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泰戈爾《飛鳥集》有一句話,世界以痛吻我,我要回報以歌。
它讓我想到了歌手張韶涵。
★07年出專輯,和吳尊拍戲,是大家心目中的甜美教主;
★08年被查出患有「心臟二尖瓣膜脫垂」,回加拿大進行手術治療;
★回臺灣后,賬戶上的一億多財產被母親轉走,還被要求每月拿出150萬的高額贍養費;
★遭到拒絕后,父母和舅舅向媒體造謠,說她同性戀、吸毒、不孝;
★與此同時,昔日好友搶了她的資源,見風使舵的媒體選擇雪葬她….
比偶像劇還狗血的人生,并沒有擊垮張韶涵,2018年她憑借一首《阿刁》翻紅,她對觀眾解釋,自己最喜歡的就是阿刁的“甘于平凡,卻不甘于平凡地潰敗”。
為了做到這一點,她花了十年時間,期間她堅持健身、控糖、練習唱歌,把自己活成了大家羨慕的自律大神和女王大人。
這期間苦嗎?肯定是苦的。
就像《少有人走的路》提到的,心靈的成長,心智的成熟需要不斷努力,而且必然是艱苦的過程,它必須與自然法則對抗,必須跟循規蹈矩的自然傾向背道而馳。
那么,習慣走平坦路、害怕荊棘遍布,害怕受傷,害怕改變的我們,是否有自救的能力?
不用急著回復,這個答案在你讀完《少有人走的路》后,再回答也不遲。
《少有人走的路》是一本有著傳奇色彩的暢銷書,在沒有任何宣傳的情況下,迅速成為「網紅」書籍,并連續上榜美國《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近20年,還被翻譯成23種以上的語言,是人人必讀的經典心理學書籍。
當然,它不像一般心理學書籍那么晦澀。想要走一條少有人走的路,通向我們成熟的心智,我們得通過以下3關才行。
1.學會自律,治愈懶癌晚期
2.不斷修正你的地圖,形成你的信仰
3.精神上斷奶,警惕消極性依賴人格失調癥
2
說到自律,我們并不陌生,經常會將其與逃避、拖延癥等關聯起來。
《少有人走的路》告訴我們,為逃避問題而忽視問題存在的行為,還分兩種不同人群:習慣為自己強加責任的神經官能癥患者、不愿承擔原本屬于自己責任的人格失調癥患者。即使大部分人是兩種病癥結合體,也需要加以細分,才能知道我們不自律的原因。
針對我們的不成熟行為,本書作者斯科特·派克提出了自律的四個原則:推遲滿足感、承擔責任、忠于事實、保持平衡。想要實踐這些原則,關鍵取決于你的態度,要是時刻想著逃避問題,那這些原則將不起任何作用。
好比TED演講中分享的一個小故事,出身于單親家庭的大一新生盧卡斯,因為母親的意外死亡,從夜夜笙歌到扛起家庭重任、賺錢養妹妹的成長故事。
其中提到,強烈動機的重要性。正是因為盧卡斯有著強烈的動機,想讓母親放心,讓妹妹衣食無憂并順利考上大學,他才能下定決心遠離花天酒地的生活,轉而利用暑假時間找一份全職工作,解決兄妹兩人的晚餐問題。
不過,僅有強烈的動機支撐,遠遠不夠。畢竟,強烈的動機對提高意志力可能只有暫時的效用,而這意志力也將受局限。
與其栽倒在“萬事開頭難”的尷尬局面里,不妨跟上盧卡斯的節奏,一次只專注一件事(他先把工作變成他生活一部分,再將不缺席任何大學課程作為他的第二個習慣),把它變成習慣后看,,再養成下一個習慣。
這也是《微習慣:簡單到不可能失敗的自我管理法則》一書強調的重點,相比某一天做很多事,每天做一點兒事會對我們的影響更大。
我們也可以從堅持每天早上喝水、起床收拾床鋪開始,當我們通過每天的微量行為逐漸養成一個好習慣后,我們對目標的恐懼也就變小了,拖延的概率隨之降低,從另一方面達成了自律,這樣才有更多精力做其他事情。
另外,如果你和《少有人走的路》中的30歲財務專家一樣,老愛拖延工作,建議你嘗試斯科特·派克給出的有效解決方案。
“從現在開始,在上班第一個小時里,強迫自己先去解決那些棘手的差事,而在剩下的時間里,工作就變得相對輕松了。”
他是這么解釋的,按一天工作七個小時計算,一個小時的痛苦,加上六小時的幸福,顯然要比一個小時的幸福加上六小時的痛苦劃算。
這種先苦后甜的推遲滿足感原則,還需要我們預先設置好對付誘惑的計劃,“假如....則....”。
1.假如朋友約我喝酒,我則告訴他們,需要幫妹妹輔導功課
2.假如下雨了,我則會在家跟著keep運動
3.假如加班晚了,我則提前兩站下車,跑步回家
至于為什么我們害怕改變、害怕離職后的不確定生活而苦守一份自己不喜歡的職業、害怕低迷就業率而選擇繼續考研...歸根到底是人們對新的信息有恐懼感。
就像斯科特·派克說的,人們總覺得新的信息是有威脅的,因為如果新信息屬實,他們就需要做大量的辛苦工作,修改關于現實的地圖。他們會本能地避免這種情形的發生,寧可同新的信息較量,也不想吸收它們。
