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蕩之后,余波未散
經過了1月6日下午的動蕩和緊張局面之后,國會兩院在7號凌晨終于完成了清點選舉人票的工作,正式確認了拜登為下任美國總統的事實,為一波三折的2020年總統大選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
然而,國會山的硝煙或許已經散去,昨日特朗普支持者暴力沖擊占領國會大廈的流血事件帶來的后果和影響仍在持續發酵。不管他是否有意,總統特朗普在整個事件中扮演的“煽風點火”行為引發了美國政壇的巨大反彈。
“國會山縱火案”
大量國會共和黨人迅速和這位他們四年以來不敢開罪的政黨領袖進行切割,破天荒的譴責了特朗普拒絕認輸/不斷鼓吹選舉舞弊陰謀論的做法。就連一直對他忠心耿耿的副總統彭斯和參院領袖麥康納爾,也選擇了和特朗普進行不同程度的“割席”,不在盲目力挺。
一時之間,不少兩黨的國會議員均表態支持副總統和內閣成員動用第25修正案來強行逼迫特朗普提前移交權力,雖然彭斯本人并沒有任何走這條極端道路的意思。更加激進的民主黨眾議員,則迅速起草了彈劾文件,希望能夠在特朗普任期僅剩13天時二度彈劾這位爭議總統。(時間上很不現實)
與此同時,特朗普昨日在社交媒體上的言行,導致了他遭遇推特和臉書幾大巨頭集體禁言/封號。種種壓力之下,特朗普也不得不在國會認證了拜登勝選之后,通過視頻的形式發表了講話,譴責了昨日的暴亂并變相承認了他敗選的事實。
勉強認輸的大統領
看上去,特朗普維持了四年多的黨內至尊地位,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戰。但,究竟是特朗普,還是這兩天“背叛‘他的”建制派“,是即將全面在野的共和黨未來的主人呢?恐怕就算是在經歷了昨天的事情之后,答案是前者的可能性還是要更大。
最長的一天(Q-Day)
誰也沒想到昨天的局勢能演化成國會山被占領,兩院議員被迫就地避難的難看景象。硝煙散盡之后,兩院又重啟了清點選舉人票的程序。不過,經歷了“暴亂“的驚險之后,原先準備為特朗普出頭的共和黨參議員數量急劇下滑。除開密蘇里參議員霍利仍堅持同署眾院共和黨人對賓州選舉人票的異議之外,其余原計劃對亞利桑那州之后五個搖擺州提出抗議的參議員均撤回了自己的聯名。
缺乏參議員的響應,使得清點選舉人票的耗時大大縮短。參眾兩院在晚上重新開會辯論完亞利桑那州并投票駁回異議之后,迅速重返了聯席會議狀態,繼續清點了余下州的選舉人票。隨后,共和黨籍眾議員接二連三的對喬治亞,密歇根等州選舉人提出質疑,但因缺乏參議員共同擔保而被直接駁回。只有到了審議賓夕凡尼亞州結果時,因為霍利仍堅持己見,再度讓兩院進入了辯論投票環節。
國會辯論
最終,在美國時間第二天凌晨四點,兩院終于清點完了所有五十個州和華盛頓特區的選舉人票,宣布了拜登當選總統的結果。
結果雖并沒有什么懸念,但過去兩天時間內動蕩的過程,不得不讓人重新檢視美國民主和政治制度的現狀。最為直觀的,便是在騷亂之后,仍有7名共和黨參議員,多達160名共和黨眾議員對賓州選舉結果提出異議,保持了和特朗普的高度一致。
投票
可見,哪怕是在國會出現被“川粉“占領的極端情況,共和黨相當一部分議員,特別是來自深紅選區的眾議員,仍受制于領袖特朗普。即便是共和黨上層在昨天之后徹底和特朗普決裂,并不代表特朗普就徹底在黨內失去勢力。事實上,在昨天兩院開會之前,特朗普的大兒子就公開威脅了每一位在任的共和黨議員,聲稱如果他們不和特朗普站在一起,那么就必然面臨初選中失敗的命運。
共和黨不再姓川?
