這一瓶頸,多家生物技術公司開始探索直接在體內改造T細胞的技術。這種新型療法可通過基因遞送工具(如病毒載體或納米顆粒)在體內生成CAR T細胞,理論上能大幅降低成本并縮短治療時間。
與傳統體外療法相比,體內改造T細胞可能免除化療預處理,降低感染風險,并讓更多患者獲得治療機會。但挑戰依然存在,例如基因遞送的精準性、潛在的細胞因子風暴風險,以及慢病毒載體可能引發繼發癌癥的問題。為此,部分公司轉向RNA納米顆粒技術,通過短暫表達CAR蛋白提升安全性。
此外,行業也在探索其他優化方案,如利用健康供體細胞制備“現貨型”療法。盡管體內CAR-T技術尚處早期階段,但其潛力已引發廣泛關注。隨著更多臨床試驗數據的公布,未來幾年這一領域或將迎來重大突破,為癌癥治療帶來更高效、更普惠的新選擇。
《科學通訊》網站(www.sciencenews.org)
4700萬年前的“夏日交響樂”:最古老蟬鳴化石改寫演化史
已知最古老的鳴蟬化石表明,蟬在始新世時期(約距今5300萬年~距今3650萬年)就已開始鳴叫,比人類出現早數千萬年。這塊化石屬于新發現的蟬類,被命名為“Eoplatypleura messelensis”,生活于約4720萬年前,將蟬鳴行為的歷史向前推進了約1700萬年。相關研究最近發表于《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期刊。
該化石自1986年起收藏于德國福森肯堡自然歷史博物館,直到近年才被深入研究??茖W家在德國梅塞爾化石坑發現的油頁巖中找到了兩塊保存完好的雌性蟬化石,體長約26.5毫米,翼展68.2毫米。其翅脈特征表明它們屬于Platypleurini族,這是現代鳴蟬的一個類群,此前從未發現過化石記錄。
蟬是昆蟲中發聲最響亮的種類之一,通常只有雄性會鳴叫,但這兩塊雌性化石為研究蟬鳴的演化提供了新線索。此前,科學家認為蟬鳴行為始于約3000萬年前,而這一發現改寫了這一時間線。
此外,化石的發現地點也挑戰了過去的認知。學界曾認為蟬是在3000萬至2500萬年前非洲與歐亞大陸板塊碰撞后才擴散至歐亞地區,但新化石證明它們出現得更早。古氣候研究表明,當時的德國梅塞爾地區年均氣溫約22℃,與現生Platypleurini蟬的棲息環境相似。
《每日科學》網站(www.sciencedaily.com)
撓癢癢的千年之謎:為什么人無法給自己撓癢?
撓癢癢是一種常見卻神秘的現象:為什么人無法給自己撓癢癢?為什么有人怕癢,有人卻無動于衷?盡管蘇格拉底和達爾文曾思考過這一問題,但科學界至今仍未完全破解其機制。近年來,神經科學研究提出,撓癢癢可能是理解大腦功能的重要窗口。
研究表明,撓癢癢涉及運動、社交、神經發育和進化等多方面因素。例如,父母通過逗孩子癢癢來增強情感聯系,而自閉癥患者對癢覺的敏感度與常人不同,這可能為研究自閉癥提供線索。此外,從倭黑猩猩到老鼠,多種動物都對撓癢有反應,說明其可能具有進化意義。
一個關鍵謎題是,為什么人無法給自己撓癢?科學家推測,大腦能預判自身動作,從而抑制癢覺反應,但具體機制尚不明確。研究還發現,不同類型的撓癢(如用力撓腋窩和羽毛輕撫背部)激活的神經通路可能不同,但目前科學界對前者的研究較少。
撓癢癢研究不僅關乎這一現象本身,還可能揭示大腦如何處理觸覺、預測動作,甚至解釋社交互動中的神經機制。未來,隨著技術進步,科學家或許能最終解開這一千年謎題。
《賽特科技日報》網站(https://scitechdaily.com)
從心臟起搏器到水下無人機:超聲波開啟無線充電新時代
隨著水下電子設備和植入式醫療設備的需求增長,確保穩定持續的電力供應變得愈發重要。傳統無線充電技術面臨諸多挑戰,包括傳輸距離短、在生物組織中能量效率低以及易受電磁干擾等問題。為此,研究人員將目光投向超聲波,將其作為無線能量傳輸的新型解決方案。
超聲波對人體組織更友好,且不易被人體吸收,因此成為為植入式和皮膚貼附設備供電的可靠選擇。這也使得超聲波能量正逐漸成為下一代無線充電技術的關鍵。
韓國科學技術研究院(KIST)與高麗大學合作開發出一種生物相容性超聲波接收器,即使在彎曲狀態下也能保持穩定性能。這種柔性設備不僅克服了現有無線能量傳輸技術的缺陷,還顯著提升了與人體組織的兼容性。研究團隊還成功演示了利用超聲波為電池無線充電的過程,標志著該技術向實際應用邁出了重要一步。
通過采用高效壓電材料和獨特結構設計,研究人員大幅提升了功率轉換效率,遠超傳統超聲波接收器。這種可拉伸、生物相容的接收器能緊密貼合人體曲線,同時實現穩定的能量轉換——在水下3厘米處可傳輸20毫瓦功率,在皮下3厘米處可傳輸7毫瓦功率,足以持續為低功耗可穿戴設備或植入式醫療設備供電。
該成果有望加速超聲波無線充電技術在水下電子設備和植入式醫療設備領域的商業化進程,尤其將為植入式心臟起搏器、神經刺激器和可穿戴傳感器等低功耗醫療設備提供安全、持續的能源供應新范式。此外,該技術還可應用于水下無人機、海洋傳感器等需長期供電的場景。(劉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