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巴黎殿堂級珠寶藝術世家CHAUMET以“女王力”為主題發布了 約瑟芬皇后系列全新手表和珠寶 ,我估計大部分女性讀者都知道這個系列那個以水滴形為中心的設計、并可能覺得每一屆新品不過是圍繞著它做衍生。但在我心中, 小小一枚水滴,卻濃縮了巴黎時尚、潮流和文化的變遷史。
眾所周知,(特別是在巴黎人心目中),法國由巴黎和農村組成。
不止今天,哲學家孟德斯鳩在《波斯人手札》里頭一早就提到:一個離開巴黎去鄉下住了小半年的女士再回到巴黎時,身上穿的、妝發打理的,看起來就像她離開了三十年那么久,已然真的成為鄉野村婦了。這里頭是否運用了夸張的寫作手法我們現代人也沒地兒核實去,但它從側面印證了:自古以來,萬千女性孜孜以求的法式風格,其實就是原汁原味的巴黎風尚。
事實上時尚并非平地起波瀾地直接由巴黎興起,而是冒頭于文藝復興時期的意大利,與新的財富積累方式、中產階級和人文精神的抬頭捆綁在一起生機勃勃地發展。在那之前的中世紀,無論男女都習慣身著一件長到腳踝的無腰帶褶皺長衫,不展露性別痕跡,是文藝復興讓新興的社會精英心態上覺醒了,由此男裝女裝變得涇渭分明。
時尚在法國的第一次突飛猛進就發生在太陽王路易十四的年代,他為了讓法國變得高級、可謂在打造歐洲最華麗宮廷這件事上殫精竭慮,這種爭強好勝想要贏的心態主要源于他實在接受不了基督教的中心和時尚的中心都在意大利這件事,意大利怎么可以這么紅,風頭全部都被你搶走了怎么可以,總得有一個在我們法國吧。
由此法國扯開了重商主義大旗,從意大利引進工匠做培訓、在里昂建立絲綢工業、立法規范進出口、你買外國貨我給你狠加關稅……在這一頓騷操作的同時,路易十四更是親自下場帶貨,開始穿金戴銀、身披重工制作的精良國貨。貴族們一看,馬上跟著效仿,再本著古早年代潮流自上而下的流動法則,老百姓也追著宮廷里的最新穿搭潮流走。以至于到了1660年左右,全歐洲的時髦人士都已經開始模仿法國的時尚了。
這說明時尚的精髓,自古就是模仿。
百年后舊制度的末期,凡爾賽因為有過之而無不及的過度荒淫而臭名遠揚;而那時巴黎新潮流的領路人、未來的皇后約瑟芬也早早離開家鄉安地列斯島,抵達自己夢寐以求的時尚之都巴黎。
約瑟芬絕對是一個傳奇女性,但后世對她的認識幾乎都來自于盧浮宮里那副《拿破侖加冕禮》的配角形象以及被津津樂道的、她如何是拿破侖最愛直至生命中最后一刻的坊間八卦,以至于CHAUMET以 約瑟芬皇后 之名開辟一條珠寶線都會給人一種這是她蹭了拿破侖熱度的錯覺。
事實剛好相反,至少在拿破侖還是一介武夫的歲月里,是約瑟芬牢牢攥住兩人關系中的主動權,將這個科西嘉島來的窮小子引入上流社會,所以有歷史學家稱:拿破侖和約瑟芬,他們一同冒險、互相成就,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甚至一起退出歷史舞臺。
約瑟芬出身于安地列斯島的底層貴族之家,在拿破侖之前曾被許配給一名子爵,育有一兒一女。這次婚姻帶給她的,是期盼已久的巴黎、沙龍、華服、珠寶、被男人仰慕。大革命爆發后沒幾年,她已經成為巴黎上流社會無人不知的萬人迷,并與督政府的人打成一片。也幸好如此啊,約瑟芬才得以在第一任丈夫隨著舊政權倒臺而被砍頭之際,逃過斷頭臺一劫,并日漸在上流社會如魚得水。
可以帶他進入上流社會的約瑟芬,正是不善社交、外表也毫不起眼的拿破侖夢寐以求的仙女。不得不說那時的拿破侖,老工具人了,上頭覺得他只會打仗,乖乖聽命就行。怎料與約瑟芬閃婚之后,就好像開了外掛般發達了,直到一路稱帝。
