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華為對外公布,計劃在6月2日正式舉辦鴻蒙產品發布會,預計此前只用于智慧屏、可穿戴設備等產品的鴻蒙操作系統將在更多產品品類上使用。雖然華為沒有明確表示會在手機中采用鴻蒙系統(盡管此前華為已向部分機型推送鴻蒙2·0beta版),但其放出的官方視頻以及將EMUI的官方微博更名為HarmonyOS等舉措,還是讓業內認為其將正式登陸華為手機,并由此引發了各類媒體的廣泛報道和關注。
其實自鴻蒙在2019年正式發布1.0版本并首次在榮耀(華為出售前)智慧屏上搭載,但均未像近日其欲登錄手機如此這般讓業內關注,可見,無論是業內和市場,均把手機能否搭載鴻蒙,作為評判其是否走向成功的重要標準之一。
那么問題來了,華為緣何選擇此時正式發布鴻蒙系統(標志是正式登陸華為手機)?鴻蒙的未來到底如何?
獨木難成林:萎縮中僅2億自家手機搭載,短期內難有合作伙伴
看到手機,想必會有不少人,甚至包括華為自己都會辯稱,鴻蒙是萬物互聯操作系統,手機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而且鴻蒙不是谷歌Android和蘋果iOS的替代,是全新的操作系統。聽起來不錯,但是從華為高層對外宣稱的今年會有3億臺設備搭載鴻蒙,其中2億(占了鴻蒙今年總預裝量的2/3)為華為手機看,誰又能否認手機生態對于鴻蒙不重要呢?
此外,既然是手機搭載,自然就要提及手機生態,不僅不能回避與谷歌Android和蘋果iOS的競爭,甚至要直面硬剛,勝出(質和量)才有希望。那么現實的情況如何?
據谷歌2021年I/O 開發者大會介紹,截至2021年,全球83%以上的智能手機都裝載了Android系統,谷歌也在本次大會中宣布全球活躍Android設備數量已超30億,具體到開發者數量,谷歌全球大約有2000萬,應用數量300萬左右。
再看蘋果,其在今年1月份宣布,其安裝量為10億部iPhone,現在其生態系統中共有16.5億部活躍設備,高于一年前的15億部(一年間增加了1·5部),開發者在2400萬左右,應用數量450萬左右。
最后來看下華為的鴻蒙,據華為官方對媒體的介紹,以鴻蒙OS作為“底座”,華為目前已擁有180萬開發者,HMS集成應用9.6萬左右(接近10萬,其中多數應該是兼容Android的應用而非針對鴻蒙的原生應用)。
對比來了,在對于生態至關重要的開發端開發者數量方面,鴻蒙目前僅是Android的9%和iOS的7.5%;用戶端的應用數量方面,鴻蒙僅是Android的3.3%和iOS的2.2%左右。
盡管如此,華為消費者業務CEO余承東去年對媒體稱,目前鴻蒙生態的應用體驗已經達到了Android的70%—80%。我們確實不知道余承東是如何量化這種體驗的,或者說量化的標準是什么?
但在我們看來,量變才是質變的基礎和結果。具體到應用,惟先有龐大的數量(提交的應用),對于審核者才有更多選擇出優秀應用的可能,對于用戶才有更多的選擇。如果選擇都微乎其微,又談何質量?
這里我們不妨再以蘋果和谷歌舉例,據稱,僅在去年,蘋果就拒絕了100萬的應用申請(據稱蘋果應用的通過率為60%左右),谷歌的拒絕數量在70—80萬之間。不知道業內從中看到了什么?
我們看到的是這些數字背后再次彰顯出了蘋果iOS和谷歌Android生態對于開發者的吸引力,即拒絕的數量都如此之高,可想每年開發者對于上述兩個生態提交的應用數量之大。我們不知道目前鴻蒙生態的接近10萬應用是從多少應用申請中審批下來的,如果真是注重體驗的話,我們倒覺得華為公布應用的通過率似乎更具說服力。
到這里,業內會稱,作為新的操作系統及生態,發展需要時間,這種對比并不公平。這種論調提起來似乎很有道理,但絕對禁不起推敲。理由很簡單,在手機市場已經進入存量用戶爭奪之時,華為鴻蒙生態要發展不就是要從蘋果iOS和谷歌Android生態中虎口奪食嗎?
