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機器視覺風口正起,在技術應用之下,疊加疫情因素,智能機器人尤其是服務機器人品類迎來爆發前夜。”11月25日,銀牛微電子董事長兼CEO曲冠誠對AI財經社說。
目前,3D機器視覺主要有結構光、雙目立體、ToF(光飛行時間法)三個技術方向。其中,3D結構光技術技術原理是通過近紅外激光器向物體投射具有一定結構特征的光線,再由專門的紅外攝像頭進行采集獲取物體的三維結構,通過運算對信息進行深入處理成像。
3D結構光技術測量精度高,可以達到毫米級,擁有功耗低等諸多優點,更適合用于近距離的人臉識別,在智能手機、刷臉支付等場景擁有巨大潛力。
蘋果公司一直看好3D結構光,并在2017年iPhone X中首次搭載該技術,該生物識別方式一直被沿用至今,在今年發布的iPhone 13上亦有所體現。通過不斷收購人臉識別技術公司,如PrimeSense、PolarRose等初創型企業,蘋果獲得了大量3D結構光的相關專利,加上對產業鏈的控制,圍墻也越來越高。
一位手機行業人士向AI財經社透露,由于3D結構光技術容易遇到蘋果的專利,手機廠商一度對ToF技術更感興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