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6年以來,“社交恐懼”一詞的網絡檢索率便持續攀升。社交恐懼來自心理學上的一種心理疾病,全稱社交恐懼癥,也叫社交焦慮癥,通常指因社交帶來的焦慮,并對生活造成嚴重影響。社交恐懼,似乎已經成為年輕人中的流行。
當然了,更多的時候,這個社恐通常指不愿意出門社交,喜歡遠離人群的人給自己貼的標簽。
每年過年回家,都會有各種各樣的段子來自嘲,七大姑八大姨各種問題,小時候被父母拉出來在親戚朋友面前表演,而大了以后,碰到了不熟悉的親戚不知道如何應對,而用腳扣出了三室一廳。
在公司也是一樣,早上在電梯間碰到了領導、老板,除了早上好,不知道該怎么閑聊,電梯里面一股尷尬的氣氛。
開會的時候,只要需要有人發言,低著頭默念著“不要點我,不要點我”。
還有公司的團建,破冰,生日會,入職即周年,項目啟動會一堆活動,在一屋子的人面前,需要自我介紹,跟不認識的人互動,還要表現熟絡的樣子。而年會上,拿著一杯酒,面對一堆一堆人在聊天,自己手足無措,不知道該怎么辦。
出去吃飯還是能碰到讓社恐覺得可怕的事情,在海底撈吃飯,一堆人過來給你唱生日歌,過生日,社死啊。
這些都是社恐碰到覺得尷尬、手足無措,不喜歡的場面,社恐有多害怕社交,有個段子是這么說的,如果被一只老虎咬了,你會選擇求救嗎?“我不會。因為如果沒有人救我,我可能會死,可是一旦有人來救,我還得跟他打招呼?!边@個段子精準戳到了很多“社恐”人的痛點。
1
為什么社恐?
1)害怕社交
有的人害怕社交,一想到要社交,就需要鼓起很大的勇氣,然后又被自己幻想出來的壓力打壓回去了。
害怕社交,就是沒有安全感,他們覺得如果出去跟別人社交,可能會被人笑話。 當心與別人社交丟臉,進而焦慮了。在《情商》一書中談到焦慮,慢性憂慮具有輕度情緒失控的所有特征:憂慮似乎沒有任何由來,而且無法控制,并引發持續的焦慮感,理智無法推倒憂慮的城墻,憂慮者對其所憂慮的事物抱著一成不變的看法。如果同一個憂慮循環不斷強化和持續,就會導致全面的神經失控,產生焦慮障礙,比如病態性恐懼、妄想癥、強迫癥、驚恐發作等。
焦慮有兩種表現形式:一種是認知層面的,或者說憂慮的想法;另一種是肉體層面的,即焦慮的生理癥狀,比如流汗、心跳加速或肌肉緊張等。
憂慮是對可能發生的壞事及其應對策略的一種預演,憂慮的目的是在危險出現之前進行預期,針對生存危機想出積極的應對措施。而社恐的人相處的應對措施就是不參加社交,回歸孤獨。
這里可以看到,因為焦慮,提升了自己的社交心理成本, 一旦有一點風吹草動,都會增加自己出去社交的壓力,比如多了一個陌生人,或者有領導在啊。二是降低了社交的正向反饋和激勵, 如果不能從社交中得到成就感,那就沒有正向反饋,那就要保持現狀。
沒有安全感來自沒有控制感,他們沒有社會經歷,他們剛出社會,沒有什么見識、沒有什么社交經驗,或者來自農村,跟城市有著不同的經歷,他們在城市看起來格格不入,或者是被過度受到保護,不少人到30歲也沒過多少大場面。 他們沒經歷沒歷練,格局沒打開、氣場沒滋養、日常又在室內沒見陽光,心靈就特別脆弱敏感, 他們對于社交小心翼翼,甚至害怕社交。
2)不愿社交,浪費時間
當然了,有些人不總是害怕社交,他們只是自己喜歡宅,自己做自己的事情,對于他們來說,他們自己就可以做出東西,有自己的成就感,而社交對于他們來說,那是浪費時間。
這來自知識社會,他們不需要靠著自己的社交來取得客戶,他們有自己的本事,有自己的絕活,做研發的那些人,他們只要做出成果,而不需要被逼著去做社交。