抬杠的業內又會說,鴻蒙生態可以發展新的用戶。OK,又說到鴻蒙生態發展的另一面,即鴻蒙生態如何利用新用戶擴大自己。對此無非就是兩條路,一是自己的手機終端搭載,二是讓更多OEM廠商搭載,具體廠商,無非就是中國主流的手機廠商OV、小米以及去年從華為“單飛”的榮耀等。
從目前看,華為自家手機搭載鴻蒙及生態沒有任何問題,例如其宣布的今年2億部搭載的目標。但有一點對于其生態未來發展最為不利的,就是華為自身的手機終端正在不斷大幅萎縮,何時能夠恢復并不確定。不要認為這對于華為的鴻蒙生態沒有影響,試想一下,即便目前生態強大如蘋果,如果有一天iOS生態主要載體的iPhone銷量突然開始像華為般大幅下滑,且何時止跌未知,蘋果的生態會怎樣?
所謂就是符合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利用自家終端推廣生態就是這個邏輯。
那么接下來咱們看看OEM廠商搭載鴻蒙及生態推廣這條路。要知道任何事都有利弊,唯有利大于弊,才有可能被選擇。
眾所周知,OV、小米等主流手機廠商(也是當下Android及生態主要支撐)因為產品及品牌溢價等諸多原因,生存和發展的根基還是靠走量,而從目前看,這些廠商在出貨量方面,中國之外的海外市場不可或缺,例如小米手機的海外市場出貨量甚至超過了中國市場。但在短期內,華為鴻蒙及其生態在海外市場幾乎無法與Android及其生態相抗衡,所以出于走量的考量,中國主流手機廠商主動采用鴻蒙及其生態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其次就是盈利的角度。雖然中國手機廠商手機本身以性價比(低毛利率)搶占市場,但仍不缺少盈利途徑,在國內最典型的就是手機廠商通過各自應用商店的應用及內容分發,據稱與開發者的分成比例高達50%(比谷歌和蘋果的三七開還高)。
以游戲應用為例,手機廠商的應用商店會收取游戲流水的50%作為渠道聯運抽成,用戶在游戲里充了100元,有50多元直接進入了手機廠商的口袋里,剩下的才由發行商、運營商、研發商分,最后到了游戲實際開發者手里,可能只剩下十幾塊,有時連成本都覆蓋不了。
問題來了,如果OV、小米們采用鴻蒙及其生態,無異于讓自己的“機”到別人的“窩”里下蛋,這種可能性有多大?
支持華為沒有錯,但其他手機廠商的員工也是兄弟姐妹一大家子要養活,讓所在企業多掙錢,自己多拿錢,這也是人之常情,畢竟理想的尊嚴抵不過現實的生活壓力。
鴻蒙生態自家載體的手機銷量不斷萎縮,OEM廠商采用鴻蒙又明顯弊大于利,很難得到支持,鴻蒙在手機市場極有可能在高度的“內卷”中,不斷弱化,很難看到樂觀的未來(除非手機芯片盡快解禁,這才是鴻蒙持續發展的硬道理)。
碎片化嚴重:大一統IoT生態,鴻蒙尚缺多重支撐力
提及鴻蒙的萬物互聯,就不得不再次說到華為2019年世界移動通信大會上,華為消費者業務手機產品線總裁何剛公布的華為在5G時代的“1+8+N”戰略。
在我們看來,所謂的鴻蒙生態應該就是上述戰略落地的重要舉措。而對于上述戰略的各組成部分,華為曾經做過形象的比喻,即華為全場景的智慧“太陽系”。即一個太陽、8顆大行星、N個衛星。稍具天文學和生活常識的人都知道,這里,太陽才是最最核心的存在,不要說沒有太陽,就算是它表現稍有異常,都會影響整個行星及衛星的正常運轉。這個太陽就是華為的手機業務。
而華為當下最具不確定性的就是手機業務,且該業務已經開始斷崖式的下滑。例如今年第一季度,據Canalys的統計,華為手機在中國市場的出貨量同比下滑50%,出貨量為1490萬部。
