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記得打開,我時常在不同社交平臺的私信中收獲網友們的各式心結:比如羊絨衣可以手洗嗎?哪個品牌用藍寶石比較多?買鉆石時4C中的哪個C最重要?針織物品不能掛的話,如何在陽臺通風?現在哪幾款手表最值得投資?職場服裝如何跟珠寶搭配?怎樣一步步建立一個自己的衣櫥?是否可以談談成熟女性選擇黃金還是鉑金珠寶的審美觀念?刷大衣的軟毛刷是哪種?xx的手表真的質量特別差嗎?……甚至,我爸醬牛肉的秘方是什么。
上周我在上海出差途中突然靈光一現: 決定建立新欄目——【科普】專為答疑解惑。 從此, “科普”和“近期買摯愛” 就并列成為兩個 目標是用一篇短文盡量說清楚一些知識或者分享某件好物 的孿生欄目了。
僅僅是想到這個點子就已經讓我呈現出血壓蹭蹭蹭往上走的興奮癥狀了,我的熱情如此之高以至于當下就手腦并用地劃拉,看看近期有什么值得說道說道的話題,直到在手機里翻到了這張頭圖。
Talisman這款戒指獨一無二,是需要你去跟De Beers定制才會下單完成的作品,它整體價格并不貴甚至可以說非常感人,但因為 上頭的鉆石原石你撞上哪顆是哪顆,所以勝在每個人的戒指都不會重復、世間僅此一件 。
跟銷售聊天時,她叮囑我 選擇技巧:主鉆可以相對更偏香檳色些,復古感更佳。 我又參考了擁有這枚戒指的品牌員工上手圖,發現原石方一些的,設計就更具帝王相,戴上效果跟金勞差不多,無論男女都很霸道;原石圓乎點兒的,的確更紙迷金醉、復古氛圍濃郁。
感謝Julie供圖
盯著這個戒指看的時候,我冷不丁地 有個想法劃過大腦并直接反射到語言上:欸,這些原石都是從哪兒來的啊?我的意思是,從什么礦區來的? 銷售一愣,估計在琢磨這算是哪門子問題。通常而言,拋光打磨過的鉆石,大家會默認品質都是一樣的,過分強調產地的話,從銷售的角度來說不太容易賣貨,萬一客人來了說我就要加拿大的白鉆、南非的彩鉆怎么辦?其他地區的還賣不賣?
但De Beers作為鉆石大倉庫, 做了一件蠻有意義的事兒,我覺得算是整個四月活動中較具啟發性的 :她們做了一個觀賞度和教育性雙高的高級珠寶系列,把 四大礦區的五種地貌 具象為五組氣勢磅礴、粗獷和格調并存的作品,讓觀眾直接感受幾個鉆石產地的風貌和氣質。
對預算充足的vip客人而言,它們是喜歡就大可收入囊中、并且世間僅此一套的獨特作品;但對于更多無法擁有的人來說,這也是鉆石、甚至地理知識普及小課堂,只要你學習和傾聽的意愿強烈,勢必能解鎖一丟丟自己的知識盲區。
就我的了解來說, 戴比爾斯3克拉以下的白鉆基本上都開采自四個礦區,分別位于博茨瓦納、納米比亞、南非和加拿大 。英國人買東西有一個特別偏執(近似矯情)的傳統,就是喜歡看產地、追根溯源,導致大家在超市挑揀玉米或者藍莓時,定要查閱一番它們是打哪個地方的什么農場一路而來企圖爬上自家餐桌的。
我曾對鉆石萌發出類似對玉米和藍莓的思緒:不同礦區的鉆石真的有什么區別嗎?想回答這個問題就不能不老生常談地提一句: 大概多少億年以前,鉆石因為在地心處長時間地經受超高溫高壓而沉淀成型。大部分彩鉆呢,它們天然的顏色則源于鉆石在形成過程中內部一些調皮的微量元素 嘛,比如黃鉆是由氮原子致色、藍鉆是氦或者氫原子致色等等。
所以從時間縱深來看,外部環境似乎并不一定能影響鉆石本身的質感和特性。
但如果把參考標準換成空間變化,或許我們人類就樂意一廂情愿地為鉆石尋找上下文、認為某種特別的地貌或者溫度環境讓那里的鉆石別具個性了。
加拿大Ellesmere島
加拿大應該是已知的最后一個被宣布發現鉆石的地方, 這個發現讓很多人舒了一口氣。首先,在那個節骨眼上,歐洲人權團體正鬧得歡。他們譴責在安哥拉之類的國家鉆石買賣都用來資助內戰,非洲的情況也很悲慘,幸好加拿大一身清白, 鉆石商也把鉆石的形象更多放在上流社會的優雅上。
其次發現鉆石的地方在加拿大西北地區、北極冰凍的湖床里,不但很快在數量上直追納米比亞和博茨瓦納,在品質上也有地方特色: 宛如伏特加般清澈與冰冷。De Beers曾透露從自己礦區 Gahcho Kué獲得的鉆石凈度極高,它們剛被開采上來時還微微蒙著一層冰霜呢。
太喜歡這件了,跟假領子似的
所以展現加拿大礦區的這組作品就叫做 Ellesmere Treasure ,沒有一顆彩色鉆石加入,全部仰仗白鉆勾勒出一個冰天雪地的純凈世界:有霜花、有冰塊,清冷凜冽。
模特上身也無限美
與加拿大的地貌形成宛如冰與火般對比的,是非洲的礦區。 在加拿大,每年價值12億的鉆石原石藏于鬼魅般的河床中,但在納米比亞、博茨瓦納和南非,它們則潛入到黃沙深處、隱身于湍急兇猛的河水中。
