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上有一個問題:劉慈欣到底對中國的科幻文學做了哪些貢獻?
一個高贊回答說:劉慈欣單槍匹馬,把中國科幻文學提到了世界水平。
劉慈欣有多牛?
他的代表作《三體》獲得國際最高科幻獎—雨果獎和星云獎,他也是亞洲首次獲得該獎項的第一人。由他的原著小說《流浪地球》改編的同名電影,口碑票房雙豐收。
美國前總統(tǒng)奧巴馬、馬化騰、臉書CEO扎克伯格、雷軍等一眾大佬都是《三體》的忠實粉絲,奧巴馬甚至說:看了劉慈欣的科幻小說,覺得我日常擔心的事都很渺小,應該去擔心外星人的入侵!
劉慈欣以一己之力,不僅讓中國的科幻作品走向了世界舞臺,還讓越來越多的人對科幻產生了興趣。
不過,劉慈欣的科幻作品閱讀起來并不是那么容易,因為他的作品里面涉及到了空間、緯度等一些科學物理常識,對于不太懂物理的人來說,讀起來可能會有點“迷糊”。
為了讓更多人無障礙閱讀到劉慈欣的科幻作品,也為了把小說中恢宏的、充滿想象力的科幻宇宙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根據劉慈欣科幻小說改編的《劉慈欣科幻漫畫系列》誕生了!
這是一個由劉慈欣親自授權,中國團隊主導,國際團隊合作,投資千萬的原創(chuàng)漫畫項目。
來自全球20多位頂級漫畫家,既有國內領軍人物張曉雨、楊偉林等,也有參與了《蝙蝠俠》、《x戰(zhàn)警》人物創(chuàng)作的國際大師。他們用漫畫形式生動地還原了小說中難以想象的科幻宇宙,讓抽象的文字變成了具體的畫面,震撼人心!
去年,這支團隊出版的《劉慈欣科幻漫畫系列》第一輯,受到了讀者的熱烈歡迎,豆瓣評分9.0。如今他們又攜帶了《劉慈欣科幻漫畫系列》第二輯強勢回歸。
第二輯包含了《吞食者》、《圓》、《贍養(yǎng)人類》、《混沌蝴蝶》四部漫畫書。
這四部漫畫雖然故事各異,但是主題都是地球和外太空之間的“交戰(zhàn)”,場面依然恢宏,多元、想象力令人咋舌。
話不多說,讓我們先一睹為快吧!
為了避免地球遭到隕石和小行星的撞擊,一支專門保護地球的“地球太空軍”和來自外太空的“吞食者”決戰(zhàn)了起來。
這支“吞食者”技術水平遠遠要超過“地球太空軍”,他們的目標是要將地球上的所有資源掠奪一空。面對強大的“吞食者”,“地球太空軍”義無反顧地踏上了抗爭之路……
這是《吞食者》的故事,在漫畫中,吞食者的形象是一只有著現(xiàn)代高科技設備的恐龍。他們掌握著最先進的科技裝備,擁有強大的破壞能力,對于征服地球志在必得。
讓我感到震撼的不僅是漫畫家筆下恢宏的宇宙場景,還有耐人尋味的對話。
地球太空軍明知道他們的能力和“吞事者”相差甚遠,但還是決定誓死一搏。吞食者嘲諷道:“你們完全沒必要費那個勁兒,你們會發(fā)現(xiàn)被飼養(yǎng)是一種美妙的生活方式,衣食無憂,輕松快樂,有些文明還求之不得呢。”
相比于戰(zhàn)爭,精神摧毀才是毀掉一個人最決絕殘忍的方式。當一個人、一個物種失去了精神文明,也就失去了所有。
看到這里我突然明白,劉慈欣創(chuàng)造的科幻世界真正能打動人的,不是腦洞大開的宇宙世界,而是關乎地球生存的人類精神文明。
漫畫中,具有恐龍形象的“吞食者”說:早在你們現(xiàn)代人類出現(xiàn)的1億4000萬年前,我們的祖先就開始生活在這個美麗的星球上,并創(chuàng)造了燦爛的文明,但是隨著資源的消耗越來越多,最終引發(fā)了一場可怕的生態(tài)災難,我們的文明迅速衰落了,最終滅絕了。
而現(xiàn)在,吞食者又以“入侵”的方式來到地球,要和人類調換身份,它們想要成為主人,飼養(yǎng)人類。
多么的反諷?
如果我們的人類文明一直這樣錯下去,這一幕將會成為現(xiàn)實。即使沒有吞食者來毀滅地球,人類也會摧毀了自己的家園。
劉慈欣說:“整個人類歷史是偶然,從石器時代到今天都沒什么重大變化,真幸運。但既然是幸運,總有結束的一天。”
其他行星撞擊地球、地球飛越木星、駛入地下城、冰雪奧運會、印度洋搬水、碳基硅基戰(zhàn)爭……在每一種不可思議的想象中,劉慈欣的故事又以飽含人文關懷和哲學思辨,去傳遞人類延續(xù)千年的孤獨,對太陽的恐懼,對生存的磅礴吶喊,對希望的不竭追尋。
如果我們不懂得珍惜,如果我們再不正視自己的人類文明,那么在這個世界上,地球就會如同大海中漂浮的一片樹葉,微不足道,隨時將被大浪傾覆。
在一次科幻大會上,劉慈欣說:“我從來沒有用文字把自己想象的畫面真正的表現(xiàn)出來,一次都沒有。”
或許,在劉慈欣看來,無論多么精巧的文字描寫都不如圖像展示出來的場景給人的沖擊力大。如今,《劉慈欣科幻漫畫系列》的面世讓所有的想象都得到了合理的見證,讓文字構造的科幻場景在一幅幅畫中“活”了起來,場面更燃、更火熱、更激動人心。
讀劉慈欣的科幻漫畫,一定要細細品味,因為每一幅畫幀就如同科幻電影大場面,精雕細琢的每一處構造細節(jié)。
比如《混沌蝴蝶》中這只巨型的大蝴蝶,有著一雙人類的藍色眼睛,那么它的身份肯定就不只是一只蝴蝶那么簡單……
《圓》中荊軻刺殺嬴政,為何要計算這個圓的面積,要將圓周率計算到十萬位?他能從一連串數(shù)字中看到什么奧秘?
《贍養(yǎng)人物》中,這兩個不明飛行物是解救地球文明的還是來毀滅地球呢?
在欣賞國際頂級畫師筆下電影場景般的科幻場面外,更能引起讀者對地球文明的深思,意義深遠。
為什么我們要閱讀科幻作品?
劉慈欣說道:“我想,閱讀科幻作品的你,也可能因為這些科幻故事而對科學產生興趣,對未來與未知產生思考與探索的渴望,就像當年的我,步入一個超出日常生活的有趣世界。”
在科幻中看到未來,反思過去,讓我們人類精神文明得以健康地永恒下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