更讓我們感覺意外的是,據Counterpoint的統計,同是第一季度,華為手機的全球出貨量僅為1500萬部,結合Canalys對于華為國內手機市場的銷量統計,華為海外市場今年第一季度銷量僅為10萬部,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可見華為手機的危機程度。
與手機大幅下滑相對應的是,華為“8大行星”的產品表現也不盡如人意。以包括智能手表、耳機、手環等在內的可穿戴產品為例,據IDC的統計,雖然今年第一季度出貨量同比增長31.1%,但較去年50%的同比增長率已經大幅下滑,其排名從去年全年的全球第三下滑至今年第一季度的第四位,市占率僅為8.2%。
再看平板電腦,據Canalys的統計,今年第一季度全球出貨量同比下滑高達27.9%,僅以5.4%的市占率排名第五,而在去年同期,其還以11.4%的市占率穩居第三位。
至于智能音箱和智慧屏(歸屬于智能電視),即便是在國內市場,華為也未進入前三。
事實是,在華為手機不可避免下滑之時,華為自稱加大了對“1+8+N”戰略的實施力度(以8和N彌補手機的損失),尤其是在中國市場,但市場的反饋并不理想。
據《鳳凰WEEKLY財經》實地采訪報道,一些華為門店的經營者顯得信心不足。華為的手表、音箱等融合產品不像手機有認知度、影響力,銷售時吃力許多,大多時候進店就成了“死貨”,只能積壓庫存。而有門店試圖在銷售手機時“配貨”,要求顧客必須同時購買一款耳機或者手表,但往往被拒絕,“手機又不是奢侈品,還得配貨?”為盡快出手,店主們通常選擇打折出售,且多是較大折扣。
由此可見,僅從華為自有硬件(1+8)看,其未來的大鴻蒙生態依然很難擺脫手機構成的鴻蒙生態,但鑒于我們前面所說,手機構成的鴻蒙生態“內卷”中可能會不斷弱化,勢必會導致8產品構成的鴻蒙生態同步弱化。
更為重要的是,8產品構成的鴻蒙生態所處的市場,生態碎片化嚴重。
以覆蓋了華為8產品涉足的可穿戴設備為例,雖然已基本實現全場景化,但除了蘋果外,Android系統的大部分可穿戴設備功能都只與它所在品牌的產品終端相匹配,這種情況就分化了不同廠商之間的可穿戴設備生態,從而導致沒有一個協調的可持續發展的智能可穿戴設備生態環境。而從目前作為華為鴻蒙生態載體的硬件(例如華為在可穿戴中表現最好的智能手表)在這一市場占比也是碎片化生態(包括未來升級后的鴻蒙)中的一員(市占率不到10%,且與其他生態占比接近)看,華為鴻蒙統一其他生態的支撐力明顯不足。
對華為更為不利的是,隨著谷歌并購Fitbit,宣布未來其智能手表將搭載谷歌的Wear OS以及近期三星宣布未來可能會完全放棄自家Tizen而轉用Wear OS,華為在可穿戴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其表現最好的智能手表生態中,鴻蒙極有可能陷入孤軍奮戰(被蘋果和谷歌生態包圍)。
其實可穿戴設備僅是華為鴻蒙生態面臨競爭的縮影,除了可穿戴設備外,華為8產品中平板電腦、智慧屏、車機等所涉及的相關平板、智能電視、汽車等生態中,情況也大抵如此。
這里我們再以業內看好鴻蒙操作系統及其生態前景的車機為例說明鴻蒙生態進軍此生態會遭遇何等的挑戰。
眾所周知,目前在汽車市場,黑莓的QNX系統已經占據了聯網汽車嵌入式操作系統市場及生態75%左右的市場份額。
需要說明的是,QNX系統是一種商用的分布式、嵌入式、可規模擴展的,遵從POSIX規范的類Unix實時操作系統,也是目前最為成功的微內核操作系統之一(鴻蒙的微內核早已用于汽車操作系統的商用)。
此外,蘋果針對汽車的Carplay系統的底層也是基于黑莓的QNX;百度的自動駕駛軟件平臺Apollo最底層的RTOS——實時操作系統實際上也是基于黑莓的QNX系統。
既然華為最強的自家1+8產品構成的鴻蒙生態在其所處各自的小生態競爭中尚且如此,那么更大的+N的生態又將何為?
