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獨立魚電影(微信ID:duliyumovie),作者:魚叔
中華文明,博大精深,源遠流長。
這幾年,歷史人文題材的紀錄片、國綜層出不窮。
《我在故宮修文物》《如果國寶會說話》《國家寶藏》……
用最接地氣的方式,講述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
《我在故宮修文物》
最近,魚叔又發掘了一部全新的紀錄片。
一口氣刷了7集,還意猶未盡。
很久沒看到,質感如此高級的國產紀錄片了。
難怪豆瓣網友想為了它換一臺電視。
它極有野心,用12集的篇幅囊括了幾千年的精華。
片名更是大膽,直接就叫做——
《中國》
這部「把野心寫在了臉上」的紀錄片,來自湖南衛視。
籌備過程,長達5年。起初就計劃用三季的體量,吃透中國古代歷史。
這個目標,可不簡單。要完成,背后定有高人。
總導演李東珅,國內紀錄片領軍人物。
由他擔任制片的《河西走廊》,創下豆瓣9.7的高分記錄。
攝影師羅攀,電影圈中堅力量。
曾獲上海國際電影節最佳攝影獎,亞洲電影大獎最佳攝影獎。
《金剛川》《芳華》《我不是潘金蓮》里的鏡頭,都浸潤著他的巧思。
音樂方面,由日本音樂家梅林茂與國內作曲家徐鯉把關。
梅林茂是中國電影圈的老朋友了。
王家衛的《花樣年華》《2046》,張藝謀的《十面埋伏》《滿城盡帶黃金甲》都流淌著他創作的音符。
配音陣容,也挺出人意料。
周濤、何炅,兩大主持界名嘴,首度合體。
一個大氣沉穩,一個靈活生動。
主創團隊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打破套路,歷史新說。
眾所周知,中國歷史源遠流長,很難用一言兩語介紹清楚。
所以,很多歷史紀錄片采用專家采訪和主持人介紹的方式,來講解歷史。
但《中國》沒有這么拍。
它無意走老路子,也不想局限于某段歷史或某個人物。
索性劍走偏鋒,來一次顛覆。
以思想和制度的發展為主線,聚焦于歷史人物。
意在挖掘歷史進程中,最具代表性的人和事。
通過再現歷代名人的重要選擇和高光瞬間,來映照歷史流變。
比如,第一集《春秋》。
導演就以孔子切入,從他的一生中,挑了幾件轉折性的大事,以點帶面講春秋。
第一件事,就是孔子與老子的世紀會面。
當時,崇尚禮制的孔子,主張用禮來拯救崩塌的社會秩序。
而主張道法自然、無為而治的老子,并沒有與他達成共識。
雖然二人的想法,并不統一。
但不能否認,這次會面是中國歷史上最具象征意味的思想碰撞。
儒家思想與道家思想的交匯,影響了后世幾千年。
第二件事,是孔子創辦中國歷史上第一所私學。
他提出「有教無類」,讓知識不再是貴族獨享的特權。
他傳播「禮」和「仁」,鼓勵學生探索天地人生的奧義。
在當時來看,孔子的行為,十分超前。
對當下來說,這些都是流傳至今的財富。
第三件事,是孔子周游列國。
56歲時,孔子擔任魯國國相,走上了從政生涯的巔峰。
但他的處境,卻變得內外交困。
他認為,大夫不能擁有周長300丈的城邑,下令拆掉魯國三大貴族的城邑,遭到極力反對。
與此同時,齊國擔心魯國稱霸,設法阻止孔子主政。
于是,孔子開始了14年的周游列國之旅。
期間,他飽受非議,甚至背上了「喪家之犬」的稱號。
但這些困難,從未讓他止步。
是對理想主義的執著,支撐著他前行。
這種捍衛信仰的精神,在幾千年以后,依然像盞明燈,照亮后人的路。
雖然,《春秋》以孔子的人生大事作為主線。
但是,它并沒有拍成人物傳記。
導演在孔子的每段經歷中,都留出了一些時間,來做補充。
補充什么?
