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東坡有詩云: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假如我們多年來一直深耕某一行業,可能對其理解受角度所限,未必全面而深刻。作為2006年本科畢業,當年12月南下廣東深圳步入金融圈至今十五年的從業者來說,也簡單談一下對金融的理解和認識。如有不當之處,還請各路專家學者和大神大咖們斧正。
從金融的概念來看,望文生義,顧名思義,金融是資金的融通。這種融通古已有之,并非現代社會獨有。公元前2000年巴比倫寺廟和公元前6世紀希臘寺廟就有貨幣保管和收取利息的放貸業務。我國在西周時候就有了賒貸的機構“泉府”,在南北朝佛家寺廟興旺的南齊時代出現了古老的延續到民國的當鋪,這是明顯的抵押信貸和融資手段。明清時錢莊票號興旺,甚至將分支機構開到海外,這是中國銀行業的起源。而到現代中國金融起源,資金的融通不單單是商業銀行中的存款貸款、同業資金拆借等,同樣包括資本市場中的債券、股票等融資手段。后者為直接融資,當前占比不高,國內主要的融資渠道還是銀行信貸為主(占比90%左右),這也是我們大力發展資本市場的重要原因之一。
從金融的存因來看,金融為什么能實現資金的融通,因為金融的存在建立在信用的基礎之上。何為信用,信用不單單是倫理道德意義上的誠實守信,如司馬遷在《史記·季布欒布列傳》里的“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 ,再如春秋戰國時范蠡經商中的誠信致富等等。經濟金融意義上的信用簡單來說就是一種信用貸款,一種借貸或商業賒銷,不需提供擔保就能憑借個人的信譽而獲得資金、產品和服務的使用,并能保證及時償還或歸還。比如銀行提供的信用貸款或信用卡,大數據授信模型下評估得出,一般不需要房子車子土地貴金屬等抵押質押。再如,支付寶的信用分,可以在地鐵里免押金接雨傘、免押金租房子或住酒店等等,同樣是信用的體現。另外,商業往來中的賒銷,同樣考驗的是信用問題。在美國信用卡發展之初,零售商超市為鼓勵客戶消費,也通過先消費后還款的形式來提高銷售額,這也是信用的表現。
人無信不立。首先,金融機構本身要有信用。金融機構的信用是國家賦予的,金融機構建立在國家信用基礎之上,各種金融業務也需要金融牌照。金融機構的信用情況也是千差萬別,也要看每家的經營管理能力。央媽只有一個,但是孩子們卻很多,參差不齊是必然。有的銀行不良貸款率可能控制在1-3%,有的可能達到了驚人的10%-20%甚至更高,比如有些地方性的農商行城商行等可能不良率比較高。而最壞的情況可能是信用糟糕到破產到底,在目前4600家銀行業金融機構中,破產的銀行僅有三家,他們是:1998年的海南發展銀行、2012年的河北肅寧尚村農信社和2021年的包商銀行。其次,企業和個人也要有信用,這樣才容易和金融機構發生業務交易,金融機構才能更好為個人零售或對公企事業單位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務。假如個人或企業被納入了信用黑名單,或者逾期不斷,那么等于金融機構又失去了一批客戶。
信用是杠桿的基礎。金融要發展,規模要擴大,必然離不開杠桿。杠桿是什么?杠桿是阿基米德說的撬動地球的支柱和工具。杠桿好比我們按揭貸款中的首付或期貨交易中的保證金,均是以小博大的機制。杠桿是金融本身具有的貨幣創造功能。簡單來說,比如央行提供的100元的基礎貨幣,10%的存款準備金率,也就是就說10%存入商業銀行,90%也就是90元用于發放貸款,通過存款-貸款-再存款-再貸款的方式不斷創造貨幣,最終產生10倍的貨幣乘數(1/10%)也就是1000元的貨幣創造,這就是杠桿的作用。假如存款準備金率為5%,則貨幣乘數為20,貨幣創造數為2000元。通俗說,銀行通過貨幣創造不斷實現錢生錢,因為有了利差的存在,而讓銀行產生利潤。當然現在利率市場下,利差的空間越來越小,這也是最近幾年來商業銀行利潤率降低,加速數字化或零售轉型的原因之一。