聽說由于約瑟芬花錢太過大手大腳,窮苦出身的拿破侖常常不情愿給她買單;但其實他倆也就是半斤八兩,因為拿破侖同樣希望宮廷里極盡奢華,以配得上自己的帝王身份。所以,作為巴黎上流社會的巔峰人物、時尚偶像和初代時尚受害者,約瑟芬皇后開始將自己的審美和品位潛移默化地傳送到拿破侖跟前。
強有力的例證之一就是尚美巴黎CHAUMET ,有藝術史學家發現,其實早在約瑟芬成為皇后前,就已經委托創始人尼鐸做珠寶了,她實際上是CHAUMET最早的一批客人之一。想想也確實說得通,這般日日點亮沙龍的精巧細膩之物,如果不是約瑟芬引薦,拿破侖上哪兒尋去。
由此看來,作為熟知法國上流社會歷史的殿堂級珠寶藝術世家, 今天CHAUMET也絕非因為皇后職位之名、而是約瑟芬作為女人的豐富性來為這條線命名。 我看過一個歷史紀錄片,剛好CHAUMET博物館的藝術史學家Béatrice de Plinval在其中出鏡,她說, 皇后是時尚設計師和珠寶商最好的客戶,約瑟芬這位女士豐富了藝術,她讓精湛的技藝重獲生機,塑造了一整個世紀。
這里所說的精湛技藝到底是什么,我猜正是塑造了由約瑟芬年代一路傳承下來的、3500多頂冠冕的絕活兒和藝術眼界,更不用提這些冠冕的主人和她們的命運、故事以及愛恨情仇。這種隨著歷史而來的波瀾壯闊,在珠寶品牌中也是絕對的獨一份。
那么拿破侖到底對后世叫做約瑟芬皇后的這個系列有沒有一丁點兒的貢獻? 有的,冷知識是約瑟芬原名真的好長好難記,Joséphine是拿破侖給她起的愛稱,他有一種莽夫般的浪漫,會為自己心愛的女人起名字。
從路易十四到瑪麗·安托瓦內特再到約瑟芬皇后,時尚流動不止、巴黎被視作時尚中心的地位至今有效。但仔細想想,一路隨著王侯將相和名流們叱咤風云的服裝或珠寶, 今天還留存于世且被大眾所熟悉的,CHAUMET或許是名頭最響亮的一個了。
一些同樣偉大的品牌要生得更晚,另一些同時代的星星則隨著傳奇落幕而早早隕落,所以今天各類提及CHAUMET的資料中,總少不了“最正統”、“特別法式”、“巴黎學院派”……這樣的修飾詞。
“正統”來源于它在創始人年代就以皇室委任起家;而 “特別法式”和“巴黎式學院派”在我的理解中則指向手藝、藝術修為和文化外延。 意思是,CHAUMET世家的工匠可以對各種精湛乃至幾近失傳的工藝手拿把掐,通過它們精準雕琢出隨年代和潮流而變的法式風情珠寶作品。
所以在特別崇尚古典文化的拿破侖年代, 他在加冕大典上佩戴了宛如古羅馬人樸素金冕式的月桂葉花冠 ;與之相配的,是 約瑟芬皇后希臘式高腰裙 ,以及尼鐸為其打造的裝飾有鉆石和柔光珍珠的忍冬、棕櫚葉和古希臘風格圖案交纏而成的浮雕和凹雕珠寶套裝。
接近十九世紀中期時,上流社會女士的 發型潮流發生改變 :好像路易十四初戀瑪麗·曼奇尼那樣的、覆蓋雙耳的中分開始回潮。
曼奇尼風格珠寶
精通輕盈 自然主義風格的接班人弗森以“曼奇尼”為名,設計出一對點綴著流蘇并嵌滿鉆石的發飾, 分別佩戴于兩側的卷發上,繁復精致不說,更將女性形象襯托得輕盈、輕快、輕松。
CHAUMET數千頂冠冕中集大成者——創作于美好年代的波旁-帕爾馬冠冕
到了約瑟夫·尚美掌舵的 法國美好年代時期 ,整個歐洲順風順水,藝術、文化、科學的成熟將大眾的審美和品位推向更為精致高雅的階段,CHAUMET在此時也迎來了 冠冕的黃金時代:
CHAUMET為沙俄公主打造的光芒萬丈的“旭日”冠冕,唯有驚艷可以形容
波浪渦卷造型冠冕,1909
有靈感源自俄羅斯傳統織物頭飾的寬闊外傾造型;有美好時期標志性的蝴蝶結、花環和弧形造型;還有用當時最in的材料——鉆石和鉑金——去模仿星辰、新月和天空的質感、落于優雅女士們的頭上或者胸衣之上的閃耀珠寶。
