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超財經原創作品
如果從未來三五年后的某一天再來回顧整個2021年,你可能會發現,在這一年的新聞中,“無人駕駛”是一個被提及頻次頗高的詞語,這種高頻不僅只是出現在科技新聞中,而且還在財經新聞、社會新聞、時政新聞中。
不僅如此,如果從一個3-5年的時間段為單位來對無人駕駛行業做一個總結的話,2021年不僅是一個繞不開的年份,而且可能還會是幾個標志性的年份之一——這個標志性不僅在于承前,而且在于啟后。
在這一年里,以“剎車失靈”為關鍵詞的故事和維權鬧得沸沸揚揚,以至于被資本分析師們認為影響到了中國造車新勢力的發展勢頭;但同樣是在這一年里,蘋果、華為、小米、騰訊、阿里、京東等互聯網巨頭卻紛紛躬身入局,殺入到無人駕駛賽道。
在這一年里,資本對無人駕駛公司的加持達到了頂點,多家創業公司的上市目標終于實現;但同樣是在這一年,監管層對數據安全的重視開始顯現威力,一些在研發和數據儲存利用上不符合要求的公司開始急速調轉方向以符合監管要求。
在這一年里,雖然自動駕駛商業化開始試運行:robotaxi、robotruck、無人物流配送開始在小范圍應用;但另一方面,過于固定的場景和試驗路段,特別是昂貴的車輛成本使得真正實現商業化似乎仍然面臨著挑戰。
同樣在這一年里,曾經被寄予厚望的“單車智能”無人駕駛公司似乎陷入了瓶頸,不但在技術突破上乏善可陳,而且也并沒有看到真正解決的跡象;但與此同時,以車路協同實現無人駕駛的公司開始在以往“單車智能”主導的市場中迅速崛起,這些公司及其背后的資源和技術力量開始顯現出中國強大的基建優勢和制度優勢。
雖然有好消息也有壞消息,但無論如何,在這一年里,無人駕駛行業終于從技術范疇里開始“破圈”,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得以關注和近距離觀察這個行業的技術和產品。就像內燃機汽車剛剛出現的時候,雖然人們感受不同,有褒有貶,但最終,正是關注的力量使得內燃機汽車的發展越來越快并最終逐漸取代了馬車成為近一百多年來最為主要的出行工具。
正是基于以上原因,我們認為對于無人駕駛行業來說,2021是一個值得被記起的關鍵年份。因此,盤點出2021年無人駕駛行業的六大“看點”,作為記錄和備忘。
一、無人駕駛商業化落地雛形初現
2021年,各類L2-L4級的自動駕駛車輛開始走出封閉路測試驗場,走上了真實的城市道路。這其中,既有直接面向公眾的Robobus、Robotaxi,也有面對物流配送最后一公里的末端配送、面對港口礦山等封閉環境的無人運輸,還包括干線物流的無人卡車和面對社區固定道路的無人環衛車。
具有公共交通屬性的Robobus,具有車道專用、線路固定等應用場景的優勢,天然地易于成為自動駕駛落地的理想場景。包括百度、馭勢科技、輕舟智航、元戎啟行等在內的無人駕駛公司和宇通客車、金龍客車等傳統BUS廠家都在進行多線布局。
在公眾最易感受的Robotaxi賽道,匯集了百度、小馬智行、滴滴、T3出行、文遠知行、元戎啟行和AutoX等玩家。可見的落地是今年11月,百度和小馬智行已經獲準推出了付費無人駕駛出租車的服務。以北京為例,在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60 平方公里范圍內,百度設置了600 多個上下客點和投入了 67 輛,這是百度Apollo Go服務在開放道路上的首次商業部署。
此外,在園區無人車方面,華為、阿里、美團、京東的配送無人車已經開始規模化落地園區和商圈,實現了短駁自動駕駛運輸。
而在Robotruck這一領域目前正在經歷從L2和L3無人駕駛向L4、L5發展的階段,包括一汽解放、東風商用車、中國重汽的干線物流無人駕駛卡車均已在探索商業化的運營落地。在L4與L5的階段中,一些具有專業能力的公司也紛紛展開合作優勢互補。如中智行就與福瑞泰克達成戰略合作,依托雙方的優勢合作開發基于車路協同的可持續量產的高級別自動駕駛重卡。
從路測走向小規模實際應用,雖然前路還很長,但可以預見的是,在走出了從0到1的距離后,已經初露端倪的商業化落地將會不斷發展。
二、資本加持無人駕駛行業
