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問我怎么把文章寫好,我不知該如何回答。因為寫文章這個事情在我看來,實在是不好說的,難度太大,我目前還沒有這樣的高度來教授人。只能就我自己寫文章談一些個人體會,算不得什么好為人師,只能作為交流。
我寫文章向來喜歡隨性而為,絕少刻意雕琢,一般情況下都是一揮而就,很少字敲句推。因為我很是不愿意那樣做。這算的上是偏激之道,所失在嚴(yán)謹(jǐn)和規(guī)范。好處則是抒情而真,亦可謂之“思無邪”。
我主張的是“得意忘形”、“得兔忘蹄”、“得魚忘筌”。只要文章能夠抒發(fā)感情,傳遞道理,它的作用就達到了,至于文字本身不用太斤斤計較。易蒙卦曰:“再三瀆,瀆則不牿”。通情達理之后,就可以了,一些束縛的封建的、固化的、落伍的規(guī)矩就可以去除了。為文之道,無非情、理。
古人說: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言情之文必須出自本心,發(fā)自內(nèi)心,抒發(fā)真心。所謂“情不深則不能感人”。今天我們很多所謂的作家、作者寫文章為什么很少人看了?不是沒有讀書的人了,而是寫文章的作者不用“真心”,寫的文章缺少了“真情”,和讀者產(chǎn)生不了共鳴。
《文心雕龍》言:夫作者曰圣,述者曰明。寫文章的人是有“圣明”之資的。今天人人可以為文的年代,信息爆炸的時代。更需要情深之文,窮理之章。因為“小人之過,也必文”。
雕刻琢磨是工匠精神,這個當(dāng)然不可否定,亦不可或缺。但是為文之道是大道。正所謂“文之為德也大矣,與天地并生者。”光有工匠的雕刻琢磨之功還是不夠的。君子不器。今天人們的認(rèn)知水平,信息獲取的能力遠(yuǎn)遠(yuǎn)超過古人數(shù)千數(shù)萬倍了。文章的作者如果僅僅滿足于雕刻琢磨一些精致的“器”文,已經(jīng)是不能夠吸引讀者了,必須上升到“道”的高度了。當(dāng)然上升到“道”的高度不是一天到晚的談?wù)撎摕o縹緲,人們聽不懂的高深理論,那樣只會更加失去讀者。“道也,常也”。能夠做到“言常而不失常”就一定可以成就一篇好文章,也一定可以引起共鳴。
如何做到“言常而不失常”呢?我個人的做法是:多讀書,多交流,多實踐。
多讀書這個是寫好文章的基礎(chǔ)。沒有豐富的閱讀量,很難寫出好的文章。就是雕刻琢磨也是需要多讀書的,不然也雕刻不出來精致的作品。當(dāng)然多讀書也是要有選擇的,因為人的一生時間有限,即使是專業(yè)的作家、學(xué)者也不能讀盡天下之書,何況我們這樣普通的文字愛好者呢!我個人讀書首先是選擇一些中國傳統(tǒng)的最經(jīng)典的書籍和歷朝歷代最有代表性的作為基本的、必須反復(fù)閱讀的書籍。再者就是選擇一些國外的經(jīng)典書籍也常常閱讀。力求做到孔子說的“溫故而知新”。說到這句話,今天有人認(rèn)為孔子說這話的意思是通過學(xué)習(xí)古代經(jīng)典書籍,也就是“溫故”就可以知道今天的社會會有怎樣的發(fā)展,達到“知新”。實際上這是第一層次的意思,也就是“鑒古知今”。但是還有一層更深的意思即“溫故而且知新”。我開始讀書的時候見到很多的書籍上寫的是“溫故,而知新”,后來讀到有的前賢書籍卻寫的是“溫故而知新”,比如康有為,辜鴻銘。他們解釋的是“溫故而且要知新”,因為這才是孔子說的“一以貫之”、“極高明而道中庸”。不然僅僅只是“溫故”,不就偏“故”了嗎?即使可以通過溫故,而知新,這個所知也是有所“失”的,是不全的。那么就和孔子的“中庸”學(xué)說、“道不遺”的理論有所違背了。于是我就“闕如”存疑,繼續(xù)去大量的閱讀。當(dāng)我在讀到《尚書》、《淮南子》、《人物志》中說的:寬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亂而敬,擾而毅,直而溫,簡而廉,剛而塞,強而義等等這些語言的時候,我頓時恍然大悟了,知道了康有為和辜鴻銘等人說的是完全正確的,是更深的理解了孔子的“一以貫之”、“極高明而道中庸”之學(xué)說。如果不是大量的閱讀,這個疑惑就會一直存在。
至于多交流這個問題,不用太多說。《詩經(jīng)》說“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孔子也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衿渖普叨鴱闹洳簧普叨闹N覀儽仨氂幸活w人人可為我?guī)煟豢珊脼槿藥熤模瑫r又要具備辨別是非真假的智慧能力。真正做到“無友不如己者”,這樣就可以不斷提升自己,豐富自己。
最后多鍛煉。“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于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
理論聯(lián)系實際,學(xué)會用自己學(xué)到的知識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不要滿腹經(jīng)綸了,一遇到問題就束手無策,沒有辦法了。善于運用知識解決問題,這個就是真正的行知合一,一以貫之。人類之所以文明,就是因為人類不同于其他動物只見當(dāng)下。人類能夠察于當(dāng)下,發(fā)掘歷史,探索未來。無論是當(dāng)下之察,還是對過去的發(fā)掘以及未來的探索,都要用知識智慧去解決。所以能夠運用多讀書、多交流獲得的知識和智慧,將“文明”章顯的更大,這個“文章”一定就是“美”的,就可以引起共鳴。也就是孟子說的“充實之謂美,美而有光輝之謂大”。
這就是我的一點體會,隨手而成。(李多善)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