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生而平等。
這是當今社會廣為流傳的一則信條。
信條歸信條,實際狀況往往與信條大相徑庭。在這種情況下,信條就成了倡導的呼聲,或者是文飾的方法。
那么,不平等是如何造成的呢?
讓-雅克·盧梭的《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做了針對性的推演。
推演從人類的叢林時代開始,他所謂的平等的時代。從嚴格意義上來講,如果參照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這個時代并不平等。
當然,為了方便盧梭推演的展開,我們可以先行接受這一個起點。
在那個時代,相比于其他齒鋒力巨的動物,人類鮮有優勢可言。如果有的話,那就是能夠相互聯系協助和觀察思考。在這個過程中,語言及思維、情緒及欲望在逐漸生長。語言的工具性,欲望的動力角色悄然形成。
這個時候,火和生產工具將人類從動物中區分出來。人們不再是只依靠自身,而是應用外界的力量。人們不再是只茍且于當下,而是更將長遠考量。人們不再是流浪奔波,而是定居下來。
定居下來,私有制就產生了,人類不平等便不可避免。
因著情感,人們便趨評價,評價到了極端,便引起禍端。
因著欲望,人們不懈自我完善,這時候便有了哲學的慰藉。欲壑難平的時候,就會用包裝來掩飾自己,并利用反對的力量。
因著多種途徑塑造和強化的依賴感,一部分人放棄了自己的自由。自由不復存在,平等從何談起?
放棄自由的理由,可能是外界的評價,也可能是廉價的欲望。
如此看來,想追求絕對的平等,這是不存在的。相對的自由,或許是更加現實可行的小確幸。
2019.12.9
(文耕坊-景軒bookhiker)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