近些年來,無人駕駛行業一直是整個智能汽車行業創業門檻最高、周期最為持久的賽道。雖然行業一致認為無人駕駛是汽車行業未來競爭的戰略高地,但在商業化落地的前夜,一方面要加快技術的創新和應用,另一方面,獲得資本的加持——無論是持續的融資能力還是直接上市都是行業競爭最重要的焦點之一。
2021年,在技術不斷優化、特別是商業化落地初見端倪的情況下,資本對于無人駕駛行業的青睞有增無減。從全年來看,中國無人駕駛市場的行業投融資規模達到近年來峰值,無人駕駛領域再迎投資熱潮。
據媒體統計,2021年度自動駕駛汽車行業融資總額再創新高,僅以前20名企業融資金額來統計,就有近300億元。
這其中,有代表的是兩家公司,一家是Momenta,另一家是滴滴自動駕駛。11月4日,Momenta宣布完成C+輪超過5億美元融資,至此,Momenta C輪累計融資額已超過10億美元,成為2021年自動駕駛領域最大規模的融資;而另一家滴滴自動駕駛在5月31 日獲得廣汽集團等機構超3億美元的投資后,估值約60億美元,已超過小馬智行的53億美元的估值,成為無人駕駛公司中估值最高企業。
此外,2021年是無人駕駛公司上市“在路上”的一年,雖然小馬智行等公司撤回了在美上市申請,但智加科技和圖森未來已經在上半年成功上市。特別是圖森未來4月16日正式在納斯達克掛牌上市被譽為“自動駕駛第一股”。
三、主機廠、IT巨頭下場參戰
一邊是無人駕駛公司融資、上市步伐的加快,另一邊是主機廠和互聯網巨頭開始下場參戰,不斷加深在無人駕駛領域的布局。
先從大洋彼岸的美國來看,在今年年初投資Cruise是微軟進入無人駕駛行業的一個標志。而隨著微軟的入局,美國四家市值超過1萬億美元的互聯網公司(蘋果、微軟、亞馬遜和谷歌)都已在自動駕駛領域完成布局。
在主機廠方面,福特通過收購和投資專業的無人駕駛研發團隊公司宣布將在2021年投產沒方向盤和剎車的真無人駕駛車;此外,寶馬、沃爾沃、奔馳、奧迪等公司都紛紛宣布入局無人駕駛汽車領域。
在國內,今年6月17日,百度Apollo與ARCFOX極狐共同發布新一代量產共享無人車Apollo Moon;阿里巴巴參與開始無人駕駛卡車的研發正在從低速走上高速,從半封閉園區場景走向開放道路;字節跳動向輕舟智航數千萬美元的投資也表明了這家此前和無人駕駛“距離”最遠的一家互聯網巨頭的進入。
此外,根據零壹智庫發布的2021年自動駕駛專利排行榜顯示,進入前10的企業分別有百度、華為、大疆、吉利、騰訊、博泰悅臻、滴滴、小鵬汽車、奇瑞汽車和比亞迪。其中,互聯網科技公司占了5家名額,傳統汽車廠商3家。
四、立法和數據安全成關注焦點
隨著無人駕駛的不斷發展,監管政策也開始與時俱進。2021年,國內自動駕駛法規方面都有新的立法進展。
今年3月份,公安部發布《道路交通安全法(修訂建議稿)》,此次修改明確了具有自動駕駛功能的汽車進行道路測試與通行的相關要求,以及對自動駕駛車輛違法行為和事故責任的認定規定。如建議稿獲得通過,將是對自動駕駛的監管首次寫入全國性道路交通安全法之中
除了全國性的立法,地方性立法工作也有所進展。
3月23日,深圳市人大發布了《深圳經濟特區智能網聯汽車管理條例(征求意見稿)》,在其中比較全面地規定了“有條件自動駕駛”、“高度自動駕駛”、“完全自動駕駛”三個技術等級中自動駕駛汽車的責任主體。
此外,深圳的這個地方性法規還準備進一步放寬智能網聯汽車道路測試和示范應用相關條件,規定高度自動駕駛和完全自動駕駛的智能網聯汽車經相關主管部門審核批準后可以不配備駕駛人開展道路測試或示范應用。
一方面是立法對于無人駕駛汽車走進現實的支持,另一方面,對于無人駕駛涉及的數據安全方面的監管也更加嚴格。
9月1日實施的《數據安全法》推動我國在數字經濟領域進入了有法可依的階段。這也必然要求相關精細化治理更具針對性,也更具智慧。
這其中最具代表的例子是滴滴出行在美國從上市再到12月3日宣布退市的例子。實際上,國家的數據安全是一項不可觸碰的硬指標,滴滴作為擁有4.93億全球活躍用戶的國內出行巨頭,其擁有的大量用戶數據和出行地理數據等關系到網絡安全與國家安全。
不僅是作為出行平臺的滴滴,作為對數據高度依賴的無人駕駛公司,有些在研發和數據在國外的無人駕駛公司在未來同樣面臨著要適應國家對于數據的監管政策。
在這方面,既有對特斯拉等國際性公司在中國數據使用和收集的影響,也有對在國內和國外同時擁有路測和研發團隊的公司在數據收集和使用上的影響,更有對擬赴美上市的中國公司的影響。