南非的第一道鉆石曙光萌芽在奧蘭治河, 它是南非境內最長的一條河,源于萊索托、注入大西洋,并成為相鄰幾國國界。在世界對南非的印象還停留在“只有一條條枯水小河、一望無際的草原和一群群白蟻”時,有位牧羊人在奧蘭治河中發現了一顆83克拉的鉆石原石,經過琢磨后,它成了名為 “南非之星” 的閃耀珠寶。
從此,全世界蜂擁而至,這個國家的鉆石開采馳名世界。連帶著奧蘭治河流經的納米比亞,埋藏于長河之中的鉆石順流而下,在獨特環境中逐漸形成。專業開采者通過海上采礦和沖擊礦開采工藝,從河床和海洋中發掘出純潔無瑕、毫無雜質的鉆石原石。
南非水下仙境蘭德斯礁
聽說 南非以出產彩色鉆石聞名,De Beers大部分彩鉆原石均開采于此 ,我曾與一名業內人士探討其中緣由,最后也只得出了“恰巧在鉆石形成過程中,方方面面的條件都剛好到位,導致這個地方產出彩鉆的概率比較高,是地球的一種巧合”這樣的的凡人觀點。
所以De Beers以南非的水下仙境蘭德斯礁為代表,創作名為 Landers Radiance 的作品,個人認為志在 強調南非出眾的彩鉆資源。
所以 無論在鉆石切割方式還是色彩組合上,都為本次之最: 明亮式切割、馬眼形切割、橢圓形切割;黃鉆、粉鉆、橙鉆、褐橙鉆、白鉆……有自己的鉆石倉庫,出手的確不一般啊。在身臨其境的背景板映襯下,你圍繞著這些色彩繽紛閃耀的項鏈手環走一圈,真會有夏天在海洋世界瘋玩水的神清氣爽。
南非莫特拉斯峽谷
不止如此,或許是南非對戴比爾斯品牌太過重要,另一靈感源于 莫特拉斯峽谷的Motlatse Marvel 作品則靠彩鉆的光影去模仿波瀾壯闊的自然奇觀和山谷幽景,有人會厭倦日出和夕陽嗎?
我永遠看不膩,無論太陽升起或者落下都帶給我希望;特別是夕陽,人類如此中意它,大概就是因為知道用不了多久,新的一天就要來臨了吧。
而到了納米比亞,De Beers沒在奧蘭治河上做文章,而是 把目光投向這個國家的象征——納米布沙漠 。納米布沙漠不但是地球上最古老神秘的沙漠、擁有整個世界最大的沙丘,更出現在納米比亞的國徽之上,可見其對于納米比亞提綱挈領的象征作用。
納米比亞納米布沙漠
相較于加拿大一望無際的純凈,名為 Namib Wonder 的作品特別性感,它有如沙丘般的起伏曲線好似黃金圣斗士的鎧甲、又像天使之翼。
其中我最愛 由白鉆、黃鉆和黃鉆原石打造的項鏈耳環套裝 ,雖說是用鉆石模擬流沙的質感,但在非洲大背景下,你還是會想起那些有關鉆石神力的傳說。
最后是緊鄰納米比亞的博茨瓦納。 據說博茨瓦納共和國政府持有15%的戴比爾斯公司股份,可見在鉆石勘探生產的上游領域這個國家的重要性。
比較邪乎的傳說是那邊的鉆石深埋于沙漠當中,幾百萬年來都未曾被發現,以至于遍體毫無磨損痕跡、被開采出來時晶瑩剔透地呈現出8面和12面的晶體結構。
博茨瓦納奧卡萬戈三角洲
其中最為出名的一顆,是2018年在奧拉帕礦區發現的重達41克拉的藍鉆原石,它被打磨成一顆20克拉的橢圓形鉆石,得名 “奧卡萬戈藍鉆” ,指的就是位于博茨瓦納西北部、由水道、漫灘和島嶼組成的世界自然遺產奧卡萬戈三角洲。
所以,De Beers與博茨瓦納的親密戰友關系就盡在這套 Okavango Grace 作品上了。纖細搖曳的水中蘆葦、水面因它牽動而來的波光粼粼,這些柔美靜謐的自然界景象都被冷色調鉆石(綠鉆、淡彩粉鉆、白鉆)塑造出流動性,引人不禁打開搜索引擎,從海量從未留意過的圖片中感受這片沙漠中的豐饒水域。
乍看之下,這幾組高級珠寶的名字都很有趣,它們皆遵從 標志性地名+表壯麗/優雅的名詞 的構成原則,什么wonder/treasure/grace/marvel啊, 這是De Beers的小心思:將鉆石的閃亮璀璨歸功于它誕生地之獨特氣質。
那么回到開頭的問題: 從不同礦區遠道而來的鉆石對普通消費者而言重要嗎? 我僅代表個人感覺:只要這些鉆石來自非沖突地區、每一顆都符合道德和環保標準,在經過細致地拋光打磨處理后,對我們普通人未受訓練的眼睛而言,或許并無差別。
在現場我放肆試戴
畢竟,哪怕面對4C這般世界公認的鉆石選購標準,像我之前多次采訪的在De Beers集團工作逾40年的的鉆石專家Andrew Coxon或者聞名于世的珠寶作家Antoinette Matlins也都曾表示: 不要完全把寶石實驗室給出的“體檢報告”當做鉆石的美和價值的指示器,它就是一份報告,并非美的標準。
在最終下定決心前,要以自己的雙眼為判斷依據,自問到底有多喜歡它,然后去買讓你快樂的那顆。
只不過,在對鉆石礦區有了一丟丟皮毛認知以后,我想下次自己會假裝內行特意去問問加拿大的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