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澳門100圓
1964年東帝汶100厄斯科多
上圖是最近新入手的兩張紙幣,分別是我國澳門1996年發行的澳門幣100元和東帝汶1964年發行的100厄斯科多。大家是否覺得這兩張紙幣有些相似?
其實何止是相似,這兩張紙幣的設計從風格講,可以說是完全一致的——左上和右下角為漢字面值,左下和右上角為阿拉伯數字面值,正上方的發鈔銀行名稱“banco nacional ultramarino”(大西洋銀行),票面正中間分別以葡萄牙語和中文標注面值……
澳門和東帝汶相距十分遙遠, 是什么原因導致了這種孿生兄弟一樣的紙幣設計? 其實也沒多么神奇,并不是什么巧合。因為澳門和東帝汶都曾在葡萄牙的殖民管轄之下,鈔票也都是由葡萄牙的大西洋銀行設計發行的,風格統一,順理成章。
早在公元1557年,在我國的明代,葡萄牙人就取得了在澳門的居住權,由廣東省直接管轄。到了1842年,清政府割讓香港島給英國,巨大的利益誘惑之下,葡萄牙人也眼紅心熱,向滿清政府要求通商和澳門駐軍權利。
澳門圣保祿教堂遺跡圖
1845年,葡萄牙宣布澳門為自由港, 1887年,葡萄牙與清政府簽訂了《中葡和好通商條約》,澳門成為葡萄牙的殖民地,被葡萄牙統治了一個多世紀。
康乃馨革命
1974年4月25日,葡萄牙發生了非暴力的“康乃馨革命”,推翻了獨裁統治者。隨后,葡萄牙宣布實行“非殖民化政策”,放棄在海外的各處殖民地,先后讓安哥拉和莫桑比克獨立,同時也承認澳門是非法侵占的,提出要把澳門還給中國。
澳門俯瞰圖
但是領土的回歸可不像我們普通人還東西那么簡單,要考慮到很多附屬的復雜因素,也是有諸多條件的。考慮到當時并不具備雙方交接的條件,我國提出暫時維持澳門的現狀。直到1999年12月20日,萬事俱備,澳門才正式回到了祖國的懷抱。
東帝汶地理位置
東帝汶位于東南亞努沙登加拉群島最東端,包括帝汶島東部和西部北海岸的歐庫西地區以及附近的阿陶羅島等,西部與印尼西帝汶相接。
葡萄牙人
1520年,葡萄牙殖民者首次登陸帝汶島,逐漸建立起殖民統治。1613年荷蘭人介入,與葡萄牙人對壘。1859年,葡萄牙、荷蘭簽訂條約,重新瓜分了帝汶島——帝汶島東部及歐庫西歸屬葡萄牙,西部并入荷屬東印度(今印尼)。1942年日本曾占領東帝汶。戰后葡萄牙恢復了對東帝汶的殖民統治,并于1951年將東帝汶改為葡萄牙的“海外省”。1960年,第15屆聯大通過決議,宣布東帝汶島及附屬地為葡萄牙管理的領土。
1975年,東帝汶獨立革命陣線宣布東帝汶獨立,成立東帝汶民主共和國,同年12月,印尼派兵占領東帝汶。1976年7月,印尼總統蘇哈托宣布東帝汶歸為印尼的第27個省。
1999年2月4日,印尼政府表示允許東帝汶廣泛自治。1999年8月30日,全民公投決定脫離印尼獨立,2002年5月20日正式宣布獨立。
澳門幣的單位是圓,而東帝汶的貨幣單位為“厄斯科多”。厄斯科多,即埃斯庫多,本義為金身(金幣),為葡萄牙的官方貨幣單位。
葡萄牙金幣
澳門圓和東帝汶厄斯科多的發行機構都是大西洋銀行,該銀行是葡萄牙的國家銀行,曾負責發行葡萄牙海外殖民地鈔票,總部在里斯本。1902年大西洋銀行在澳門設立了分行,1912年在東帝汶設立分行。
澳門大西洋銀行大樓
澳門鈔票上印漢字很天經地義,但東帝汶厄斯科多上為何也印刷漢字呢?這主要是因為東帝汶存在著華人社會。
中國人是有史可查最早來到東帝汶經商的人。東帝汶盛產檀香,元代汪大淵的《島夷志略》一書中描述東帝汶:“居加羅之東北,山無異木,唯檀樹最盛…… ”
檀香木
檀香貿易的興盛,使許多福建、廣東的居民開始到東帝汶定居,逐漸在當地形成了一定規模的華人社會。華人群體雖然在東帝汶不占多數,但其卻深刻影響著東帝汶的經濟發展。 20世紀以后,華人開辦的零售商店幾乎遍布于東帝汶。為了方便統治,葡萄牙殖民政府將漢字印在了東帝汶的紙幣上。
2002年東帝汶獨立后,宣布使用美元進行交易,不再發行本國紙幣,另發行與美分等值的本國硬幣作為輔幣。
東帝汶流通硬幣
就寫到這兒吧!歡迎朋友們批評指正,謝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