金融的存在放大了杠桿,尤其是金融創新在不斷放大杠桿。但是杠桿過高就必然產生風險,所以2007年以來次貸危機產生了,杠桿的危險和危害之大,可見一斑。所以,我們這幾年來一直在防范化解金融風險,前幾年還將此作為三大攻堅戰之首,正說明我們對金融風險的警惕。綜上所述,金融就是信用、杠桿和風險,這就是黃奇帆所說的金融的本質三句話中的第二點。
從金融的歷史來看,我國經歷兩千多年封建社會,以往金融發展落后西方國家。西方金融萌發產生于距今四千多年的寺廟借貸,高利貸伴隨著中今中外歷史至今不絕。西方國家現代金融發源于公元11世紀大概是我國的北宋時期,當時我國僅僅在四川地區產生了紙幣的交子,但是在銀本位的中國封建社會,白銀直到清朝都是中國古代的本位貨幣,紙幣始終未能普及推廣。西方國家現代金融源自十字軍東征,為方便歐洲朝圣者到耶路撒冷保管財物,圣殿騎士團抓住用戶需求,提供了異地存取兌換的類銀行服務,這和我國清明時代錢莊票號有相似之處。14世紀后,英國法國西班牙崛起后,圣殿騎士團開始沒落,銀行開始興起。一般認為世界上最早的銀行是意大利1407年在威尼斯成立的銀行。而1694年成立的英格蘭銀行則是現代第一家股份制銀行和中央銀行。中國歷史上第一家現代金融機構—中國通商銀行1897年成立,1905年大清戶部銀行成立,也就是我們今天的中國銀行。而交通銀行成立于1908年,比我們熟知的工商銀行(1984年成立)和農業銀行(1951年)要悠久。
雖然我國金融發展慢,但我們發展速度快。當今我們的宇宙第一大行工商銀行在海外設置了眾多分行,在世界的影響力逐步提升。還有一個例子是,荷蘭的阿姆斯特丹1602就成立了證券交易所,美國也早于1792年開始股票交易,我國的證券交易所成立于1990年,剛剛30多年,但我們的發展速度驚人,雖然還有諸多不完善,但是我們在短短三十年內走過了西方國家幾百年走過的歷程。
從金融的范圍來看,我們不要簡單認為金融等同于銀行。銀行業是傳統金融業務,體量占比在我國金融資產總額中最大,但是除此之外,還包括證券、保險、期貨、信托等等。中國人民銀行數據顯示,2020年末,中國金融業機構總資產為353.19萬億元。其中,銀行業機構總資產為319.74萬億元;證券業機構總資產為10.15萬億元;保險業機構總資產為23.3萬億元。從金融業務本身牌照來看,目前,我國需要審批和備案的金融業務資質有三十多種,包括銀行、保險、信托、券商、融資租賃、期貨、基金、基金子公司、基金銷售、第三方支付牌照、小額貸款、典當、商業保理、融資擔保、征信、消費金融等。
從金融的用途來看,金融是實體經濟的血脈。金融要防范化解風險,必須支持民營、小微企業,為實體經濟提供信貸支持,一要緩解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現狀,不要偏愛國企和大型企業,忽視小微個體戶的融資需求;二要注意信貸投向,決不能將銀行等金融資金投向房地產或證券市場等高風險投資,這兩點,也是當前我們國家政策高度重視的兩個政策著力點,也是黃奇帆所說的金融的本質之三(金融要服務實體經濟)。
從金融的未來來看,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是現代經濟發展的中樞神經,金融代表國家競爭力。耶魯大學教授陳志武在《金融的邏輯》中對儒家文化進行金融學反思,直言市場經濟是個人解放的必由之路,發展金融是中國的唯一出路。黃奇帆也說金融的本質之一是“為有錢人理財,為缺錢人融資”,未來是財富管理的時代。小而言之,我們每個人都要加強金融學習,提高財商能力,在財富管理的大道上實現財務自由。大而言之,金融行業擔負著強國責任。金融行業要加強創新,滿足用戶需求,加快智能化零售轉型,提升競爭力,為維護國家金融安全和提高綜合國力貢獻金融力量。試看未來的世界,將是中國金融崛起的宇宙!歐美何所懼,中華當自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