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前段時間,喬任梁父母被罵上了熱搜。
為了經營兒子逝世前留下來的護膚品品牌,在親戚的建議下,喬爸喬媽開始在抖音上拍短視頻。幾次碰壁后,喬爸喬媽發現他們拍的美食vlog比美妝更受歡迎,無論是西餐,還是流行美食,每次發布都能帶來超高人氣。
但是,這份人氣來勢洶洶。在評論區里,有粉絲抨擊喬媽長相,「長得很嚇人,眼珠子都快掉下來了」,還有更寒心的,「你兒子死了,你怎么還那么高興?」
5年前喬爸將兒子的骨灰盒貼著肚子,很涼,「好不容易辛苦養得這么大一個,現在又回到這么一個小盒子里面去了。」
一開始喬媽也很自責,她每天到別墅為兒子做飯,卻不知兒子重度抑郁,甚至在兒子死后,才第一次聽說抑郁癥。
面對兒子的善意謊言,每天鎖在房間里背劇本臺詞,脖子和手上的傷是拍戲時弄到的,她都一一接納且無任何懷疑。但是在他意外死亡后,她后悔為什么自己沒有早知道,為什么沒有多問幾句,為什么不夠敏感…
而如今,在他們走出失獨的陰影,努力過好生活時,鍵盤俠跳了出來,辱罵他們消費喬任梁,憑什么可以放下一切。
喬媽在接受《人物》采訪時,告訴作者這些年她是這么安慰自己的,「不能鉆在里面,你鉆進去了,你出不來怎么辦」。
她的正能量,讓我想到了網絡上的悲劇人物—江歌媽媽。
同樣是失孤,江歌媽媽至今不能接受江歌已經離去的事實,她把自己鎖在過去,關閉了通往外界的心房,她說,「以前大家坐在一起,談天說地這些事,我不感興趣,我不想聽了。但是我想說的話,我心里想的事,人家肯定也不喜歡聽,所以就干脆不來往?!?/p>
《也許你該找個人聊聊》有前來治療的好萊塢制片人--約翰,以傲慢憤懣出名。
在他看來,周圍的一切都是chun貨,還天天與他作對,其中包括他的妻子女兒和家里的寵物狗。與作者溝通治療中,他一口咬定自己就是想睡得舒服,到后來心理防線破防,坦白說他有一個意外離去的兒子-蓋比,為人父母,總會想象孩子還活著——想象他會長成什么樣,有多高,有什么興趣愛好,會干出哪些令人抓狂的事…
「讓他活在你的記憶里,對你來說等于不拋棄他?!棺髡咭会樢娧刂赋隽瞬“Y。
約翰以為再生多一個孩子,就能擺脫家里的空缺,彌補家人之間因失去親人留下的感情隔閡。可在小女兒出生后,他更焦慮了,「我很擔心我可能太愛這個新生的小寶寶了,這樣的話就像是背叛了蓋比?!?/p>
與此同時,他不允許自己表現快樂、感受幸福,「我感覺我的痛苦才是我愛蓋比的證明。如果我不再痛苦,那就意味著我已經忘記他了,意味著他對我來說已經沒那么重要了。」
作者與約翰分享了「psychological immune system」心理免疫系統的概念,哈佛大學的Daniel Gilbert發現人們面對重大心理創傷的表現遠比自己期待的好。另一方面,感覺是可以瞬息萬變的,像天氣一樣,也就是說,你在當下這一秒、這個小時、這一天里感到難過,并不意味著你在十分鐘之后、當天午后、下個星期里還會是那個心情。
心理學研究發現,可能導致精神崩潰的原因很多,包括持續壓力、創傷、生活遭遇劇變、個人或家庭經濟危機、精神疾病史或家族病史,等等。但從情緒的角度來看,一個很重要的、可能導致神經崩潰的因素,就是對負面情緒的長期壓抑(emotional suppression)。
正因為約翰長期壓抑了兒子離世帶來的負面情緒,不愿意暴露自己的脆弱,仍以硬漢、精英、堅韌的形象出現在眾人眼前,沒有學會用合理的方式釋放自己的負面情緒,才導致他的睡眠質量越來越差,焦慮癥也越來越嚴重。
所以,除了學會接受事實外,也要接納自己的情緒,它沒有好壞之分,失去兒子并不意味著要「一味痛苦下去」,難受了就哭出來,開心了便好好享受當下時刻,誠實地理解它想告訴我們的信息,誠實且恰當地表達和釋放這些情緒。
“或許幸福就在有時?!?/p>
02
二十五歲的夏洛特,是作者的一個患者。
她自述感到焦慮,即使最近幾個月并沒有發生什么大事情。
她表示對工作厭倦,與父母相處有困難,沒有認真交往過的戀人。同時為了使自己放松,每晚都會「小酌幾杯」。
當我看到這段話時,心里咯噔一下,這不就是當代反內卷要躺平的佛系的我們嗎?