發生了昨天暴力占領國會這種性質極為惡劣的事件后,很容易就會得出特朗普長期在共和黨內維持的一言堂地位出現了動搖跡象的結論。如果單從共和黨議員和所謂建制層面的反應來看,特朗普確實出現了少有的失控情況。
內閣中的交通部長趙小蘭,教育部長德沃斯兩人先后提交了辭呈,多位白宮幕僚也同時請辭。特朗普在國會山上的傳統盟友格拉漢姆,湯棉花等人加入了一向反川的羅姆尼,嚴詞怒斥了總統大人,敦促他接受敗選的現實。
辭職人群
看上去,特朗普面臨著眾叛親離的巨大危機。而他四年后卷土重來的可能,也隨著昨天的暴力事件而大打折扣。然而,特朗普時代的事情,恐怕并不如表象這樣簡單。且不說特朗普的支持者在他的號召暗示之下沖進了國會替他出頭,從事后特朗普基層支持者的反應來看,他對鐵盤選民的把控仍十分穩固。
YouGov在昨日國會事件發生后所做的即時民調顯示,45%的共和黨選民表示了認可昨天“暴徒“沖擊國會的行為。雖然即時民調并不一定準確,但這一驚人的數字卻也足以反映相當一部分共和黨選民無論特朗普和其支持者做什么出格的事情,都會堅持跟著大統領走。
王就是王
共和黨在華府的上層人員或許已經徹底和特朗普決裂,但基層群眾卻并不一定買他們的帳。這種路線上和認知的分歧,如果在接下來的一段時間不能得到有效解決的話,共和黨內部可能將會迎來一段動蕩的時期。在沖擊國會的”抗議者“隊伍中不乏州一級議會的共和黨州議員參與的現實,也說明了特朗普依然是共和黨內一股巨大的勢力。
但是,這不意味著特朗普在這場危機之后真的就毫發無傷。他的這塊招牌也許在共和黨內還十分響亮,但在整個美國和全世界面前,特朗普這段時間所作所為導致的美國國會兩百年第一次失控,顯然不會被輕易忘記。
后果很嚴重
特別是考慮到特朗普在兩周后就將卸下總統職務,失去總統實際上擁有司法豁免權,可能將會面臨因為煽動民眾“起義“而被有關司法部門起訴的危險前景。盡管美國政壇往往會避免人走茶涼,下臺后清算前任的行為,只是特朗普所作之事,很難讓聯邦和州一級的檢察官遵循以往的敬老傳統。
壓力之下,特朗普先是通過發言人發表了聲明,接受了選舉人團的結果并保證將致力于權力的和平交接。隨后又在周四晚上發表了視頻講話,譴責了他支持者的暴力行為,然后實際上的承認了自己敗選的事實,表示1月20日會出現政黨更迭的局面。對于過去兩個月死不認輸的大統領來說,雖然整篇講話沒有提到一句他的繼任者拜登,但這種“半認輸“的方式恐怕已經是這位好面子領袖所能接受的極限了。
能開口就不錯了
25修正案和二次彈劾
然而,特朗普做出的“讓步“,遠遠沒有平息外界對他的質疑。華府上下仍充斥著敦促內閣啟用憲法第25修正案強行讓特朗普提前”退休“的聲音,希望副總統彭斯能和半數內閣一起出面保證接下來的特朗普最后兩周任期能安穩度過。
憲法第25修正案的誕生,與1963年肯尼迪遇刺事件有緊密聯系。事后,國會意識到如果肯尼迪僅僅是癱瘓而不是死亡的話,可能會出現權力真空的危險局面,因此制定了一系列有關總統繼承和權力移交的條款保證類似局面不會出現。
其中,第25修正案第4條規定了在總統“特定的情況下,允許副總統在半數內閣的同意之下可以成為代理總統并行使總統權力。但是,自這條憲法修正案生效以來,還從來沒以這種方式啟動過。(美劇中倒是玩爛了)具體什么構成總統”無法行使職權“,憲法這一塊非常模糊。
很不現實就是了
此番呼吁啟動二十五修正案剝奪特朗普權力,更多的是一種國會議員感情的宣泄。副總統彭斯很快就表示不會采取類似的行為,而且指望目前特朗普的內閣“以下克上“,也同樣是不現實的事情。因此,除非發生重大逆轉,特朗普仍在未來的兩周內將維持總統的身份。
至于國會民主黨人呼吁的二次彈劾特朗普,雖然在周三之后似乎合情合理有理有據,但仍要考慮到特朗普任期只剩十三天的現實。即便是眾院迅速地跳過委員會辯論層面直接就彈劾條款投票,從時間上來說也不存在完成參院審判程序的時間。(更何況指望共和黨參議員定特朗普的罪也不現實)
二度彈劾?
