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七年十月,對于已經繼位一年有余的漢高祖劉邦來說,最讓他頭疼的就是群臣爭功。仗一旦打完,大家就等著瓜分戰果。但漢朝初立,禮儀制度均不完善。于是等待排位的群臣常常會出現這樣的場面:大家一天到晚在大殿上吵個不停,邊吵邊喝酒,甚至雙方還有可能會拔劍相向!
面對這些搞得頭都大的事情,于是便有位叫叔孫通的儒生站出來表示愿意給劉邦排憂解難。那這叔孫通,究竟是何許人也呢?
叔孫通是秦朝博士,據說有一次,秦二世召開座談會問博士們,楚地的陳勝正攻略陳地,你們怎么看這個事啊?大家開始實事求是地紛紛建言獻策,共商國是,表示要消滅干凈!
聽完這些,秦二世的臉色當時就變了,這些博士看在眼里,急在心頭!而在其他人還沒反應過來時,
只見叔孫通立刻站起來說:“皇上,當今天下一統,四海一家;朝里明君在上,地方守吏盡職,怎么會有人造反呢?無非就是些小偷小摸,何必勞動皇上您親自過問!”
秦二世一聽,被這番馬屁拍得很開心,于是對叔孫通多加賞賜。但剛下朝,其他的儒生便紛紛向叔孫通投來鄙夷的目光,覺得此人阿諛奉承,毫無骨氣。人家叔孫通卻說:“你們就拉倒吧,沒有我,大家一個都不能活著回來。”沒過多久,眼見當時的朝政愈加腐敗,叔孫通三十六計走為上,直接開溜。他先是跑到項梁那里,項梁死后便跟著義帝楚懷王,后來就又投奔項羽,直到最后才跟隨劉邦。
其實早年劉邦也不喜歡儒生,因此叔孫通在投奔劉邦以后,深知自己不被看重的命運,便學得特別乖。比如劉邦不喜歡看儒生穿圍擺長長的衣服,叔孫通就以一代儒學大師的身份,帶頭穿楚人的短衣服,著實驚煞旁人。
直到天下平定后,叔孫通終于迎來出頭之日。他自告奮勇表示,愿意帶儒生給劉邦制定朝廷禮儀。
但儒生們一聽就不干,叔孫通你前后換過多少主子,每次都是靠溜須拍馬換富貴,我們這些一身正氣的人才不要和你混在一起。不愿意叔孫通也不勉強,便自己帶撥人演練。
他先給劉邦看了一場小規模的演習,征得劉邦的同意后,在一年一次的大朝會上,叔孫通正式開練。這次群臣匯演非常成功,看著群臣俯首,山呼萬歲,劉邦的尊貴感油然而生,并說道:“我今天才知道當皇帝的好呀!”
自此之后,不少之前看不起叔孫通的開始對他刮目相看。而叔孫通呢?此后也幾乎把整個后半生都奉獻給大漢的禮儀事業,盡心盡力。
為什么很多人會對叔孫通刮目相看呢?正如孔子的那句話,
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
因此,在當時的儒生看來,能能夠恢復禮儀這是巨大的成就。就連司馬遷,都稱叔孫通是“漢家儒宗”,因為在他眼里,叔孫通在漢初是開創性的。
“天下既定,命蕭何次律令,韓信申軍法,張蒼定章程,叔孫通制禮儀,陸賈造《新語》”,叔孫通的功績,是完全足以和其他人比肩。
昔日在秦二世手下溜須拍馬的叔孫通,在劉邦手下開始變得一身正氣。而在劉邦晚年想換太子時,叔孫通更以死諍諫,堅決反對,強硬程度令人始料不及,甚至劉邦都不好意思見他。同一個人在不同的時代差距怎么就這么大呢?
其實在歷史上,還有一個人和叔孫通差不多,便是裴矩,同樣是逢迎面諛的人,從隋到唐繼續當官,裴矩卻變成忠貞剛直的行事風格!叔孫通和裴矩的故事,其實是差不多的。兩人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忠臣或者奸臣,反倒像兩條變色龍,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這不是因為兩人聰明伶俐,善于見風使舵,真正的原因在于有什么樣的領導,就有什么樣的下屬。
劉邦和李世民都是一代雄主,有決心也有能力要把國家治理好,于是諸如叔孫通、裴矩之流大臣,自然就能表現出他們見識行事不凡!
所謂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領導喜歡什么,下面就提供什么。如果整個環境都已經這樣,那么對于個人而言,最好的選擇就是適應環境,選擇對自己最為有利的行事風格。叔孫通和裴矩就是如此,正直的時候鐵骨錚錚,諂媚的時候喪盡天良。
史料記載,崇禎皇帝在臨死前,對自己的大臣們深惡痛疾。他認為自己不是亡國之君,群臣卻是亡國之臣,“皆可殺”。只可是,又是誰把這群亡國之臣提拔上來的呢?強將手下無弱兵,反之亦然。和一家企業、一個團隊接觸時,看看他們的成員都是什么人、行事都是什么樣的風格,大約也就能知道他們的領導,是個什么樣的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