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華為發布了最新的第二代折疊屏手機MateX2,盡管售價接近18000元人民幣(約合2785美元),但其預約數依然接近300萬部,有媒體甚至以“年度理財產品”來形容,火爆程度可見一斑。更重要的是,通過這種預約的表現,有業內認為,折疊屏手機真的火了。事實真的如此嗎?
銷量成謎:統計各異,廠商、機構各執一詞
眾所周知,衡量消費類電子產品現在和未來的火爆程度,非銷量莫屬。那么對于2019年正式上市至今已經2年有余的折疊屏手機(注:是折疊屏智能手機)銷量究竟如何?
我們先來看看媒體引用最多,來自全球顯示領域權威咨詢機構DSCC的統計數據。該數據顯示,2020年可折疊屏面板的出貨量達到310萬塊,其中三星占據了絕大部分的市場份額。
這里需要注意的是,該報告所言的出貨量是可折疊面板的出貨量,具體落實到折疊屏手機我們不得而知,而DSCC也僅是給出了包括三星、華為、摩托羅拉、柔宇科技整個2020年折疊屏手機的季度出貨量趨勢占比,并未披露具體的出貨量數據。不過,從去年全年的出貨量趨勢看,三星確實優勢明顯,摩托羅拉排在第二位,華為僅位列第三。
除了DSCC外,我們找到了另外幾家有關折疊屏手機2020年出貨量的統計或者是預測,其中,Sigmaintell群智咨詢的數據顯示約為400萬部;IHS 預估是520萬部;SA預測為800萬部。三者統計的最大出貨量差距竟然在400萬部,整個多出一家統計機構一年的折疊屏手機出貨量。
與DSCC類似,這些統計機構的報告(公開)并未列出各主要廠商的出貨量,且統計和預測結果差距太大,所以我們無法借此了解和分析其中廠商的真實市場表現及背后反映出的折疊屏手機市場的現實狀況。
所幸的是,從公開的市場統計中,我們發現了IDC和Canalys對于去年折疊屏手機的統計,且較為詳細,得以讓我們看到折疊屏手機市場和主流玩家們更為真實的表現。
據IDC統計,2020 年全球折疊屏手機出貨量194.73 萬部,滲透率0.15%,其中三星以71.59%的市場份額占據全球折疊屏市場第一,華為市場份額 10.56%位居第二。
具體到出貨量,三星為139.4萬部左右,華為僅為20.6萬部。
這里,華為在折疊屏手機的市場表現大大出乎我們的意料。
根據華為消費者業務老大余承東在去年2月發布華為第二代折疊屏手機MateXs時稱,其發布的第一代折疊屏手機Mate X上市(正式上市)以來,每個月的銷量都在10萬部左右,那么照此計算,即便是在去年2月Mate Xs上市后,Mate X不再出貨,僅在去年1月和2月兩個月時間內,僅依靠Mate X,華為折疊屏手機出貨量就應該在20萬部左右。究竟是華為在夸大自家折疊屏手機的銷量?還是IDC的統計存有重大失誤?
2019年11月5日
為此,我們引入了另外一家有銷量可依的市場權威機構Canalys的統計,雖然其未給出去年全年全球折疊屏手機的出貨量,但卻有2019年第三季度至2020年第二季度的出貨量統計。
通過該統計我們發現,2019年第三季度,華為折疊屏手機的出貨量并未計入(應該是Mate X在才正式開售,銷量很低的緣故),第四季度出貨量應在20萬部左右,到了2020年的第一季度,隨著Mate Xs的上市,Mate X的銷量降至不足10萬部,但依然高于Mate Xs,二者相加應在15萬部。至于第二季度,華為Mate Xs已經完全接棒Mate X(沒有Mate X的統計),銷量維系在15萬部左右。
到此,按照Canalys的統計,華為折疊屏手機在2020年上半年的出貨量約在30萬部左右。其中Mate X在2個季度內(2019年的第四季度和2020年的第一季度)的銷量應該在30萬部左右,即6個月賣了30萬部,平均每個月銷量僅為5萬部,只是華為官方宣稱每月銷量的1/3。
由于從去年第三季度開始,非市場因素限制的加劇,華為折疊屏手機的銷量開始大幅走低,并在第四季度達到最低點,這從前述去年DSCC的折疊屏手機銷量趨勢變化和IDC對于去年第四季度全球折疊屏手機出貨量的詳細統計得到證實。