事實是,在更廣泛的物聯網領域,生態的碎片化更為嚴重,而這又與相關廠商由此形成的生態圈的利益密切相關,鴻蒙生態何以打破這種藩籬?而隨著自家產品構成的鴻蒙生態可能出現的式微,我們認為難度更大。
非強力解藥:時間才是鴻蒙的真朋友
對于鴻蒙的即將“登機”,業內評價不一,而華為對外也一直在提萬物互聯,強調手機僅是萬物互聯的一類設備,但從華為高層的言論中,我們還是可以嗅出手機業務對于華為的戰略價值。
例如華為消費者業務軟件部總裁、鴻蒙操作系統負責人王成錄在接受媒體采訪時稱,這兩年的鴻蒙生態發展特別重要。目前我們仍有幾億華為手機用戶,如果老用戶升級到鴻蒙系統后,體驗非常好,他可能會留下來。只要這兩年時間搶下來,我們的硬件可能就回來了。
如果不出意外,王成錄所言的硬件十有八九指的就是手機。
另據華為消費者業務CEO余承東透露,目前華為已售出超過10億臺全場景智慧連接設備,其中在網手機超過7億臺,大約90%的華為存量和在售手機,都可以升級鴻蒙操作系統。
由此可見,無論是現在,還是未來,手機依舊是華為鴻蒙大生態夢的基礎,尤其是現在,維系華為手機保有量和用戶將是未來鴻蒙大生態的“火種”。這點從此前宣布的3億采用鴻蒙設備中,其中有2/3是華為自家手機終端也可見一斑。
華為以鴻蒙生態留住手機用戶的意圖顯而易見,同時也意味著鴻蒙將面臨最大的考驗,即除了給相關用戶帶來所謂的全場景體驗,更重要的還是其在手機生態圈的差異化體驗。不過在我們看來,華為面臨的挑戰不小。
首先從手機市場看,除了iOS外,Android陣營手機的體驗(包括差異化)基本上是以硬件的創新(包括升級和更新)作為主要驅動力。即便是華為,此前也是如此。
其次,從品牌上看,華為與國內主流手機品牌在事關手機銷量和新增用戶的某些指標上并未拉開明顯的差距。
例如今年5月中國移動終端實驗室公布的《2020年第二期5G終端消費趨勢報告》顯示,在從上一部手機到這一部,品牌變化方面,也就是所謂的“換機忠誠率”指標上,華為僅為35.7%,不僅遠遠低于蘋果的76.3%,甚至不及OV和小米。
而在未來的下一部手機,也就是未來再購率指標上,除去榮耀,華為雖然高達45%,但也不僅蘋果、OPPO和小米,僅高于vivo。
最后是在上述不利條件下,華為手機又面臨缺貨,這意味著即便是更早期的華為手機用戶(例如2年或者更早之前的用戶)面臨必須換機時,不得不流向其他品牌,從而導致華為手機存量用戶的流失。
那么鴻蒙能否以自己的全場景生態之力化解上述的挑戰,為自己的硬件回歸贏得更多的時間,直至實現自己的大生態夢想,一切還是交給時間吧!
總結:不積跬步何以至千里。華為鴻蒙的大一統IoT生態固然令人興奮,但就像我們前述,因為要大一統,自然就會面臨組成大一統生態的各小生態圈碎片化的挑戰。而如何將這些碎片化,且隸屬于不同產業和市場的生態圈統一起來,需要的不僅僅是全場景連接下信息的自由流轉和設備的共享、共用,還需要在不同的生態圈基于鴻蒙打造出差異化的原生應用和服務體驗。
以人們熟悉的消費類IoT為例,鑒于目前家庭消費類IoT設備的互聯率都很低,這種情形之下,讓他們去體驗所謂的全場景,一來不現實,二來未必能體現出全場景的優勢。
這個時候,倒不如在其所組成的手機、大屏(智能電視)、平板、PC等使用頻度較高的生態圈,各自多打造出一些有別于現有生態系統的原生殺手級應用和服務,更能體現出鴻蒙生態的優勢,在未來也更給用戶以全場景體驗的欲望和信心,而不僅是設備間的無縫連接和信息的流轉,畢竟,不管如何連接和流轉,用戶最終的體驗還是會以某個生態圈的設備為操控平臺。
大而全固然很好,但必須以小而精為基礎,只有這樣,IoT生態的大一統才能真正滿足市場和用戶對于全場景的需求。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