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墨潁淮‖ 力拔山兮氣蓋世——簡評張鶴云書法藝術
【翰墨潁淮】第16期
作者:張華東
(本欄目每周五下午4點推出)
【編者按:民國時期,張鶴云先生在皖北一帶是一位非常有影響的書法家。他幼習舉子業,童試第一,后入安徽優等師范讀書,加入同盟會。辛亥革命后,出任縣參議員,勸學所長,兼縣高等小學堂督監,后應聘于省立阜陽第三師范、第六中學執教十余年。一九二七年被聘為太和縣教育局局長。書法以魏碑見長,并得蘇東坡書法之神韻,其書氣勢雄偉,自成一家。】
大概在八十年代初期,我剛涉入書法之道時,即耳濡張鶴云之大名,后見到這位活躍在二十世紀上半葉皖北大地的書法家的作品,我即被他那大氣磅礴、翰墨淋漓、端莊之書風所震懾。
在橫向的師友交往中,對其書法藝術品位,皆贊譽稱道,在他病逝后的幾十年過后,仍對阜陽書壇產生著積極的影響,這在阜陽歷史上并不多見。
張鶴云(一八八一—一九五零),名海觀,號秋谷,幼習舉子業,童試第一,后入安徽優等師范讀書,加入同盟會。辛亥革命后,出任縣參議員,勸學所長,兼縣高等小學堂督監,后應聘于省立阜陽第三師范、第六中學執教十余年。一九二七年被聘為太和縣教育局局長,皖北著名書法家,書法以魏碑見長,并得蘇東坡書法之神韻,其書氣勢雄偉,自成一家,同時,并著有《學書須知》及《稼漁軒詩草》。
張鶴云先生的年輕時代,正值晚清康有為在大力提倡尊碑抑帖之風時。碑學,在沉睡了一千多年之后,康有為推崇碑學之風在清末大起,一個被人視為山野草莽的碑派一躍成為一時獨霸書壇,幾十年過后,以沈尹默為代表,又重樹帖學之風,而與沈尹默生活在同一時代的張鶴云先生并沒有沿習世俗,依然故我仍孜孜以求碑學之風,使一個舊的靈魂在唾罵的悲壯聲中又獲得新生,并寫出了“力拔山兮氣蓋世”的碑派力作。
張鶴云碑派書風的宏大,是以勢為宗旨的審美體驗,他的宏大又是他的如椽之筆在碑書中的蘊藏和渲泄。
先生的書法,造詣深,意蘊厚,以方筆入書,方圓結合,樸厚雅逸,神清氣朗的獨特風格,達到了沉實凝厚而富有靈氣,清雅靜穆,而盡顯意態的藝術效果,如蘇東坡云“自出新意,不踐古人”。
縱觀其作品,他作品的語言建立在“氣”與“勢”之上,于是,觀之力作,氣磅礴勢雄偉,那種魏晉崇尚豪氣、粗獷的文化,在他的筆下得到充分的體現,由于他以宋意為內涵,體現碑派為外延的書風,無形中,在不同程度地削弱了“韻”的含量,然而,他那種豪放與粗獷,并帶有某種原始意味的藝術風格,直率爛漫,線質飽滿,蒼中含潤,氣宇軒昂的風格,確有“大江東去”的氣概,也可以看出他對古法的闡釋和理解。
為取宋意,更深刻地理解宋意的內涵,他寫蘇體,用筆中鋒為主方圓相兼,字體中宮嚴謹,雍容古樸,用墨深厚凝重,作品中氣韻貫通,筆勢流暢,神韻飄逸,充滿著金石書卷之氣。盡觀書家深厚的筆力及高雅的藝術品味和氣韻不凡,蒼勁雄偉,端莊森嚴,蒼雄古拙的藝術風格。
時下,流行書風占據當今書壇,其松散、稚拙似乎有種禪意,乍看出有清新之意,突出一種時代之氣。而張鶴云之書法,把漢魏的樸拙、古茂的跌宕之趣,躍然于紙上,似乎比當今這些流行書風更有新意。他那種不取唐宋之巧,也無故作扭動之姿態,其方筆圓筆的變化處理寓巧于拙,飽滿生動在字里行間流露出自然天成的古韻,書風的神采,更耐人尋味,雄沉、空靈,即成為他書法藝術風格的主要特征。
深研其書法,他方中帶圓,圓中帶方,加之強烈的黑白反差和傾斜的張力,其寄奇于正,發正為奇,筆筆有古意,處處有我法,縱然平淡,然而也勃然生動,古趣盎然,他那種寓巧于拙的傾斜張力,可以扛鼎但不狂狠,用墨濃重但不庸腫,用筆峻利而取澀勢,線條蒼茫、剝蝕之態躍然于紙上,有一種“老之沉厚深邃、辣之倔強無間”之風韻。
在張鶴云先生的作品中不但能找到一種靜穆、含蓄、而且他內在也蘊涵著一種剛毅與果斷,當站在張鶴云先生的書法作品前,就有一種與古人對話的感覺,又有一種大斧劈殺的猛士馳騁沙場,無疑給人心靈一種震撼,雄強、豪放的北碑,張揚著人性原始的荒蠻與粗獷——這也許就是遠古的回音。
張鶴云先生的碑派書作,有時看似刻板,而他在追求一種凝練、挺勁的藝術特征,他運用富有生命的線條,在章法的處理上,殫精竭慮,巧妙地借用文字和自己的審美構圖、在平行和不平行中把握平衡,熟練地對空間的分割,計白當黑,抒發情趣。但他的這種藝術感情的流露,也并不是一種情緒化的表現,他是追求一種淡泊人生,追求飽滿的高尚情操,他注重行筆,收筆,呈現出渾厚流暢,在肥美豐腴之中,又不顯臃腫,當然,這與他的文學底蘊有直接關系。
張鶴云先生書法作品,雖見之數幅,其博大精深,至今仍不得其堂奧之處,其廖廖數語,言不中要,文不濟用,尚祈同道以教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