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的教育方式
粟戎生中將是粟裕大將的長子,由于他出生于1942年的戰爭歲月,所以父親給他取名叫戎生。
粟裕對自己的孩子的教育方式從來都是最典型的軍人的教育方式,粟戎生3歲時,跟父母一起去河邊游泳,粟裕拿了一個竹筒塞給兒子,讓他抱住,隨后就把拋進了河里。
粟戎生在河里大聲呼救,粟裕卻一直在岸上鼓勵他:“不要害怕,自己游”。粟裕的夫人楚青在一邊實在看不下去了,想下去把兒子撈起來,粟裕卻說,不把他扔到水里,他怎么能學會游泳?現在不也沒有淹著嗎?
粟戎生長大之后,粟裕常常告誡自己的子女,不要貪戀自己的小家庭,不要只想著坐機關。在粟裕的要求下,粟戎生從哈軍工導彈系畢業后,沒有進入大機關,也沒有留在城市中,而是到了云南前線,參加國土防空,此期間,他曾擊落過一架“火蜂”2號無人偵察機。不久之后,粟戎生更是參加了對越自衛反擊戰。
軍事父子
作為一位戎馬一生的老將軍,粟裕非常關心兒子在軍隊中的工作,粟戎生當連長時,粟裕就開始教他怎么帶兵愛兵;粟戎生當團長時,粟裕又開始叫他怎樣研究地圖地形,怎樣制定戰術和戰略……
粟戎生曾形容說,自己和父親是“軍事父子”的關系,父親常常會出一些軍事題目考他:如果你的部隊被敵人包圍了,該怎么辦?如果你的摩托化部隊被敵人空軍轟炸,失去了部隊機動該怎么辦……
能得到粟裕大將如此一招一式的指點,這是多么叫人羨慕的事情??!
粟裕將軍一生從軍,到老依舊掛不忘關注軍隊的發展,粟戎生回憶,某次,部隊裝備了一款新式步槍,粟裕知道后對自己說:這種槍并不適合我們目前的軍隊,因為它的射速太快了,對彈藥的需求大,我們目前的后勤保障能力跟不上。
粟戎生仔細調查了這個問題,他發現按照該槍的射速,每個戰士所能攜帶的子彈只能供應2分鐘的射擊,如果后勤運輸跟不上,確實對戰場有很不利的影響。他不能不對父親之前的判斷心服口服。
一幅地圖
粟裕一生心系軍隊,心系祖國,他一生最愛的東西是槍、地圖、望遠鏡和指南針。
據粟戎生回憶,父親的臥室里掛滿了地圖,特別是在門背后,掛著的是一個臺灣軍用地圖,在他的印象里,父親常常對著這幅臺灣地圖一看就是好久。了解粟裕生平的朋友可能會知道,當年未能實施自己籌劃良久的攻臺方案,是粟裕生平的一大遺憾。
粟戎生說,父親曾對他們兄弟姐妹們許諾過,說等全國都解放了,就帶他們回湖南會同老家。但粟裕將軍一直到逝世都沒有重回自己的家鄉,粟戎生說:大概這是因為在父親的眼里,臺灣沒有解放,就不算全國都解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