盡管兩大威脅都不大可能致命,剩下的兩周時間中,特朗普所要承擔的壓力只會隨著事情持續發酵而越來越大。可以預見的是,特朗普將會抓住自己在任僅剩的這段時間來為自己的未來和安全做出規劃。種種跡象都顯示,特朗普會在接下來幾天內發出大量的特赦來給自己親信家人上一道保險鎖。
最大的懸念在于,特朗普是否會自我赦免(Self-Pardon)。傳統上來說,總統特赦的權力幾乎沒有任何限制,基本免于司法審查。但從來沒有過總統嘗試過特赦自己,缺乏先例的情況下,憲法專家對于總統是否有權這么做存在爭議。(不是憲法學家的我表示:有這個權力)當然,特赦并不等于免死金牌。
The President has the Absolute Power of Pardon!
總統特赦只涵蓋聯邦層面的罪行,無法阻止州一級的檢察官起訴。但爭議顯然不會阻止特朗普行動的決心,預計國會暴亂之后加大他主動保護自己的決心。
所以,未來兩周仍會有很多未知的變數可能會影響到未來幾年美國政壇的走向。而站在命運十字路口的特朗普又會做出怎么樣的決策呢?
國會失守的后果
另一方面,國會在經歷了驚悚漫長的一天之后,開始集中反思究竟為何作為美國聯邦政府核心辦公區的國會大廈,怎么會如此輕易的被抗議者和騷亂分子闖入占領。事情發生之后,國民警衛隊又為何姍姍來遲,最終要靠弗吉尼亞和馬里蘭兩州派出的援軍來先解圍?種種問題,促使國會領導層開始審視整個國會的安保安排。(找背鍋的人)
按理來說,國會山雖然不如白宮那樣戒備森嚴,但也有著大量常備警力保衛。兩院聯席會議的性質(美國的二號三號人物參眾兩院議長出席主持會議),更是應該讓國會警察和聯邦執法機構做好完全的準備。
集體總辭
然而,國會的安保團隊完全低估了來DC為特朗普“勤王”群眾數量,也沒有想到他們會沖擊國會。于是,國會警察在勉強抵抗之后,讓暴徒在一個小時內就突破了“防線”,進而導致了占領和流血事件的出現。
事情發生之后,很多人指責警察針對特朗普支持者采取的是和夏天對BLM抗議者不同的方式,事實上的放縱了他們進入國會。現在看來,這一說法還缺乏必要的證據,多名國會警察也在抵抗過程中負傷,一人死亡。(雖然雙重標準明顯存在就是了)
事情發生之后,人身安全受到嚴重威脅的國會議員自然而然的怒火中燒。他們不禁自問,聯邦執法機構怎么能允許國會山這一美國的核心權力機構如此輕易的被抗議者突破?隨后,負責安保的眾院警衛官立即請辭,參院警衛官之后不久也被解職。多方壓力之下,國會警察的總長也提交了自己的辭呈。未來的一段時間中,國會上下必然會對安保問題展開系統性的審視和調查,想必不少人的烏紗帽怕是要保不住了。
國民警衛隊為何姍姍來遲?