例如IDC統計顯示,去年第四季度,全球折疊屏手機出貨量為47.30萬部,華為占比為0.7%,銷量僅為3.3萬部。即便我們按照最樂觀的估計,華為折疊屏手機在2020年下半年的銷量合計也不會超過10萬部(幾乎全部為Mate Xs)。加之Canalys統計的去年第二季度15萬部左右的銷量,Mate Xs去年的銷量在25萬部左右,僅是其發布初期預約量80萬部(官方商城和三大電商平臺)的1/3左右。
Mate X實際銷量僅實現了華為官方宣布的銷量的1/3,Mate Xs實際銷量僅完成預約量的1/3,無論從何種角度看,華為折疊屏手機的熱度要遠大于銷量。
其實不僅是華為,作為折疊屏手機一哥的三星同樣如此。例如在去年年初,三星對外宣稱2020年其折疊屏手機的銷量要實現600萬部的目標,但按照前述Canalys的統計,其2020年上半年出貨60萬部左右,僅為其目標的1/10,而按照IDC的統計,三星2020年全年售出了140萬部左右折疊屏手機計算,僅為其目標的23%。
但隨之而來的是,諸多市場統計機構,尤其是前期做預測的機構,往往是根據相關廠商提供的銷售預期(數據)來推算銷量,這也很好地解釋了我們在文中開頭所陳述的,為何各統計機構在預測折疊屏手機銷量時存有巨大差異的原因。
成本與逐利:禁錮技術創新,槽點難改影響用戶體驗
除了上述折疊屏手機的銷量之謎,歷經近2年時間,折疊屏手機價格的居高不下,及由此引發的系列反應,也讓其現在和未來的發展充滿挑戰和質疑。
在業內看來,折疊屏手機的高價格是由其高成本所決定。表面看起來確實如此。
以三星Galaxy Fold為例,據韓國金融服務提供商CGS-CIMB分別解析Galaxy Fold、iPhone XS MAX和Galaxy S9+的BOM(物料清單)后發現,GalaxyFold顯示模組的成本高達218.8美元,占到整體BOM成本的34%,顯著高于同期的其他兩款旗艦級智能手機。
但只要我們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即便是在成本高企的情況下,Galaxy Fold的利潤率已經與當年的iPhone XS MAX相同,而這完全是通過高價格來實現的。
按理說,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技術的不斷成熟,折疊屏手機的成本會有所降低,隨之價格也會下降,這才符合消費類電子產品的商業規律。但事實是,折疊屏手機的價格非但沒有顯著的降低,反而有所提升。最典型的表現就是Galaxy Fold2(Galaxy Fold的二代)的市場零售價格比此前的Galaxy Fold高出了近1000元人民幣。
無獨有偶,近日華為發布的Mate X2的零售價格比其去年發布的Mate Xs也高出了1000元人民幣。
不過與三星不同的是,鑒于華為消費者業務CEO余承東在去年4月發布Mate40時,接受媒體采訪時稱其折疊屏手機Mate Xs即使賣16999元,但仍然是虧損的,截至目前已經虧損6000-7000萬美元的言論,近日發布的Mate X2到底是繼續虧損,還是可以盈利不得而知。
除了售賣價格外,折疊屏手機的高價格還體現在維修成本上。
根據華為官方公布的數據,華為Mate X屏幕組件的維修價格高達7080元,幾乎是整機價格的一半。而三星Galaxy Fold售價1980美元(約合人民幣14100元),根據GalaxyFold維修報價單,更換屏幕的費用達599美元(約合人民幣4300元),幾乎為整機售價的1/3。
盡管折疊屏手機的價格(包括售價和維修)高居不下,但此前折疊屏手機本身存在的短板卻依然存在。
例如,三星從初代折疊屏手機 Galaxy Fold,再到后來推出的 Galaxy Z Flip,折疊屏的脆弱性鮮見改善或者說改善緩慢。
以Galaxy Z Flip Z Flip為例,其顯示屏采用的超薄玻璃是三星一個主要的營銷賣點。但隨著手機被反復拆解,人們發現30微米的超薄玻璃層并不是覆蓋柔性AMOLED顯示屏的惟一材質,在玻璃表面仍有一層塑料,如果用戶使用不當,仍可能會導致其破裂。