華為創始人任正非講過一個俄羅斯小伙的故事,這個小伙子他只會數學,到公司工作十幾年天天在玩電腦,不知道在干什么,成為“不務正業”者。他不善于打交道,他十幾年默默無聞在做什么,我們并不知道,也沒有人管他。突然有天他說把2G到3G的算法打通了,我們馬上在上海進行實驗,這么一下,在無線電上領先愛立信。老板任正非給他發院士牌時,也不熱淚盈眶,只“嗯”了幾句。
當然了,現在社會也更加尊重個人,對于多樣化的包容性也提升了,以前總是說要外向、會社交才有出息,現在只要做出成績,大家也是可以接受的,自己開心就好了。
2
低質量的社交,不如高質量的獨處
卡爾·榮格提出了人類心理類型說,把人類分為兩大類、八小類, 這個兩大類就是內向型和外向型。
外向型的人享受社交,喜歡社交給他們帶來快樂,無論什么場合,他們總能夠迅速跟別人打成一片,有說有笑,對他們來說,社交可以獲取知識,吸取能量。
而內向型人才剛好相反,他們生活中靦腆害羞話少,他們不喜歡社交,很少出現在社交場合,社交對于他們來說需要耗費能量,于是他們就不喜歡社交。
內向的人對于社交是低需求的,他們在生活中不需要那么多社交,不從社交中得到快樂,他們在自己的世界里面可以得到自豪感,成就感。所以他們不喜歡社交。
所以要拒絕無意義的社交,進行正常的社交。
無意義的社交,包括無意義的酒局,可去可不去的,為了面子而強迫自己參加的各種聚會,拒絕無效社交,拒絕低質量社交,低質量的社交,不如高質量的獨處。
社恐,并不是一個貶義詞,內向也是一種天賦,會讓人擁有更強大的感知力,捕捉自己與別人的情緒,善于內省等等。
3
適當的社交
當然了,人是有社交需求的,需要獲得意義感,有了成果需要炫耀,有了郁悶需要排解,需要有能交心的朋友,進行適當的社交。
在家里,家庭聚會是要參加的,不過聚會后的閑聊,覺得舒服就留下,覺得無聊就做自己的事情去。
工作上,不敢當著大家面溝通,跟自己的領導可以私下溝通,需要讓領導知道自己的工作的進度、工作的情況。
這就需要 打破社恐的深度焦慮。
第一步是自我意識,盡可能在憂慮情緒剛出現時就把它控制住,最理想的時機是在災難的想象觸發“憂慮–焦慮循環”的同時或者緊隨其后。如果認定這是必須的社交,要意識到這會產生焦慮,需要提醒自己。
第二步就要對這些想法采取批判的立場:可怕的事情真的有可能發生嗎?肯定只有一種辦法甚至沒有辦法阻止事情的發生嗎?可以采取哪些建設性的措施?一直憂心忡忡真的有用嗎?
一旦意識到以后,就要告訴自己才去批判的立場,想清楚最壞的后果,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好準備,然后去溝通,這樣也對得起自己了。
4
寫在最后
社恐的本質,是對自己不夠接納、認可、喜歡。以己度人,怕別人不喜歡自己,自然就社恐了。如果我們非常接納、認可、喜歡自己,那么,我們自然而然也會認為別人對我們充滿善意。
社交是需要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求,外向的人可以從社交獲取能量,他們需要更多的社交,內向的人社交則是要消耗能量,所以他們只要必要的社交、高質量的社交。
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 別忘了分享點贊支持阿布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