鏡頭透過孔子的雙眼,窺視春秋的民間百態、權貴群像。
以此,來補充孔子行事的動機,展現春秋的歷史全貌。
說到這里,可能有人對片中的孔子,有點眼熟。
沒錯,飾演者正是在《萬箭穿心》《摩天大樓》里讓人過目不忘的焦剛。
除了焦剛以外,何炅、汪涵、于朦朧、賴雨濛等我們熟悉的面孔,也將依次登場。
可能有人會擔心,他們會不會歪曲歷史,丑化古人?
大可不必。
《中國》對歷史還原的嚴謹程度,是有保障的。
本片的學術顧問王子今、沙武田,就是我國著名的歷史學家。
而演員在本片的功能,是在尊重歷史的前提下,呈現更具象的人物狀態。
除了必要場景外,他們基本不說臺詞,也沒有不切實際的表演。
所有人的表演,都在突出沉、穩兩個字。
什么強行飆演技、尬演,不存在的。
魚叔常說,好作品一定要「有里有面」。
《中國》的里子,是它的結構和內容。
面子,就是它的視覺呈現。
不夸張地說,幀幀如畫。
全片用8K高清攝影機拍攝,每一秒都透露著中式古典的意境美學。
隨時按下截圖鍵,可以承包你一整年的屏保。
更絕的還在后頭。
影片在攝影層面,破除了「真實感」,強調「假定性」。
啥是假定性?
在攝影師羅攀看來,鏡頭越是努力貼近真實,可能越有反效果。
如果突出一種假定性,反而會引導觀眾,去構建他們腦中認同的真實感。
具體來說,這種假定性,體現為強烈的舞臺感。
追求簡潔、不繁瑣、有遐想的視覺效果。
鏡頭里的場景,經常只有一扇門、一堵墻或者一個屏風。
攝影師讓畫面中,那些原本應該有結構的部分,處于黑暗中。
整體看起來,宛若一副留白的水墨畫。
細節藏在無盡的黑暗中,留給觀眾自行想象。
此外,本片攝影還十分注重意象化表達。
比如,用海浪隱喻人物內心,波濤洶涌。
用流動的河水,比喻思想的川流不息。
用蜿蜒的樹木,映射人物內心的苦楚與堅韌。
這種極具意境美的攝影風格,讓《中國》透著一種高級感、電影范兒。
不過,魚叔認為,《中國》真正的好,在于它的骨相。
它從骨子里,透著一股想講好歷史的勁兒,但又不滿足于常規的敘事模式。
它把歷史長文中,那些大段大段的文字拆開掰碎,再用標志性的人物、事件、思想串在一起。
讓當下的觀眾,可以在影像中去探尋中國精神、中國力量,找到文化自信的源泉和密碼。
這一次,魚叔真的對湖南衛視刮目相看。
沒想到,一向愛玩娛樂的芒果臺,拍起嚴肅題材來,也很有一套。
《中國》總導演李東珅和聯合總導演周艷,曾這么解釋拍攝該片的初衷:
「梳理漫漫來時路,不只是為了了解歷史知識,更是為了走好今天和未來的路。」
而魚叔想說,中華文明,從未斷流。
今日中國,從歷史深處走來,傳承著久遠的血脈。
今天的中國人,就是曾經的中國人。
當我們回望歷史的時候,看到的是令我們驕傲自信的底氣。
更進一步說,我們需要《中國》這樣的良心之作,讓更多人領略到中華文明的永恒魅力。
這,才是我們需要的中國頂流。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公眾號“ 獨立魚電影”,轉載請聯系原作者
緩緩說(huanhuanshuo520):一個有趣有用又有溫度的公眾號,這里會有不正經的胡扯,會有無趣的深刻,也會有熱氣騰騰的生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