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字便是僧;兩個字是和尚;三個字鬼樂官;四字色中餓鬼?!?/p>
這是《水滸傳》罵和尚。
施耐庵又說,單道這和尚是鐵里蛀蟲,鐵最實沒縫的,也要鉆進去。凡俗人家,豈可惹他。
在他筆下,和尚不單好色,也會鉆營斂財。每日吃著施主的好齋供,飽暖思淫欲。
“不禿不毒,不毒不禿,轉禿轉毒,轉毒轉禿?!?/p>
這是蘇東坡罵和尚心思惡毒、手段毒辣。
“此物只可林下看,豈堪引入畫堂中。”
這是李昌齡《樂善錄》引用楚人諺語,直接把和尚比作“物”,簡直不當個人了。
那意思,倘若把和尚引到家里來,就如招了災星一樣。
在《笑林廣記》里,有這么個笑話:老和尚在園子里大便,結果一坐下去,屁股插在竹筍尖上,疼地大叫。旁邊的小和尚幸災樂禍:現世報來得快。
這背后,就是暗示很多和尚對小和尚做的那件事了。
在《三言二拍》里,和尚甚至殺人越貨,囚禁婦女,甚至扮成尼姑,潛入百姓的閨房中。
況且,他們仍道貌岸然,僧衣白袍,裝起一副好面孔,吃著十方供,掙著愚夫愚婦們的香火、燈油錢。
因此,他們喜提禿驢、賊禿、禿鳥等多個綽號、花名。
在古代,和尚的名聲確實不太好。
在現代,他們的名聲似乎也不怎么樣。
前幾天,四川開江金山寺僧人辱罵游客,原因是該游客拿著外面購買的香到寺里拜佛。
僧人不但一把將游客手里的香扔掉,還聲稱只能買寺里的香。
該游客后來向寺里的其他和尚反映,結果不但被驅趕,還被辱罵:“滾XX的?!?/p>
這哪里還有出家人的樣子!
有人說,現在的和尚把寺廟和宗教當成生意來做。
我看則不然。他們在古代,就早已做起了生意了。
燒香要錢,香油要錢,做經懺、道場要錢,開光也要錢。做了虧心事,就到寺廟里塑金身、找替身,那就更是要錢了。
在古代,做和尚要有朝廷發的“度牒”,也就是許可證書。這度牒必須用重金來買。
在現代,做和尚先要讀“佛學院”,有了文憑,然后向有關部門申請,變成了一種職業和經營許可了。
這些,和做生意有什么兩樣?
這還是真和尚、真寺廟的“正經生意”呢。
其他的假和尚、假活佛招搖撞騙、男女通吃、氣功開光、修煉來世、誘奸女弟子的事兒,更是層出不窮。
為什么和尚如此不遭待見,甚至是歧視、偏見呢?
在我看來,出家人的戒律本身就是“逆人性”的:禁欲、吃素、誠信、柔順、卑己。
這都很難做到,因此,破了戒的、不像話的和尚不在少數。
而這些戒律,偏偏是他們神圣性、合法性的來源。
倘若沒有這神圣性、合法性,寺廟和僧人就不受世人的尊重、信任,那就沒有了香火、收入。
換句話說,為了能生存,甚至掙錢,和尚們必須維持自己的神圣性、合法性。
但遵守戒律又太難,所以他們就只能裝模作樣、道貌岸然,貼上了金身,端起了假面具。
然而,和尚也是人,也有人欲。況且,長期被壓抑的欲望,很容易以極端的方式釋放出來,
說句難聽刺骨的話:和尚就是靠著裝樣子來生存或賺錢的。
裝樣子成功的,就是好和尚;裝樣子失敗的,就是不像話。
何況,他們自稱貧僧,但其實一點都不貧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