可以預見的是,隨著無人駕駛行業法規的逐漸完善,未來的無人駕駛行業將在監管框架內得到更為規范的發展路徑。
五、認知“破圈”,人才和產業生態初步呈現
2021年,無人駕駛產業除了出現在科技新聞、經濟新聞中,還多次出現在了社會新聞中。無論是4月份上海車展的特斯拉“維權女”事件,還是蔚來汽車的安全事故都成為了社會新聞的熱點。但同時,隨著無人駕駛落地的不斷推進,特別是Robotaxi的落地也成登上了社會新聞熱版,再加上眾多涌入的企業以及在社區或街頭可見的路測和應用車輛,使得無人駕駛“開始破圈”。
從用戶層面來看,無人駕駛從未如此貼近普通人的生活,用戶對技術的親和度和可感觸度不斷加強。特別是隨著數字化的普及以及疫情狀態下減少接觸的習慣使然,無人駕駛逐步成為大眾熟悉、接受的服務與工具。在一些園區內,京東、阿里巴巴、美團的無人配送車,成為居民采購的送貨標配。
另一方面,出圈的無人駕駛還在人才和硬件生態方面形成了互動。
BOSS直聘數據顯示,2021年以來,特斯拉、蔚來、理想、小鵬等造車企業招聘崗位數量、求職者關注熱度持續攀升。其中,自動駕駛研發、智能座艙設計、軟件工程師、銷售、用戶運營等崗位的需求同比增幅已經超過1.8倍。同時,行業薪資水平也大幅度上漲。平均月薪為15367元,相比去年同期上漲21.6%。特別是一些與自動駕駛算法相關的職位,年薪甚至可達到百萬以上。
同時在2021年,中國許多省市將智慧出行、碳中和、數字新基建等作為城市戰略,大力推進了計算中心、5G、邊緣計算、車路協同、高精度地理數據、無人車路測及商用實踐的進展,使得自動駕駛所依賴的軟硬件體系都趨于完善,相當于修好了一條加速前進的產業高速。
可以說,2021年的無人駕駛產業已經跳出技術和產業圈子,成為了大眾、人才和地方政府都在關注的“熱點”話題。
六、車聯網成為全球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焦點
如果回顧全球無人駕駛的技術發展方向,可以發現,從近十年前谷歌開始單車智能無人駕駛開始到今天,無論是中國、美國還是歐盟,這幾個主要經濟體從最近兩年開始都將認識到了單車智能技術所面臨的瓶頸,不約而同開始向“路端智能”和“車端智能”結合的車路協同的車聯網方向發力。
2021年3月,美國聯邦公路局發布《自動駕駛對公路基礎設施的影響》報告,詳細分析了自動駕駛對公路物理基礎設施、交通控制設備、運輸管理和運營系統、多式聯運基礎設施的影響。同時,美國已經在加州和密西根州進行C-V2X試驗,并且在積極推動相關基礎建設。
歐盟道路交通研究咨詢委員會發布《網聯自動駕駛路線圖》,突出智能化與網聯化的協同,強調自動駕駛車輛與道路交通設施的協同互聯。
在我國,車聯網產業在政策規劃、標準體系、技術研發、應用示范和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取得了積極進展。中國信通院發布的《車聯網白皮書》顯示,2019年至今,工信部先后批復江蘇(無錫)、天津(西青)、湖南(長沙)、重慶(兩江新區)創建國家級車聯網先導區,打造京滬“1號”高速公路工程。住建部和工信部聯合支持北京、上海、廣州、武漢等16個城市為智慧城市基礎設施與智能網聯汽車協同發展試點城市。
在車路協同無人駕駛領域,百度、中智行和蘑菇智聯是其中較有代表性的三家。這其中,中智行在蘇州主持打造的高標準車路協同路段已經完工,在這個路段上,依靠車、路、云配合的高等級無人駕駛路測已經取得了實質性突破,是國內首個“路開車”級車路協同方案的具體落地。此外,與case by case的單點項目不同,中智行還與中國電信、蘇州市政府一起成立了一家名為天翼交通的公司來共同推進車路協同在國內的落地。
可以預見的是,在技術不斷突破和基建標準越來越清晰的情況下,城市級應用的推廣速度將會越來越快。All in車路協同或許是未來交通發展的一個充滿潛力的選擇。
一切過往,皆為序章,可以看到,在即將過去的2021,自動駕駛正在中國有序地規模化鋪開,資本、政策的支持帶來的技術進步和產業的協同使用正在不斷顯現,中國的無人駕駛產業正在異軍突起,也許就在不遠的將來,一條屬于中國的無人駕駛路徑將會出現,有潛力成為全球最大的自動駕駛市場的中國也當然也有希望誕生全球性的無人駕駛公司。
-END-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