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國女性對于男性的審美,深受東亞文化圈(早年為日本和港臺、近年為韓國)的影響。
在建國之后,女性理想的男性形象,主要是陽剛、粗線條、濃眉大眼的硬漢(同一時代,在日本由高倉健式的昭和硬漢當道)。
然而,這種審美的首次轉折,發生在30年前,由于瓊瑤劇的輸入,讓女人開始喜歡哭哭啼啼、為女人下跪的奶油小生。
審美的第二次嬗變,大概發生在20年前,是以《流星花園》偶像劇為代表的“花樣美男”(日本平成美男文化輸入)。
第三次改變,是10年前,韓國“歐巴”們的細胳膊細腿、瓜子臉、長頭發、涂粉描眉帶來的“娘炮”文化。
10年后的今天,倘若不看演員表,你都可能不會發現那些劇里有男演員——
那些當紅的男愛豆,一個個顧盼神姿、風情萬種,站成一排,仿佛古代人逛“相公堂子(男娼館)”看到的樣子。
為什么,我們的女性對男性的主流審美,發生了那么劇烈、可怕的變化?
反觀歐美女性,她們更傾向于棱角分明、肌肉發達、雄性荷爾蒙蓬勃的陽剛男性——她們瞧不起扭扭捏捏的男人。
這種截然相反的態度的原因是什么?
這就跟我們身處的東亞文化圈的特殊性密切相關。
東亞文化圈里的女性,受儒家影響近千年的男權社會的壓迫,她們吃夠了強勢男性的苦頭。
沒有人會在乎女人怎么想、怎么喜歡、喜歡什么:
她們的意見,是無關緊要的;她們的生老病死、婚喪嫁娶,幾乎由不得自己的主張。
然而,男權社會一朝解體,女性在工作、收入、消費和輿論上逐漸占了上風時,傳統文化的壓迫感,就像被暴風壓低的樹枝,迅速反彈、起伏。
反彈如此極端,經過短短30年的數次嬗變,催生出了如今“鮮肉式”審美——
越不像男人的男人,越受歡迎;越和傳統男性氣質相悖,越“好看”。
簡而言之,她們對軍人式、家長式、雄性式、孔武有力的男人,越來越不感興趣。
反而,她們喜歡弱一點、好操控的男人,認為這樣有安全感。
因此,她們以這樣的審美去追星、看劇、尋找配偶、教育兒子、改造老公——
在她們的潛意識中,開始對男性進行了閹割:
富有陽剛氣質的,割掉;富有陰柔氣質的,保留。
沉默寡言的男性,變成了知心暖男;
頭頂大梁的男性,變成了媽寶男;
野心勃勃、喜新厭舊的男人,變成了女人懷里的小奶狗;
肌肉發達、線條有力的男人,開始整容、化妝、描眼影;
而發福、禿頭、戴手串的男人(古代富裕階層強勢男性的形象)則獲得惡謚曰:油膩;
剛強有力、四肢強健的男人,則被女人認為“沒有安全感”。
現在的一切,都是以前的顛倒。
在一個家庭中,男人最后變成什么樣,很多情況下都是由母親和妻子決定的。
而如果在社會中,母親們和妻子們,在這幾十年中,不斷地去“閹割”男性——
那么,造成今天這種局面,也就不難預想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