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咩小胖
孩子不愛學習怎么辦?除了苦口婆心地教育,也有家長別出心裁。一位媽媽為了讓上小學三年級的兒子打消厭學的念頭,把孩子送去工地搬磚。
令她始料未及的是,孩子搬磚三天后,得到了工地人員的好評,說孩子工作認真。孩子也搬得起勁,甚至引起了班里同學的羨慕,都想來體驗搬磚。
家長的本意是想讓孩子通過吃苦,感受到生活的不易,相比之下在學校里學習更為輕松,從而不再厭學。但是這樣的吃苦教育,卻沒有奏效。
適當的吃苦教育對于孩子來說是好事,可以增強孩子的挫折抵抗力、培養責任感和感恩之心,但是并不是解決厭學的法寶。
對比吃苦程度,來讓孩子選擇學習,會讓孩子的挫折抵抗力更低。
為了解決孩子不愛學習的問題,除了讓孩子去搬磚,還有家長讓孩子去撿廢品、甚至是挑糞。專門挑這些又臟又累的活讓孩子去體驗,讓孩子在對比之下,能夠想到上學的好處。
但是,即便孩子因此妥協,選擇了上學,又有多少是因為愛上學習呢?更多的是為了逃避辛苦,這不過是挫折抵抗力差的正常表現。這樣對孩子的教育是適得其反的,不僅沒有解決孩子不愛學習的根本,還讓孩子學會了躲避辛苦。
家長通過吃苦法、對比法,讓孩子在學習和吃苦之間做選擇,對于認知能力和思想還不夠成熟的孩子來說,不過是為了輕松的被迫選擇。
而且學習的過程也不是輕松的,當孩子在學習中遇到困難,感到辛苦時,也同樣會被其他相比之下更輕松的事情所吸引。
厭學很多時候就是因為孩子的挫折抵抗力低,不愿意正視學習中的困難。家長可以通過適當的方式,來幫助孩子提高挫折抵抗力,但不是用“另一種苦”讓孩子做出被動的選擇。
孩子厭學,比起解決方法,找到原因更值得家長重視。
孩子不愿意上學、不愛學習,僅僅是因為沒有嘗過吃苦的滋味嗎?有多少家長發現孩子厭學后,是先急于找到解決方法,卻沒有去問一問孩子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想法呢。
想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還是需要先找到原因,才能防止治標不治本。其實,很多家庭教育中的問題,歸根結底還是因為缺乏親子之間的有效溝通。
有效的親子溝通,能夠拉近親子關系,讓孩子更愿意向家長吐露心聲,家長更了解孩子,教育才能更有效果。好的家庭教育不是一方控制一方抵抗,而是父母和孩子的雙向奔赴、共同成長。
建立有效的親子溝通,家長需注意以下幾點:
- 耐心地傾聽孩子的想法,不打斷、不發火,理性對待。
- 客觀地向孩子表述自己的觀點,就事論事,注意控制情緒。
- 提出解決方案,跟孩子共同討論。
激發內驅力是解決孩子厭學的重點,家長要放下焦慮,給孩子的成長一些時間。
著名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有一句教育名言:教育不是灌輸是點燃。要激發孩子對學習的興趣,讓孩子自身有動力去學習,而不是被迫去學習。
孩子厭學,跟學習的興趣、能力、動力、環境等因素有關。想要激發孩子的學習動力,家長需要通過外部動力,幫助孩子逐漸轉化為內部動力。
★良好的家庭氛圍,為孩子提供適宜學習的環境。
輕松、愉悅、民主的家庭氛圍,能夠讓孩子擁有積極穩定的情緒,避免因為壓力過大產生焦慮而厭學。家長多跟孩子互動溝通,及時發現孩子的情緒問題,及時解決。
★幫助孩子制定合理的目標。
對于低年級的孩子,更需要家長幫助一起制定學習目標。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制定短期內能夠實現的目標,更容易獲得成功的體驗。避免孩子因為失敗,產生畏難的情緒。
★家長的肯定和表揚,增強孩子的信心。
不要總拿孩子跟別人家孩子比,要看到孩子自身的每一點進步,并且及時地肯定和表揚孩子。這樣外部的激勵,有利于讓孩子感受到學習的成功體驗,增強信心,更有動力去學。
家長做好這些輔助工作,讓孩子逐漸體會到學習的樂趣。慢慢地,會主動地去學習,在收獲更多知識的過程中,也會激發自身的學習動力。
家長與其為孩子的學習絞盡腦汁,不如跟孩子共同成長。
孩子在成長,出現的問題也在“升級”,家長也要跟隨孩子成長的腳步,更新自己的育兒理念和方法,才能夠更好地助力孩子的成長。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