貝斯巴勒伯爵夫人佩戴著極具裝飾藝術風格的CHAUMET冠冕
再之后的裝飾藝術風潮下,CHAUMET重啟古老的刀鋒工藝,勾勒簡潔的鉆石線條,更將冠冕簡化為低橫于前額的珠寶發帶,更符合新時代開始走出家門工作的女性那種簡潔利落的著裝和生活方式。
……
直到步入千禧年,如今已故的超模Stella Tennant近乎素顏、在蓬亂短發之上頭戴波旁-帕爾馬 冠冕的大幅肖像出現于芳登廣場, 這是CHAUMET向新千年發出的一個信號:今日的法式精神,或許恰恰代表著沖破某些約定俗成的觀點,不被單一形象所束縛。
冠冕歷來是CHAUMET的靈魂,作為冠冕大師,CHAUMET世家在今天除了延續傳統、展開二十一世紀冠冕創作大賽之外,更 將經典冠冕中的那些符號打碎提煉,幻化為當代女性日常佩戴的閃耀一筆:
其中Jardins系列源自弗森年代對于輕盈飄逸自然主義風格的青睞;Liens的連結符號取自美好年代時期的冠冕巔峰之作,也別忘了同時期那條絕美的羅昂貼頸項鏈,上面的X連結標識誰說不是與今天的Liens系列一樣同宗同源呢;約瑟芬皇后系列呢? 它 最為重要,象征著從CHAUMET自誕生起就決定以珠寶表心意、為愛冠冕的初心。
在新時代,這份初心隨著女性意識的進化和提升,更演變為一種為自己戴上冠冕的女王力。
這樣看來,身著CHAUMET珠寶的你我,都穿戴了一小塊時尚和藝術文化史的吉光片羽呢。
這次約瑟芬皇后系列所發布的新品當中,我 最喜歡手表和鉆石項鏈的處理 ,它們當中的 共性是水滴形和倒V字元素。
水滴形是各行各業創意人士很青睞的設計符號,前有經典包豪斯家具品牌Knoll以將要斷開的水滴為靈感創作郁金香桌,后甚至有大劉在《三體》中給三體人設計的水滴形探測器。為什么都用水滴?我的設計師朋友閔睿一句道破天機:因為 水滴孕育生機啊!
CHAUMET會將水看作是包容過往和孕育新生的載體嗎?這我沒去確認,但她們顯然是 最早用水的形態來塑造珠寶的世家之一 ,今天回看美好年代時期CHAUMET為沙俄公主所做的鉆石“瀑布”冠冕,那種壯麗雄偉、水珠飛濺好似是真的的氣勢,縱是上百頂冠冕齊聚一堂你也會被它牽動目光。
與“瀑布”冠冕前后誕生的“瀑布與海豚”冠冕
無形的水在珠寶大師的工具下剛柔并濟,成為 約瑟芬皇后系列最招牌的標識之一 。
戒指和耳釘一樣逃不掉水滴造型
而 V 呢,只需下面一圖即可解釋:
以蘇格蘭女王“瑪麗·斯圖爾特”來命名的 白鷺羽飾冠冕(Aigrette) 擁有流暢的V字形態,在美好年代那些中小型沙龍聚會中,它比富麗堂皇的冠冕更適戴,頭頂的珍珠鉆石花朵隨著女士們的身體動作靈動搖曳,與輕松愉悅的社交氛圍更配哦。
所以 倒V形也成為女王冠冕的符號 ,落戶于這一系列作品當中。
但不同于皇室貴族們必備的排場,百年后的CHAUMET, 手表上不設搭扣、只以倒V標識做開合以沿襲傳統;項鏈也不過分堆砌,只得幾顆水滴形鉆石就足夠氣勢。 這是“科班”出身珠寶世家當下傳達出的法式態度:在更加適合職場的環境中, 簡煉珠寶同樣可以承載身份和個性 ,一如它們在古典年代被皇室女性所推崇的那樣。
今天,法式風格被全世界萬千尋求個性的女性所推崇,跟那些我們認為審美比較優越的國家的女性學穿衣打扮更是互聯網上重復性非常高的話題。
但我想僅僅從外在copy法國女性的穿衣戴物這還是太淺了 ,因為穿衣是需要土壤的,我們沒有從那種文化一路走來的土壤,注定無法形神合一 。所以咱不妨先以CHAUMET的發展歷程為依據去 試著理解法國式時尚的精神 :經典為本、更簡練、一直閃耀、學著節制。
其余的,火候到了,自然水到渠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