也就是說,他們抗拒現實的動機,是害怕與恐懼。但追究其根源,是因為懶,人們懶得去做大量辛苦的工作。
畢竟,心智成熟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是一個艱苦的旅程。擺脫懶惰控制的第一步,便是拿起這本書,翻閱它。
3
心智不成熟的原因,除了愛逃避問題外,還與我們的小宇宙觀有關,這就關系到我們的信仰了。
通常,我們認為擁有某種信仰,就意味著要相信神靈,加入某個信徒組織,舉行某種宗教儀式。但斯科特·派克給出了新的定義,「人人都有自己的信仰,形成信仰的基本因素來自我們成長的家庭環境」。
《殺死一只知更鳥》里的父親阿迪克斯和女兒斯庫特就是一個很好的佐證。父親處理事情的方式,深刻影響著兄妹二人的信仰和世界觀,這樣的話,即使受到誹謗,仍能如父親一樣,像個紳士/淑女面對一切。
不過,斯科特·派克告誡我們,受童年影響所形成的信仰和世界觀,不一定與現實相適應。如果要讓個人小宇宙與世界大宇宙和平相處,我們必須不斷學習,增進對世界的認識,必須突破自我界限,涉足更廣闊的領域,修正我們的地圖。
這意味著,每一個階段的自我發展,包括:對自我形象過度關注、對他人評價過分在意的青春期;想要建立親密關系與職業認同的新成年人期;害怕衰老與死亡,搞不定青春期孩子又疲于周轉職場關系的中年人期;如何整合自己人生的老年期,都需要我們克服某種形式的自我中心。
畢竟,這個世界并非非黑即白,即使我們可能以不同的方式看世界,有時看到的和事實并不相符,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們中間某個人是對的,另一個人是錯的。
加上人的大腦是帶有偏好性的,會無意識地選擇自己喜歡的部分,當獲取的信息經過我們大腦時,會無意間增加主觀色彩,從而影響我們的判斷。
而我們能做的,便是避免自己患上「管窺癥」,以開放的心態對待事物,主動學會用不同的方式去看待周遭一切。
4
通向心智成熟的道路上,光有自律和信仰,遠遠不夠,還需要愛的供養。
在斯科特·派克看來,愛,是為了促進自己和他人心智成熟,而不斷拓展自我界限,實現自我完善的一種意愿。
這讓我@二狗和奶牛想起了《霍亂時期的愛情》里的兩位主角-弗洛倫蒂諾和費爾明娜。
在人生的大部分時間里,弗羅洛蒂諾以自己特有方式-縱欲但保持心靈潔凈,守護他和費爾明娜之間的愛情。
要是放在《少有人走的路》這這本書里,這種不能算是愛,因為愛是雙向的,而我們只看到了一人的堅守,而沒有看到他的心智慢慢變得成熟起來。
反而是《簡愛》里,簡愛和羅切斯特的愛情,符合本書作者對愛的定義。
曾經自卑、自負、沒有安全感的簡愛,在羅切斯特的身邊變得開朗起來;那個冷冷有點兇的羅切斯特,也因為簡愛的到來,多了很多笑容,不再執著于世界的陰暗面。
兩人在一起后,擁有了更成熟的心智,變得更好。與此同時,還保持著各自獨立性格,這不就是《少有人走的路》里,對愛的最佳詮釋。
再者,愛的滋養,是一個漸進的過程。
好比父母對子女的愛,以”我是為你好“為目的,不顧子女的感受,為子女報名各種各樣的補習班,這種單向付出的愛,只會讓子女感到負擔,長久下去,孩子與父母之間的隔閡將會越來越大。
真正的愛,應該是父母認真傾聽子女的意見,子女也能好好解讀父母的善意,先自我完善再要求對方有所進步,這樣彼此之間才能互相尊重,互相進步。
也許有人會開玩笑說,母胎單身不配談愛。
事實上,友誼之愛、父母之愛、同事之愛等等都是愛的一部分。
無論在哪種愛里遇到沖突,「適當地提出建議、恰當地運用賞罰,適時提出質疑,果斷地予以拒絕」,都可以有效地緩解沖突或批評的副作用,更好地滋養彼此雙方的心靈。
就算迎來了人生低潮期,沮喪、絕望、無力、頹廢,只要你認真閱讀,同樣能在《少有人走的路》里找到解決方案。
動畫片《瑞克和莫蒂》主創在接受采訪時也提到,一旦挺過那些可怕事實并接受它,那任何地方都是宇宙的中心,任何時刻都是寶貴的時刻,任何事情都是人生的意義。
你要相信,我們在哪,哪兒就是宇宙中心。
總結
即使人生苦難重重,我@二狗和奶牛仍抱著積極的心態,在掌握了《少有人走的路》提到的方法論后,也許當我們歷經苦難獲得新生時,能像歌手張韶涵一樣,淡定地說出:
現在往回看的話,就會覺得其實人生本該如此,就是沒有人會是一輩子的順遂,也沒有人會一輩子的倒霉,所以我覺得人生就是因為這樣子才充滿了驚喜。
我是@二狗和奶牛,愛讀書與分享的90后姑娘,感謝你的閱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