夏洛特在接受治療時,與同在診療室外等待的小哥搞起曖昧,她興奮地告訴作者,太符合我的型了。
出乎意料的是,按照她以往的擇偶標準,她總會被「她的型」弄得十分混亂和沮喪??墒敲看斡龅揭粋€可能會好好愛她的男人,她就會下意識地拒絕,把他的穩重視為無趣,覺得他們兩根本不來電。
作者解釋說,大多數「我的型」背后,隱藏的是一種熟悉感。
比如父母是易怒的,那自己最后也會選擇易怒的伴侶,父母有酗酒問題的人常常會被愛喝酒的另一半吸引。這種做法被弗洛伊德稱為「強迫性重復」,他提到,人的潛意識會幻想,或許這一次我可以通過一個新出現的但感覺熟悉的人接觸,從而回到過去,撫平很久以前的創傷。
所以,如果你也是「渣男」「渣女」易吸引體質,那你在與書中夏洛特相遇時,可能會更有感觸。
除此之外,夏洛特還是一個喜歡給自己加戲的人。她相信因果報應,她習慣將日常發生的一些小磕碰,比如車子刮蹭、啞鈴不小心砸到自己腳上、被偷錢包等等串聯在一起,然后將這些問題搬到診療室,咨詢治療師,她應該怎么辦。
而且,她的「小酌幾杯」代表著平均每晚要喝掉四分之三瓶紅酒,有時還要先來一杯(或是兩杯)雞尾酒,還經常在喝完的第二天記不起當時的情況和細節。
后來,夏洛特還將她的上癮癥,轉移到治療師身上,恨不得每天都來治療室進行心理治療。
雖然我們沒有夏洛特的酒精上癮癥,但我們的手機上癮癥,威力十足。不然男神張智霖也不會在《披荊斬棘的哥哥》上提出問題,究竟是我們在玩手機,還是手機在玩我們。
不過,研究表明,人們通常不會像耐克廣告語說的那樣,說干就干,而是更傾向于通過一個連續的階段性過程來達成改變。而這套「行為轉變階段模式」,不僅受用于夏洛特,也適合想要改變的我們。
·未準備階段。在此階段,夏洛特根本沒想去改變她的酗酒問題,她只是想緩解她的焦慮癥,而治療室的作用是,幫助她更好地理解自己,向她展示如何對自己提出正確的問題,讓她意識到自己是可以改變的。
·猶豫不決階段。此階段的痛點是改變意味著失去,而新情況又叫人不安。而夏洛特唯一能做的是一遍遍重復同樣的過程—接受診療、保持溝通、減少喝酒的機會、查閱喝酒上癮的文章。
·準備階段。也就是準備開始迎接改變的自己。
·行動階段。在行動階段,夏洛特每周花三個晚上參加戒酒互助小組活動,以此填充平時喝酒的時間,以達到戒酒效力。
·維持階段。這意味著夏洛特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要保持改變后的成果,但這并不代表不會發生倒退現象。所以,我們還得學會面對難以接受的真相,學會接納自己的不完美。
做一個合格的成年人,需要自己掌控人生方向盤,不是將“要不是爸媽催我結婚,我早就….”,“要不是考慮到家里人感受,我才不會….”,“如果不是因為家里重男輕女,我不可能…”作為你選擇的理由。
而是要對自己的人生負責,“我選擇結婚,是因為我想讓爸媽放心”,“我選擇留在三線城市,是因為我想離父母更近一點”,“我選擇上技校,是因為我能更早出社會為家里盡一份力”,并且意識到要自己為自己做決定了。
臨床心理學博士李松蔚,在《也許你該找個人聊聊》的序里提到,你沒法逃避痛苦,只能承認,但你可以有機會講述這些痛苦,因為講述本身應該是有意義的。
雖然讀書帶來的力量,肯定沒有心理咨詢的強大,但在這里,你可以自由在書里閱讀、去看、去感知、去信任,去分享你當下內心想法。
就算人生充滿各種不確定性,那又怎樣?!
總結
本書的作者,是一個不斷突破年齡焦慮和知識焦慮的女人。
大學剛畢業便進入好萊塢工作,參與《急診室故事》、《老友記》劇本創作;
年近30辭文從醫,考上了斯坦福醫學院。此后幾年時間里,她一邊讀書一邊為雜志撰寫專欄,是小有名氣的作家。
后來,她想當媽媽,在備孕到養育孩子期間,她成為一個獨立心理治療師,而且還有自己的書迷們。
她的每一次跳躍,都在向我們傳達一個信號:只要你相信,你也可以享受未來的種種美好。可就是這么一個看似能量爆棚的女人,在40多歲被分手后,一度抑郁了...
然而,她并沒有忌諱這件事,反而在《也許你該找個人聊聊》,將自己的案例作為其中一條主線,娓娓道來治療期間的心理變化。
且這本書沒有站在學者或專家的上帝視角,向我們傳授晦澀專業的大道理,是以五個帶著問題,急需尋求心理幫助的“人”以身傳教。我們跟著作者的步伐,經歷了痛苦、沮喪、憤怒、難過、自卑、絕望,經歷了與自己和解,獲得面對現實的勇氣,在翻書的過程,柳暗花明帶來的開朗,很有治愈效果。
我很期待你們讀完這本書后,與我分享你們的觀點和看法。
我是@二狗和奶牛習慣在書里找樹洞的女生,很開心認識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