此外,今年伊始,Galaxy Z Fold 以及 Z Flip 被用戶曝光出其在低溫下折疊會發生破裂,形成如同漏液般而完全無法使用的情況。而在過去的2020年,在影響用戶體驗的折疊屏手機的“開合”、屏幕硬度(決定是否容易刮花)等指標上,經過測試均曝出與宣傳不符,甚至差距很大的情況。
同樣,剛剛發布的華為Mate X2,雖然華為聲稱采用了獨特的業界獨有的雙旋水滴鉸鏈,既實現了天衣無縫般的折疊,又能保證最小化的彎折痕跡,讓展開后的屏幕更平整順滑,但實際情況是,雖然“折痕”較友商機型有所改善,可仍未能完全消除現有折疊屏手機固有的“折痕”短板,反而犧牲了折疊的自由度(只能打開或者關閉)。究其原因,除了鉸鏈外,有一種觀點認為,這和其為了降低成本和減少對于三星的依賴,而采用京東方的屏也不無關系。
對于當下折疊屏手機,去年年底《紐約時報》在復盤2020中總結頗為精辟。
今年,三星、摩托羅拉和華為等手機制造商均推出了所謂的可折疊智能手機。這些設備可以折疊或展開,以減少或增加屏幕尺寸。
如果想嘗鮮,你得先權衡一下:設備價格高達1300美元,但屏幕技術不夠成熟,用來折疊屏幕的鉸鏈時間久了會斷開。漸漸地,可折疊手機用起來也很麻煩:在使用之前,你需要先展開手機,然后掃描指紋或面部解鎖設備。
實際上,可折疊手機更像是新瓶裝舊酒。它們的功能與上世紀九十年代和二十一世紀初的翻蓋手機多有相似。不過,有人說過希望翻蓋手機重出江湖嗎?似乎并沒有。
盡管只有200多字,但其中揭示出的折疊屏手機在價格、技術、應用體驗等方面的短板很值得我們的相關企業在未來折疊屏手機的發展中去深思。
未來:求索中變換思路,平衡惠及更多用戶
雖然存在諸多挑戰,但折疊屏手機仍不乏準備新進入的玩家。
例如據來自Display Search 和 DSCC 的創始人兼首席分析師@Ross Young的推特顯示,2021年下半年將有多款折疊屏手機發布,其中三星將帶來至少三款折疊屏產品,而OPPO、vivo和小米將有共計四款折疊屏產品發布,谷歌也有一款折疊屏手機在下半年上市。
與此同時,據相關媒體報道,三星顯示器公司(Samsung Display)已經簽署了一項協議,向中國部分智能手機制造商供應折疊式顯示屏,而這些可折疊屏計劃于今年第三季度開始發貨,并在年底前交付100萬塊,這使得今年中國智能手機廠商進入折疊屏手機市場的傳聞更加可信。
更多玩家進入折疊屏手機市場,對于市場和用戶無疑是一大利好,畢竟競爭帶來技術的發展和成本的降低,讓用戶擁有更多的比較和選擇。
不過,當我們仔細觀察發現,更多廠商還是將重心局限在如何“折疊”設計的表面。
以小米為例,據荷蘭科技博客 LetsGoDigital披露,小米提出過不少于七種與折疊屏相關的設計方案。而2021年新年伊始,國家專利局披露了小米的四項新設計,涉及三款翻蓋式設備、以及四款具有內折式屏幕(可攤開成平板模式來使用)的新機,似乎均與折疊屏有關。
折疊屏手機發展到現在,內折、外折、三折、卷軸折……廠商們在折疊屏手機的折疊方式可謂絞盡腦汁,作為折疊屏手機,在折疊方式上下功夫本無可厚非,但切忌劍走偏鋒,忘記了折疊屏手機為何而生?其對于用戶,與普通智能手機相比,最大的差異化體驗在哪里?而折疊僅是這種差異化體驗的形式,至于何種折疊方式更是如此。
這里我們不得不提及蘋果。有關蘋果推出折疊屏手機的傳聞其實一直不絕于耳。其中有報道稱,蘋果的某些專利顯示,其有可能讓蘋果所謂的折疊屏手機不需鉸鏈就能實現折疊屏幕的效果(繞過了當下折疊屏手機中痛點之一的鉸鏈)。
最終蘋果所謂折疊屏手機以何種形式出現我們不得而知,只是希望借助上述提醒相關企業,科技產品的創新,一定要明確創新的核心訴求,而未必一味拘泥于外在形式,尤其是這種外在形式對于核心訴求提升有可能進展緩慢,甚至遭遇瓶頸之時,轉換思路就顯得尤為重要。
此外,在形式與核心訴求間差距縮小的過程中,為了讓用戶擁有更多對于產品體驗的寬容度和加速產品的推廣、成本的降低,如何充分利用價格杠桿,而非一味地逐利也是廠商接下來必須認真思考的,只有這樣,折疊屏手機才能以更快的速度迎接“真火”的到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