與此同時,事情發生后,為何國民警衛隊遲遲沒有出動,現在也沒有準確的答案。國防部在知曉了國會山被“占領”后,等候了小半天的時間才調動了DC的國民警衛隊恢復秩序,一反夏天的作風。這種做法的不同讓外界質疑為何這么嚴重的事情,聯邦執法機構的反應甚至要落后與弗吉尼亞和馬里蘭州的外援力量。
國民警衛隊又為何最終是在副總統彭斯,而不是總統特朗普的請求下出動,這期間發生了什么,現在也沒人能給出準確的答案。1月6日風波中的種種疑問和事后引起的問責調查環節,現在看來不會比911的規模要小。
欲學特朗普,必要擔責任
這兩天不僅是特朗普遭到了外界的口誅筆伐和猛烈攻擊,幾位替他在國會山出頭煽動群眾情緒的共和黨參議員也是被集體批判的對象。首當其沖的,便是第一個提出質疑搖擺州選舉結果的密蘇里州參議員約什·霍利。
霍利作為18年新當選的年輕參議員,上任以來一直力圖表現自己。一方面高舉特朗普式的經濟民粹主義大旗,另一方面則反復強調自己反精英反社交媒體巨頭的意識形態。作為一個耶魯法學院畢業,曾做過首席大法官羅伯茲助理的霍利,日常在社交媒體上怒斥各類“警醒主義”的暴徒(Woke Mob),把自己塑造成一個人民公仆的形象。
向群眾示意的霍利
霍利的目的,顯然是為了在特朗普下臺之后,接過特朗普主義的大旗。通過吸收特朗普的基本盤選民,去掉他乖張的性格后走沒有特朗普的特朗普主義來參選總統。正是這份算計,讓霍利在明知特朗普不可能翻盤的情況下甘愿為他肝腦涂地。在國會開會之前,他向示威的群眾示意,鬧事過后,他還是一意孤行地抗議了賓州的選舉人票。
然而,特朗普之所以能成為特朗普,并不是簡單靠著政策主張。他獨特的性格,盡管缺陷多多,加上他多年電視和媒體出境積累下來的名人光環,都是他成為共和黨主宰和美國總統的核心要素。如果簡單的把特朗普主義去掉糟粕取其精華,剝離特朗普本人,這一道路未必能玩兒的轉。
羅姆尼殺人的眼神
霍利這幾天的行為引來的巨大反彈和媒體批評,恐怕就是任何試圖復刻特朗普的共和黨政客都要思考警惕的一個問題。既特朗普做出格事情不受懲罰,不代表其他共和黨人做類似的事情就能同樣逃避責任。霍利近期受到的空前批評和黨內壓力,再加上他在1月6日風波中扮演的煽動性角色,都讓他的名聲和政治前途嚴重受損。
未來的變化誰也無法準確預測,但光是霍利這一個例子,便能說明特朗普,可不是誰都能隨便學的。(就連特朗普,這回也捅了大漏子了)
總結
1月6日風波在美國政壇引起的震蕩,短期內不會平息。特朗普固然對共和黨半數選民還有巨大的掌控之力,但也因為國會事件而元氣大傷。最要命的,可能是此事之后社交媒體巨頭會主動封禁特朗普的推特和臉書等賬號。缺乏推特和社交媒體的助力,特朗普可謂是自斷一臂,影響力會大幅下滑。
沒有話筒可不行
與此同時,眾院光速推進的二次彈劾,愈發聲勢浩大。特朗普在開罪了大部分共和黨參議員之后,或許會真的在國會會面臨滑鐵盧的局面。唯一對他有利的,便是所剩無多的時間。
都說權力交接是最為敏感的時期,接下來的兩周,必然也是如此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